赵延亮
(长江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北荆州 434023)
摘要:本文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向学生传递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从实际教学出发,提出加强、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文化综合素质的若干策略。
关键词:大学英语;文化信息;综合素质
一、大学英语教学与文化知识培养
语言与文化具有发生学上的关系,即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可以从文化中的语言角度确立语言在文化中的地位。另一方面,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任何内容都可通过语言来反映。所以我们还可以从语言中的文化这个角度确立文化在语言中的地位。我们研究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需要从后一方面考虑问题,就语言形式和它所反映的文化内容来看,二者在外延与内涵上是相等的。
不同的文化通过不同的语言来反映。因此,世界上不同民族的语言千差万别。同一语系中的两种语言差别相对来说小一点,这与它们所载负的文化相近有关。那么中国大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情况怎么样呢?由于汉语与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所以它们的语言形式(即基本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差别也较大。它们所负载的文化各不相同(并非没有相同的地方)。
就目前大学英语教学而言,从教师与学生来说,把精力都倾注在语言形式上,在语言教与学方面关于文化部分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一方面是由于原教学大纲只规定培养学生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听的能力和初步写和说的能力,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信息。而对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并未提出要求。另一方面现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多、时间少、不少师生都在赶进度,忙于应付四级考试,因而没有时间在文化教学上下功夫。还有一个原因,在教学中一般选用小说与科技文章的居多,而选用有关英美历史、文化、政治方面的文章过少,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中对非语言形式上的一些西方文化因素,如社会准则、价值观念、思维特征等方面了解不够。
尽管汉英两种语言所载负的文化各不相同,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干差万别,但人类的基本生活方式和基本思维方式是一致的。现在的问题是,就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而言,他们共同的弱点是对英美文化中一些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社会准则了解不够,近而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差。也就是重视了语言形式的学习而忽视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忽视了东西文化的差异。像汉语中表示一个月之内的“旬”、一年之中表示熱冷的“三九”、“三伏”,尽管他们非常熟悉,但在英美文化中如何准确地表述,就不见得知道。
学生对对话中的saved me.Just out of milk.怎么都理解不了,因为在中国喝茶就是在茶杯里放点茶叶,再倒点开水就行了。怎么能和milk,save等词联系起来。
再如:中国人把外国人称为“老外”,这是80年代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个新词。从中国文化来看,这种称呼不但不含贬义,反而显得亲切随便 (类似于老王、老李),但西方文化则认为“老外”含有贬意,把他们视为 “外人”,这对于一个来到异国他乡的人来说最忌讳。这说明在跨文化交流中,一个称呼的使用是否恰当也很重要。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我国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因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在交往中引发的误解时有发生,从这些事实中不少有识之士认识到了“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这些都充分说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的策略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不断进行学习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因此,中国教师除精通英语的语言形式外,还应熟悉西方文化。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是极其宽泛的,如果教师对它较熟悉,那么在教学中就能正确判断哪些内容应该而且必须放在英语教学中,哪些内容可有可无,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对词语的文化背景进行必要的解释,并同汉语进行比较,以便使学生较好地了解英汉两种文化的异同点,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应熟悉自己的body language能力,在课堂中经常使用一些英美人常用的身势语,配合教材向学生讲解一些身势语的动作形式和内涵,这样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化的一些习俗,更好地掌握英语。
提倡把文化导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一定要有一个度。因为大学英语毕竟是一门语言课,而并非文化课。仍需要使用语言课的教学方法,既首要问题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此基础上渗透一些文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不是我们要移植别国文化。另外在导入文化知识 时不可把大学英语当作英语专业来教,这些都是不切合实际的。恰当地把握语言与文化两大因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在导入文化知识时,在教语言的同时结合语境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一方面要经常给学生灌输一些英美文化习俗,另一方面还要不断纠正一些 不合英美文化习俗语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