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务工人员行为决策的代际差异

2017-05-18 09:51田婷婷廖子琰
科技资讯 2017年8期
关键词:城镇化

田婷婷++廖子琰

摘 要:不同代际的进城务工人员行为特征具有差异性,分析进城务工人员的行为决策特征是制定差异性城镇化政策的基础。该文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以三代进城务工人员的分工和专业化决策为切入点,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区位选择、行业选择和就业方式选择等三方面进行回归分析,从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区位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等5个方面解释进城务工人员的行为决策。结论表明:年龄、与子女是否在同一个城市、工作所在地与户籍所在地距离、农地流转和社会保障水平、对城市生活的适应程度、自我认知和当地人的态度是影响进城务工人员行为决策的主要因素。应为不同代际的进城务工人员设计差异化的政策措施,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分工和专业化水平,推动新型城镇化合理有序进行。

关键词:城镇化 进城务工人员 行为决策 代际差异

中图分类号:C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b)-0236-03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农业转移人口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历史性贡献。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措施推動农业人口市民化,就必须充分了解进城务工人员行为特征,否则,政策的针对性就得不到保证,政策执行的效率也会大打折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出现了三代进城务工人员,三代人员的年龄段可划分为16~25岁、26~45岁、46~60岁,分别是20世纪80、90年代、21世纪最初10年和近5年进入城市务工的。三代进城务工人员的行为特征具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留在城市还是回到农村的区位选择决策;二是进入农业、工业还是服务业的行业选择决策;三是雇佣就业还是自主创业的就业方式决策。该文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以三代进城务工人员的分工和专业化决策为切入点,对进城务工人员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从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区位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5个方面解释进城务工人员的决策行为,并构建Probit和Log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以期对进城务工人员的行为特征和代际差异形成更为全面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1 三代进城务工人员的行为决策分析

该部分对三代进城务工人员的行为特征进行理论分析,探讨进城务工人员在考虑就业时的区位选择、行业选择和就业方式选择,其中区位选择主要是指留在城市、回到农村和回到离家乡较近的小城镇等3种选择,行业选择主要是指进城务工人员在未来选择职业时,可以有进入农业、工业或服务业等多种选择。就业方式选择主要包括雇佣就业和自主创业两种。

1.1 第一代进城务工人员

第一代进城务工人员年龄在45岁以上,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代进城务工人员,他(她)们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农村进入城市。从个体特征来看,这批进城务工人员是传统的农民,文化程度较低,大多为半文盲或小学文化。这批进城务工人员具有多年务农经验,在进入城市务工的同时并未放弃农地和农业劳动,推动其进入城市的动机非常朴素,这就是“挣钱养家”。同时,进城务工大多从事建筑、运输等脏、累、差的体力活,由于在这个时期城市国有企业改革还未全面启动,因此,城市工业吸纳进城务工人员的规模较小。可以说,第一代进城务工人员本身就没有融入城市的打算,在城市化进程中仅扮演了城市补充劳动力的角色,而从现在来看,第一代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已经较少,大部分人在结束城市劳动工作后选择回乡务农。

1.2 第二代进城务工人员

第二代进城务工人员年龄在35~45岁之间,大部分是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进入城市的。相对于第一代进城务工人员而言,他(她)们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大多接受了小学和初中教育,务农经历较少,掌握了相当的劳动技能,在进城之初大量进入城市工业部门。但是,由于制度环境上的不完善和自身条件的限制,第二代进城务工人员仍然难以完全融入城市生活,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游离化”和“边缘人”的状态。

进入21世纪后,第二代进城务工人员的分工决策发生了悄然变化。由于我国工业发展逐步进入了一个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企业对工人技能和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进城务工人员需要进行一定的人力资本投资才能适应岗位要求。在这种背景下,这一代进城务工人员开始出现分化,部分人员离开城市工业,进入对技能要求更低的城市服务业,还有一部分进入小城镇或县域经济体自主创业。相当第一代进城务工人员而言,第二代人的可选择空间要广阔很多,但总体上来说,进入城市、留在城市逐渐成为这一代人的行为主旋律。第三次分工和专业化的决策均衡可能会出现在城市-服务业、小城镇和县域-工业、小城镇和县域-服务业等多个点位。

1.3 第三代进城务工人员

第三代进城务工人员是2000年之后进入城市的,其中大多数为“80后、90后”甚至“95后”。相对于前两代进城务工人员而言,他(她)们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大多为高中、中专或技校毕业。第三代进城务工人员基本上不再具备务农经历,城市生活适应能力较强,对他(她)们而言,进入城市的意义远不止打工挣钱,而更多的是个人发展问题。部分研究还注意到了这一代进城务工人员的留守儿童经历,由于这一代人的父辈可能就是第一代或者第二代进城务工人员,其留守儿童经历使得他(她)们更加重视家庭的意义,特别是会考虑将自己的子女一起带入城市,并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相对于第二代进城务工者而言,第三代进城务工者在进行分工和专业化决策时,具有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由于具备了相对前辈更高的知识文化水平和信息搜集能力,第三代进城务工者可以在更广阔的可行域内进行选择,既可以选择在城市就业,也可以在小城镇和县域经济体就业;既可以从事工业,也可以从事服务业;既可以以雇佣者的身份出现,也可以自主创业。第二,尽管在总体上是以融入城市、改变身份为大方向的,但第三代进城务工者的分工和专业化决策具有多变性。

2 调研分析

该次关于进城务工人员的问卷调查在2015年7~8月间展开,调查区域为南京市所辖鼓楼区、江宁区、六合区、栖霞区、雨花台区、建邺区、秦淮区、浦口区、玄武区合计10个区。调查对象主要是南京的外来进城务工人员,调查领域涵盖了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通过实地访谈形式收集问卷共计1 08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 038份。

该研究的调查问卷包括3大部分内容,一是个人基本信息;二是行为决策;三是影响因素。其中影响因素包括家庭因素、区位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等4大类。通过交叉性统计来分析三代进城务工人员的行为决策差异,这种行为决策差异分为3个方面,分别是对工作和生活地点的选择、对工作方式的选择、对从事行业的选择。见表1~表3。

以上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第一,在工作地點选择上,总体上来看,选择留在城市的进城务工人员占到总数的50.5%,而回到农村和选择到离家乡较近的小城市分别为28.5%和21.0%。与第一代和第二代进城务工人员相比,第三代进城务工人员更多地选择留在城市(61.3%),而第一代和第二代进城务工人员分别只有36.9%和47.9%的人选择这样做。有46.0%的第一代进城务工人员选择回到农村,而只有16.5%的第三代进城务工人员这样做。但是,选择回到离家乡较近的小城市的人数比例差别不大。第二,在选择工作方式上,总体上看,选择被雇佣和自主创业的比重分别为28.5%和50.5%。代际之间的工作方式差异性较大,接近一半的第三代进城务工人员(44.2%)选择自主创业的工作方式,而只有23.9%的第一代进城务工人员这样做。第三,在未来从事行业的选择上,进城务工人员总体上选择服务业、建筑业、农业和制造业的比重分别为45.0%、13.1%、6.6%和35.4%。代际之间的差异性依然十分显著,在第三代进城务工人员中,超过一半的人选择进入服务业工作(55.2%),而选择农业的仅有1.4%,而第一代进城务工人员中,选择进入以上四类职业的人数比例基本上是均衡分布的。第二代进城务工人员介于第一代和第三代之间,但显著偏好于制造业(37.8%)。

3 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的政策建议包括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留城意愿显著高于第一代和第二代进城务工人员,政府应分类对待进城务工人员的行为决策,为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的配套政策,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分工和专业化水平,推动新型城镇化合理有序进行。其次,进城务工人员十分重视子女的发展,应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的就学、就业、医疗保健创造更好的条件,积极推进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的优生优育工作,在进城务工群体中落实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甚至可以考虑实施鼓励进城务工人员生育二胎政策。第三,深化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有序推动农地流转工作,作为配套政策,应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鼓励其进入现代服务业工作或自主创业。最后,进城务工人员向往城市生活、渴望被城市认同和接纳,应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营造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社会环境。城市政府应面向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更多的社会参与机会,使其更有效地参与到城市生活中来,尤其是吸引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参与那些与他们利益切实相关的管理制度的设计过程,让其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加速融入城市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陈春,冯长春.农民工住房状况与留城意愿研究[J]. 经济体制改革,2011(1):145-149.

[2] 陈轶. 新生代农民工留城意愿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J]. 江苏农业科学,2015(1):432-436.

[3] 李培林,田丰.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态度和行为选择[J]. 社会,2011(3):1-23.

[4] 罗小锋,段成荣.新生代农民工愿意留在打工城市吗——家庭、户籍与人力资本的作用[J].农业经济问题,2013(9):65-71.

[5] 张龙.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J].调研世界,2014(9):40-43.

猜你喜欢
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新疆城镇化与农村居民收入实证分析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任远:未来中国的城镇化道路探索
“逆城镇化”值得关注但切莫误判
新型城镇化的区域差异分析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