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小凤
摘 要:近年来,随着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长,中国城市空气受机动车尾气污染影响也越来越严重。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强城市交通管理,对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要严格限制机动车保有量。根据环保部相关数据显示,机动车污染是造成雾霾的重要原因。新能源汽车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能够降低尾气排放造成的污染问题,甚至能够实现零排放或近似零排放。其中,纯电动汽车本身不排放污染大气的有害气体,技术相对简单成熟,只要有电力供应的地方就能够充电,因此,其研究和应用已成为汽车工业的一个热点。但目前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受蓄电池单位重量储存的能量太少,因此,续航里程不高;而且由于电池成本太高,寿命也不够长,占到汽车成本的很大一部分;另外,充電站、充电桩等基础设置的配套不足也限制了其产业化进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除了寻求新电池技术的突破之外,一些电动车辆供电技术的相关专利从另外的角度提供了改善方案。
关键词:电动车辆 供电 技术
中图分类号:U4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b)-0062-02
1 相关发明介绍
以下介绍几种能够提高电池续航性能的电动车辆供电技术的相关专利发明。
1.1 CN106114242 A
一种太阳能汽车(如图1所示),该太阳能汽车包括汽车本体1和车轮2。具体来说,汽车本体1可以包括由车顶、前挡风玻璃、后挡风玻璃、侧挡风玻璃、引擎盖、前车门、后车门、后备箱盖等组成的容置空间,汽车本体1内还可以包括座椅,操作台、方向盘、发动机等,太阳能汽车可以包括四个车轮2,车轮2之间的轴距和车轮2的材质不做限制。
太阳能汽车还包括太阳能电池板3,太阳能电池板3通过吸收太阳光,可以将太阳辐射通过光电效应或者光化学效应直接或间接转换成电能,也就是说,通过太阳能电池板3可以实现从光能到电能的转化。太阳能电池板3与蓄电池之间进行电性连接,通过太阳能电池板3所转换获得的电能可以直接传输给蓄电池进而为蓄电池充电。
这个发明的优势很明显,在蓄电池续航里程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太阳能对蓄电池进行补充充电,在无需额外燃料、且不产生污染的情况下,增加了电动车辆的续航里程。由于目前技术局限,使得太阳能仅能提供小部分额外的电能,但是相信随着太阳能利用技术的不断进步,其能量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在将来或许能够更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的额外供电,甚至实现完全太阳能供电。
1.2 CN102481854 A
一种空中供电装置(如图2所示),置于运行或静止的地面车辆4附近,为停止在供电装置下或通过供电装置的地面车4暂时提供电能,该装置被安装在一固定支柱2上,如标杆3,立柱,建筑物表面或其他支柱上,其包括一个或多个通过集电靴静止或滑动电接触的极板,以便与地面车辆4上部结构具有的至少一个受流部件11接触并供电,特征在于,所述供电装置包括下述部件:用于支撑的固定部件;移动或在车辆端部或供电装置1处机械应力下可变形部件5;一个或多个集电靴,位于移动或可变形部件5上,为一个或多个极板的形式在垂直于道路的平面上延伸;预设的在固定部分和装置1的移动或可变形部分5之间的一个连接装置,当地面车辆4在供电装置1下方移动或停止时,在集电靴9与车顶上部受流结构11之间不接触的静止位置和在集电靴9和车顶上部受流结构11接触的供电接触位置之间,集电靴9自动移动。集电靴9的自动供电连接装置,该装置只在车辆端部或供电装置(1)处为集电靴(9)供电。
1.3 CN102754299 A
一种用于车辆的电力供应系统(如图3所示)包括:布置在地面上的功率发射部,以及布置在车辆101中或车辆101上的功率接收部。功率发射部包括:振荡部,从电源接收能量(即,电力),将能量转换成RF能量,然后输出该RF能量;以及功率发射天线105,根据振荡部已提供的RF能量产生谐振磁场。另一方面,功率接收部包括:功率接收天线107,耦合至由功率发射天线105产生的谐振磁场以接收RF能量;以及整流部,将功率接收天线107处已接收到的RF能量转换成DC能量,然后输出该DC能量。
上述的两个发明考虑提供汽车行驶过程中充电的方法来提高电动汽车续航能力。实际上,充电道路技术已成为未来电动汽车充电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沃尔沃集团早在2012年就建设了铺设有电缆的长约0.25 km的测试道路,英格兰公路局也在2015年宣布已就充电道路技术进行充电车道承包测试以及进行可行性研究。整个项目的实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这项技术也意味着未来的电动汽车的电池续航里程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
2 结语
在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大城市深受尾气污染问题困扰的今天,希望这些新思路、新发明能够早日变为现实,使电动汽车续航里程问题能够有所突破,从而使更多的人选择电动汽车出行。让城市生活的人们能够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能够重新看到蓝天白云。
参考文献
[1] 赵小坤.电动汽车感应充电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
[2] 张安红.电力变压器的损耗研究与优化设计[D].湖南大学,2005.
[3] 刘忠其.电动汽车用电池管理系统平台设计[D].北京交通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