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小说中的工人形象研究

2017-05-18 08:15王丽杰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1期
关键词:工业改革

摘 要:在国企改制和非国有企业崛起的双重夹击下,一些效益低下的国有企业开始面临兼并、重组甚至破产的危机,工人们也遭遇了待业、下岗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作家们在现实主义的指引下,直面社会底层,揭露黑暗现实,塑造了一系列工业领域的工厂领导、干部和普通工人形象。本文借助对90年代的工业题材小说的工人形象的解读,从五个方面进行阐释。

关键词:工业;工人形象;改革

作者简介:王丽杰(1993-),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01

一、90年代工业题材小说的历史文化语境

20世纪90年代,工业题材进入了商品经济语境下的创作领域。国有工厂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如何改革调整,再由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痛苦蜕变中得以新生,就成了牵动社会经济命脉的关键问题。由此,工业题材小说在90年代进入了深化发展时期,塑造了一批极具时代特色的工人形象。

二、90年代小说中工人形象的特征

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主义经济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却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国企体制改革便是之一,国有企业面临兼并或破产。作家们在现实主义的指导下,直面底层,揭露黑暗,塑造了一批工厂领导、干部和普通工人形象。國有工厂面临着倒闭的危机,工人阶级不再是国家的领导阶级,不再是工业改革的先锋,转而成了世俗性的普通民众。这些形象不再具有“十七年”时期工人形象的英雄和神性特质,也没有“改革文学”阶段的改革者们的果敢激进。转而成为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平凡群体,充满了底层性和世俗性的特征。

三、90年代小说中工人形象的类型

在工厂效益低下,生活极具艰苦,面临下岗威胁等重压之下,90年代工业题材小说中的工人形象呈现出以下三种类型:

(一)熔铸作者理想的工人形象

这一类型的工人形象,他们虽然处于艰难处境,但仍是为工厂的利益挂心,爱厂如家,信仰坚定,充满集体主义精神和人格光辉。在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有一批屹立在时代转型期的英雄,他们无论是在领导岗位,还是普通工人岗位,共同组成了社会的脊梁,是正义的力量,国家的希望。《抉择》中的市长、原中纺厂厂长李高成,《车间主任》中的车间主任段启明,翻砂工刘义山,《城市守望》中的厂党委书记周天等,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他们是熔铸了作者的,也是人民的理想,具有高度的典型意义的形象。

(二)现实重压下的损害者形象

进入90年代后,工人在社会上的地位急转而下。由于英雄性的消解和平民化的趋势,他们接受了经济起决定作用的现实状况,面对生存的困境默默改变自己,挺过当下的生活变成了当务之急。社会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没有给工人带来多少切实的好处,反而使他们成为牺牲品。《车间主任》塑造了一系列普通工人形象,北方重型机械厂的车间可看作是九十年代工人境遇的全景式缩写。比如“小鼻涕”的爸爸因工伤成为精神病,去理论时却被侮辱;《钳工王》中连土豆都吃不起的工人们等,都是这一时期塑造的被牺牲的工人形象。

(三)具有“双重人格”的工人形象

这一类形象往往处于复杂的矛盾心理:为了厂,不惜违背法律、原则,用不正当手段达到目的。他们主观上不愿意那样做,又别无选择。就品质而言,他们是光明磊落的,因此得到群众的谅解支持。他们既不是好官又不是坏官,是具有双重人格的形象。《大厂》中的厂长吕建国,为了给厂里拉订单,客户嫖娼被抓时极力要保出来。他的行为在法律上说不通,情理上确是能理解的。《无言的结局》中的唐浩,是优秀的工程师,辞去了国有企业的职位,被高薪聘为非国有企业的厂长或经理,“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又是一个背信弃义的小人”,他们是多维人性的合体,时代的复杂性在他们的身上得到鲜明的体现。

四、意义

作家们成功地塑造了具有90年代特征的独特的人物形象,为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留下了标志性的写照。首先,在当代文学的发展史中是重要的一环,丰富了文学的艺术画廊。其次,它展示着作家创作这一形象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对未来工人形象的塑造与工业题材小说甚至整个文学创作的发展都有着借鉴作用。最后它见证了这一时期的工业文学乃至整个文学的转变与发展。

五、反思

90年代工业题材小说塑造的形象各异的工人形象,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去审视,这一时期的小说虽然反映了转换时期的社会现实,体现作者对社会矛盾的深层揭露和严肃批判;但还是有一定的遗憾存在。首先,相对于其他题材的文学形象的发展来说,人物形象比较淡薄和类型化,没有能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形象。人物没有建立在人物性格基础上,而成了作者升华人物、发展情节、解决问题的刻意塑造。如於可训先生说:“他们的作品对现实的反映,一般来说,不是缺少敏锐的独特的艺术感受,而是缺少切实的深入的理性思考……不是缺少新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人物形象,而是缺少典型的足以体现时代精神的中心人物。”[1]其次,作家的创作受到时代语境的制约,不同时代的作品往往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形象的塑造当中,出现了类型化束缚。比如人物形象的绝对品格淹没了人物性格、工业文学叙事缺乏诗意等。

注释:

[1]於可训.在经典与现代之间——论近期销售创作中的现实主义[J].江汉论坛,1998,7.

参考文献:

[1]贾玉民、刘凤艳:《20世纪中国工业文学史》,海燕出版社,2015.

[2]栾梅健:《前工业文明与中国文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曹文轩:《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成燕《20世纪90年代工业小说回顾》,《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5]于文夫:新世纪工业题材小说与中国工业化进程,《兰州学刊》,2012.10.

猜你喜欢
工业改革
谁将成为工业互联网的“BAT”?
工业互联网,在路上
改革之路
工业人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4.0”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