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微草堂笔记》中的纪、戴二人交游考

2017-05-18 08:41李翰廷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4期
关键词:纪昀戴震交游

摘 要:纪、戴二人皆为清代之通儒,江藩在《国朝汉学师承记》中称纪氏大到经史子集、小到词曲卜筮皆是通才,实力远在王仲宝、阮孝绪之上,赞纪氏为通儒;而戴氏在算术、考证等等方面亦有大成,王昶称“余友休宁戴君”是“通天地人之儒也”。尤其是在纪氏在与名流雅士驰逐竞游的时日里,二人的交游往来常常引发学术互动、轶事互寄等等。但二人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相关的记载文字却少获关注。在这些交游中,常常能看到二人学术观或生活思想、伦理思想上的蛛丝马迹。

二人之间的互动更能照见出彼此的观点,而与之相比,一味地自我抒怀反倒是含蓄不明的。纪昀的学术、生活、伦理思想集中体现于《阅微草堂笔记》一书中,而作为纪晓岚人生轨迹中的知己好友,戴氏在这本书出现了多次,本文试作浅陋的梳理与总结。

关键词:戴震;纪昀;交游;门户

作者简介:李翰廷(1993-),男,天津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0-02

一、戴、纪二人之论学术

戴、纪二人初识是在乾隆乙亥年夏天,按照纪氏的说法是“乾隆乙亥夏,余初识戴君。”纪氏还曾大赞戴氏深通小学,“故其考证制度字义,为汉以降儒者所不能及。”[1]戴震确是在乾隆乙亥年进入北京的,后来得以与纪氏交游也可以说是塞翁失马之功。在《戴震全书·第六册》中由段玉裁撰、杨应芹订补的《东原年谱订补》中,找到这样一段文字“盖先生是年讼其族子豪者侵占祖坟,族豪倚财结交县令,令欲文致先生罪,乃脱身挟策入都,行李衣服无有也。”,可以看到戴震是由于避难避祸才来到北京,且在之后有文字说明了该事件的来龙去脉。并在拜会了钱大昕之后,戴氏逐步结识王昶,而后纪氏等人逐步认识了戴氏其人。以下是在《阅微草堂笔记》一书中,纪氏记载与戴氏相结交、交流的事例,因载于纪氏此书中,有的甚至是对话,可信程度最为确切。

在《滦阳消夏录五》中曾记载了纪晓岚与戴震的一段对话。纪晓岚在这里保持着他欲引一论而极尽铺垫的风格,以一句“鱼鳞可怜紫,鸭毛自然碧”的出处问题开讲,这一句诗使得朱青雷、高西园二人陷入苦思而不知出于何处。然而,柳树之后有人说话称此句出于刘希夷。二人寻声找去竟发现只有一棵老柳树,朱青雷不胜惊悚认为是白日见鬼,而高西园却说应常见一见这样的灵通之鬼。

紧接着才深入引出了类似的事例,纪氏将此事论与戴氏。戴氏则对纪氏说起了两位书生讨论春秋历法出于何时的故事,同样窗外有声传来:“左氏周人,不容不知周正朔,二先生何必词费也。”戴氏在这里引出了自己的观点,不应一味的“曰若稽古”,在冥冥的客观事实之中,众多迂腐陈旧的儒生就是这样被真相嘲笑的。

纪氏将这段放在了《滦阳消夏录五》中,正说明了纪氏对戴氏这段话的高度认可。这段话也正好体现了纪晓岚不拘泥于汉宋之争,而出其“公理”的远瞩。

在钱穆先生的《钱宾四先生全集》中说:

“盖乾、嘉以往诋宋之风,自东原起而愈甚。”

然而,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戴氏也是尊古而不泥古的,在汉宋之争中,纪昀始终保持着对二者的高度理性认识,呼吁着消除门户之争、兼采汉宋精华。在《总目·经部总叙》中,纪昀言:“消融门户之见而各取所长,则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经义明矣。”[2]正是纪氏对汉宋之争的高见。而戴氏也承认不能迂腐,在客观事实面前依旧稽古,是非常可笑的。所谓二人皆通儒,所言非虚。“通”非仅在于广博,也在于洞悉明理。

江藩在《国朝汉学师承记》第六卷中记载了纪氏回忆戴氏,关于学术的另一段话:

戴君语予曰:“昔丁卯、戊辰间,先师程中允出是书以示齐学士次风先生,学士一见而叹曰:诚奇书也!今再遇子奇之,是书可不憾已。”[3]

这本书即是戴氏的《考工记图》,纪氏为之作序。纪氏与戴氏的交游痕迹也见于《阅微草堂笔记》之外,尚多见于《纪文达公遗集》《纪文达公全集》的诗文之中。

二、戴、纪二人之论鬼神与轶事

纪氏“尤深于易”,关键在于他明确地表达了“明人事”这一根本意义和目标。我们可以看到,其见识之深无论时代前后,纪氏的思想都是难能可贵的。同样,他也不是简单地以鬼写鬼、以狐写狐。在《阅微草堂笔记》中,他更是借“鬼神”以说人理,以“灵通”而达人情。

此种例子甚多,在这里仅就纪氏与戴氏相关的部分为例。

首先,纪昀记载了戴氏给他讲的一个“归隐之鬼”:

戴东原言明季有宋某者,卜葬地,至歙县深山中,日薄暮,风雨欲来,见崖下有洞,投之暂避,闻洞内人语曰:此中有鬼,君勿入。问汝何以入,曰:身即鬼也,宋请一见,曰:与君相见,则阴阳气战,君必寒热小不安,不如君癎火自卫,遥作隔座谈也。宋问君必有墓,何以居此,曰:吾神宗时为县令,恶仕宦者货利相攘,进取相轧,乃弃职归田,殁而祈于阎罗,勿轮回人世,遂以来生禄秩,改注阴官。不虞幽冥之中,相攘相轧,亦复如此。又弃职归墓,墓居群鬼之间,往来嚣杂,不胜其烦,不得已避居于此。虽凄风苦雨,萧索難堪,较诸宦海风波,世途机穽,则如生忉利天矣。寂历空山,都忘甲子,与鬼相隔者,不知几年,与人相隔者,更不知几年。自喜解脱万缘冥心造化,不意又通人迹,明朝当即移居。武陵渔人,勿再访桃花源也。语讫,不复酬对,问其姓名,亦不答。宋携有笔砚,因濡墨大书鬼隐两字于洞口而归。[4]

戴氏与纪氏的这段交流,颇有身处嘈市而心念野庐的“大隐”情怀。此鬼为人时不愿趋俗竞利,死后发现鬼界互相倾轧亦复如是。他自己只得再次避居于山洞,可仍旧无法逃脱烦扰。最后,他将自己的洞看作是“不知秦汉魏晋”的桃花源,将宋姓书生看作是偶入武陵源的渔夫,希望真正得到宁静。

这段戴氏给纪氏讲的故事里,宋姓书生此事是否是戴氏的风闻,亦或是戴氏借鬼神抒怀而编出来的故事,其真切与否已不可考。但是,此故事依旧见于《阅微草堂笔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二人在精神上的高度契合。

还有,戴氏与纪氏、方可村聊天时,提到的关于伦常的论断:

戴东原亦在座……未免纵欲忘患耳。东原喟然曰:纵欲忘患,独此鬼也哉。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戴氏在与纪氏谈天说地时的真实记载,而且是难得的一段你来我往的对话,我们看到的是朝野之外、门户之外、拘泥之外的文人之间交往的真性情。

还有一则戴氏给纪氏所讲的“狐狸驱鬼自伤”的故事,狐狸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是很重要的故事角色,经常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主人公角色。尤以狐狸窃居或居住人室為多,像戴氏讲的这则故事即是。这则故事里的狐狸原为善意,与主人相安如同邻居,见屋中之鬼伤害主人和孩子,希望主人将其驱除。但是当主人烧符驱鬼引来天神天兵时,却连它自己一同被赶走。后面是对这个故事的评论,“盖不忍其愤,急于一逞,未有不两败俱伤者。观于此狐,可为炯鉴。”还有,戴震为纪昀所讲的畏鬼的故事,说戴震的“其族祖某”在偏僻小巷中居于废弃的空院,夜晚遇鬼,而他毫不畏惧。戴震故事中的鬼也极尽幽默之能,多次引诱他说“怕”字。因他终不肯说“怕”字,鬼遂愤曰:“吾住此三十余年,从未见强项似汝者,如此蠢物,岂可与同居。”事后,有的人说他怕也是常情,而他却说一旦松口就会失去“盛气”,而有深知自己“道力”不深,所以不能为鬼所引诱。

这些故事揭示的是纪氏、戴氏之间的真切交流,是脱离于门户、脱离于身份的真性情、真思想,是二人在谈天说地时的畅快与舒朗。

三、结语

纪氏先写“宦海浮沉头欲白”,昔日与故友的笑语今日竟成真实,又接着说没有人能够像此公(东原)“痴”,读及此处可以明显的感到纪氏之可怜、可惜之感。戴震英才天纵却科举不顺,因祸入京结交名士却已是中年。“六经训诂倩谁明,偶展遗书百感生。”纪氏在第二首开头便问道六经训诂谁人可向戴氏一样通达洞悉,偶尔打开了戴氏的遗著不得不百感交集、涌入心头。这句也道出了戴震在学术史上通“六经”、识“训诂”方面的贡献。最后,纪氏写道,“挥尘清谈王辅嗣,似闻颇薄郑康成。”这两句化用古人,将戴氏比作王弼,比作郑玄。纪氏行文考究,为诗更见功力,化用的两位古人一位是玄学、一位是汉学,而玄学又开宋学发端,可见纪昀对戴震在学术上的高度评价。

注释:

[1]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版,第94页。

[2]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第1版,第1页。

[3]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版,第93页。

[4]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中华书局,2014年2月版,第353页。

猜你喜欢
纪昀戴震交游
《左传》里有穮和蓘
与党旗合影
郑巢与僧人交游诗歌考
来时雾散尽
吟雪
独寻真知启后人:戴震后裔的学术使命
汤显祖与明代理学家交游考略
浅评戴震的义理之学
朱熹不一定靠谱
周乐清戏曲活动及交游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