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6年7月花山岩画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填补了我国岩画界的空白。花山岩画坐落在广西自治区崇左市,它包括宁明、龙州、江州、扶绥4县区范围内左江流域及其支流明江两岸山岩上的诸多图像共189处,距今已有2000余年,目前已统计岩画图像人物、器物、动物约4050个。花山岩画是壮族先民的生活写照,研究岩画也是研究具有千百年历史的骆越文化,探寻骆越先民的生活轨迹。仪式是花山岩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其仪式音乐与巫舞,有助于花山岩画的研究。
【关键词】花山岩画;铜鼓;仪式;壮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K8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273-01
2016年7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微博宣布,中国左江山岩画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花山岩画从先秦时期一直留存至今,现状依然清晰、壮观,本身就是世界奇迹,也是壮族先民为后世保留的优秀艺术文化。花山岩画以人物、动物、器皿、铜鼓、刀剑为主,其形式奇特,风格简单古朴,反映着壮族先民的生活、信仰和向往。从画面分析,多场景体现了仪式感;从动作、人物、动物、器皿分析,岩画反映的是壮族古老而神秘的祭祀仪式,即向庇护先民的神灵祈祷。本文主要从动作、场景、人物、器皿着手,探析花山岩画蕴含的仪式音乐元素。
花山岩画最早记载于宋代李石《续博物志》,曰:“二广深谿石壁上有鬼影,如澹墨画。船人行,以为祖考,祭之不敢慢。”据考证,花山岩画是左江流域壮族先民生活的遗迹,距今已有2000余年,并经战国、两汉不断完善。完成如此规模的画作,耗时、耗物、耗力之巨,可想而知。
據资料显示,花山岩画代表着骆越先民的信仰,也是巫术活动的遗迹,其内容涵盖信仰、巫术、权利,有着种种繁琐的仪式。仪式,在古代有取法、仪态或者测定历日的法式制度的意思,指典礼的秩序形式。从花山岩画内容上看,其仪式性强,体现一定的流程、目的,有战争胜利、祈祷丰收等;从音乐学的角度分析,仪式中的音乐包含以下两方面。
一、仪式舞蹈
对于仪式而言,肢体动作历来是必不可少,东北的萨满法师、湖南的道公、壮族的拜囊海,都有着各种肢体动作。随着祭祀的发展,逐渐衍变出一种具有各类法事活动的动作。从花山岩画研究来看,其仪式肢体语言是“蛙”的造型,也是壮族俗称的“蚂拐”。蚂拐历来是壮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图腾。从民间传说、文化教育、历史研究来看,蚂拐似乎与壮族先民有着紧密的联系,故见花山岩画中仪式动作多以蚂拐为原型,衍生出各种动作。广西演艺集团歌舞剧院编创的大型舞蹈史诗《花山》,舞蹈的基本动作以蚂拐动作为主,体现了强烈的壮族色彩。从岩画图到舞蹈创编,其原始素材的体现,充分反映在壮族先民的祭祀活动上,蚂拐舞蹈的具体运用,也侧面证实蚂拐对骆越先人的重要性。
二、仪式乐器
在花山岩画中,乐器有铜鼓与羊角钮钟,从画面研究与史料记载来看,这二者的出现,是乐器普及的一种体现。在古代,很多地方都把铜鼓用在祈神、祭祀、治病、丧葬,娱乐等活动中,并用鼓声传递信息,丧葬中使用铜鼓仍保留至今。丧葬仪式从古至今,壮族都流传着一个风俗习惯,即无论谁家有人仙逝,都会请一些道公和道师来做法事,做法事的目的就是为迎送亡灵,超度亡魂。在做法事之前,道公和道师们会穿上相应的法衣,祠堂上要按照他们的要求摆上贡品,每个法师所持的乐器都不同,有的拿铜鼓;有的拿锣;有的拿号子;还有的会拿天琴等,他们唱诵逝去的亲人生前的丰功伟绩,以及佛经,同时,这些乐器会随着他们的唱诵,有节奏地敲击,作为伴奏。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通过铜鼓敲醒沉睡的亲人,护送其最后一程,并吸引神人下来迎接。
在做法事的过程中,铜鼓成为沟通亡灵与人神的法器,也敲击着逝者亲人心中的悲伤。这个仪式与花山岩画中那些像青蛙一样的动作相联系,说明铜鼓上青蛙的图案是有据可寻的。还有,祈福仪式在古代的时候就特别盛行,在各个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载,我们从花山岩画中也可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据调查,在花山岩画遍及的崇左市宁明县以及龙州等地区,还一直保留着非常浓厚的壮族祈福仪式,如拜天、拜神、拜祖先等,其流程、规模、内涵都是骆越文化的延续。
三、结语
一年一度的壮族三月三活动,引起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这一系列的壮族活动从花山岩画中走下来。每年宁明县的骆越大典,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祭祀壮族先民。从花山岩画的产生、规模、发展来看,昭示着宁明曾经是骆越文化的发源地,这对广西及东南亚地区都有着重大影响。以音乐学的视野对花山岩画蕴含的仪式进行研究,活化文化符号,更好地推广、传播骆越文化。
参考文献:
[1]蒋廷瑜.铜鼓艺术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
[2]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3]陈夕阳.花山岩画中蕴含的铜鼓元素初探[J].北方音乐,2017.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花山岩画中的音乐元素探索与活化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KY2015LX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