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军事留德生派遣

2017-05-18 10:57陶德臣
唯实 2017年5期
关键词:国民政府南京军事

陶德臣

20世纪20—4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军事留德活动经历了兴起、高潮、衰落的发展历程。军事留德生起初以学习陆军为主,嗣后拓展到学习海军、空军等兵种,但人数不多,地位不重要。军事留德生的派遣,对我国军事人才建设、军事技术进步及军事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南京国民政府军事留德生的派遣背景

当时学习西方的制度、科技、文化等蔚然成风。建立西方资本主义样式的政权统治,也是南京国民政府的目標主张,特别是改造旧军队、建设现代军队之急需。1928年12月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中国,但政权极不稳定,危机重重:国内军阀拥兵自重,各霸一方,严重挑战南京国民政府的权威;中国共产党力量逐渐增强,严重威胁南京国民政府的独裁统治;日本侵华野心日益暴露,严重威胁到中华民族的生存。面对内忧外患的严重困境,蒋介石的首要目标是排挤异己势力,维护自身独裁统治,进而在他领导下抵御日本侵略。为此,需要建立一支武装先进、由他直接控制的中央军,训练和培养军事人才与干部显得尤为重要。

当时德国处于世界军事、科技、教育的中心,军事留德生的派遣是出于对德国先进军事教育、军事科技尊崇的结果。早在1912年,留学日本的蒋介石曾努力学习德语,为留学德国、进修军事作准备。后来,他在《军事》杂志上著文赞扬德国的军事教育制度,认为中国在军事方面应向德国学习。1913年、1918年,蒋介石曾经两次准备赴德学习军事,后来还派儿子蒋纬国赴德学习军事。蒋介石认为:“中国应向一个稳健扎实而不是充满幻想的国家学习。我们不能凭幻想办事。从日本人那里,我们没有什么可学的——他们的产品制作太低劣了。美国人太爱幻想,英国人太迟钝。德国是唯一可以从中学到一点东西的国家。他们可以给我们打下底子,从而培育发扬我们自己的稳定坚实的作风。”(柯伟林:《德国与中华民国》第173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蒋介石统一全国后,遂将德国作为军事学习的榜样。

当时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决定了派遣军事留学生的着眼点转向德国。首先,中德交往有渊源。早在晚清时期,中德有过成功的军事合作。辛亥革命失败后的孙中山也对德国俾斯麦运用国家力量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印象深刻,对德国的军事教育和技术更是推崇有加,甚至说:“德国几乎在一切领域都是我们的典范。”(刘宗:《孙中山与德国》,《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1997年第1期)孙中山采取过一系列联德行动,这些联德尝试与努力为日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德合作奠定了基础。其次,中苏交恶与中日交恶,南京国民政府积极争取强国军事援助、派遣军事留学生的着眼点遂从日本、苏联转向德国。

20世纪30年代,德国成为中国军事留学生的首选国。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九一八”事变后,中日关系恶化,陆军留日人数自然逐渐减少。从1932年至1936年,日本士官学校招收中国留学生118名,除1933年只招收18名外,其他各年每年均只有20多名。二是蒋介石大量聘请德国军事顾问,强化与德国的军事合作,军事留德生的数量随之增加。三是1934年希特勒任国家元首,大肆扩军备战,成立各种军事学校,应允中国政府之请,大量接受中国军事留学生。无论是南京国民政府的陆军留学生还是海军留学生,都把德国视为留学主要目的地。又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马克大幅贬值,留德费用大为降低,加上《中德协定》的签订,中德两国敌对状态结束,两国关系处于平等地位,遂产生第一次留德高潮。

二、南京国民政府军事留德生的派遣情况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军事留德生派遣活动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至20世纪30年代,军事留德生派遣活动达到高潮,抗日战争爆发后,军事留德活动再次式微,20世纪40年代基本结束。

1.最初选派军官赴德步兵学校受训

1928年,德国军事专家鲍尔出任国民政府军事顾问。3月,蒋介石派陈仪率团随鲍尔赴德国考察。在此期间,国民政府还派遣了以张治中为首的军事代表团随鲍尔出访德国。受此推动,中德军事合作进入新阶段。为了适应从德国引进大批武器装备和军工设备的需要,提高军队装备水平和武器自给能力,南京国民政府除聘请军事顾问到军校和兵科学校任教外,还挑选“品学兼优”的军事和技术人员赴德深造。

1928年,张治中代表团访问德国国防部时,获许2名中国军官到德累斯顿步兵学校受训(柯伟林:《德国与中华民国》第59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此举为嗣后更多中国军官赴德军校学习奠定了基础。1929年4月,蒋介石准备从中央军校第六期3200名毕业生中,选拔100名派往英、德、美等国学习军事。这批选拔的学员于1930年5月先后出国,其中蒋铁雄、柴钊、杨中平、萧劲、杨厚彩、郑瑞、岳制量、田鄂云、徐焕昇、林馥生、李忠侬、楼迪善、欧阳杰等13人留学德国。考虑到德国只肯接收中国军事生5名,当时已有徐培根、桂永清、彭克定3人在德国就学,故原准备赴德之军事留学生,大部转至意大利、瑞士、奥地利等国学习。桂永清是这一时期赴德学习的著名军官之一,他于1929年4月抵达德国,入德累斯顿步兵学校受训,由法肯豪森将军负责指导。1932年,桂永清回国参加淞沪抗战,后受命组建教导队,希特勒上台后,桂永清在中德关系发展方面起过重要作用。

2.大量学习德军军事理论与技术

这一时期,陆军留德生大多以现役军官身份进入德国各兵科和参谋大学深造。在奥地利学习的中国军事生转到德国学习,在部队学习半年后,分别进入步、炮、工兵、战车等学校。1934年,蒋介石派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二期毕业的邱清泉、贺光谦、周嘉、周鸿恩、谭承概、洪士奇及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黄正成等赴德国学习军事。邱清泉、贺光谦进入德国参谋学院(即陆军大学)学习,其余人进入步兵学校、炮兵学校等学习。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曾经留德陆军大学的人员还有徐培根、周嘉彬、杨彬。1937年,邱清泉回国后任教育总队参谋长,后官至兵团司令。1935年,据中国驻德大使程天放统计,德国的中国军事留学生有30多人。从1929年至1939年,留德人员计699人,理工科留德生占四分之三以上,所学专业大多与国防军事有关(元青:《民国时期中国留德生与中德文化交流》,《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3期)。

南京国民政府派遣的赴德国学习制造的军事留学生,多数前往克虏伯工厂实习,以增加实践经验。部分留德人员回国后投身兵工领域,或赴德国学习前本身就是兵工制造业的技术员,他们至少有45人以上。这些人虽与留德军事生有所区别,但对军需品的研制和生产技能的提高发挥着积极作用。毕业于柏林大学的有俞大维、郑家俊、赵学颜。毕业于柏林工业大学的有杨继曾、毛毅可、江杓、刘东騋、赵英、顾敬心、周自新、龚祖同、魏寿困、齐熨。曾就读于亚琛工科大学的有丘玉池、戴礼智、魏寿昌。胡霨、庄权、丁天雄、赵达、汪浏、郦堃厚、王世中、朱子清、张郁岚、潘祖培、薜培贞分别毕业于汉诺甫城工业大学、撒克逊工业大学、莱比锡大学、明兴大学、启尔大学、达尔姆城工业大学、耶纳光学专门学校。从事弹道学研究的俞大维、赵学颜、罗泽霈、熊鸾翥是我国近现代军事弹道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从事军用光学仪器制造研究的周自新、龚祖同、金广路、薜培贞,从事冶金学习的丘玉池、魏寿昌、戴礼智,则成为军用光学和军用特殊钢材制造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除吴钦烈、朱子清、张郁岚从事军用化学研究,其余人所学专业基本都是机械。不少人留德期间,曾师从著名专家教授。弹道研究所的罗泽霈随世界著名弹道学专家兰兹教授,学习兵工弹道技术。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朱子清与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维也维兰德教授共同研究有机化学。材料试验处冶金组组长丘玉池攻读博士学位的导师,是德国著名冶金学家W.埃林德。赴德学习军事技术的兵工制造业技术员中的杰出代表有龚祖同、江杓、周自新、金广路。1936年,龚祖同开始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曾为军用光学器材厂筹备做了大量工作,包括推荐人才,选购设备等。江杓回国后在兵工署任要职,1935年4月赴德国验收火炮时,学习重炮设计原理,对重炮设计提出了宝贵建议。周自新留学期间建议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光学器材维修厂,得到俞大维赏识,回国后全权负责光学器材厂的筹建工作。1937年,他命金广路、薜培贞等人赴德学习精密检测技术。受其影响,1939年的中国成功试制出首架军用望远镜。

3.日益拓展到海军、空军等领域

1929年至1938年,南京国民政府海军部共派出10余批约100人出国学习。根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海军沿革》资料载,这10批海军留学生,1937年赴德12人,1938年为8人,共计20人。据高光佑回忆,1937年上海沦陷后,他与王荣瑸及武汉来的航海轮机班军官7人,受命从香港赴德学习海军,与先期在德海军人员分门学习。此时在德国学习海军的军事留学生有32人,计监造室4人,航海军官14人,轮机军官4人,航海学生10人。除海军部外,这一时期军政部还派遣过一批海军学生到德国学习鱼雷快艇。但总的来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海军留德活动的影响不如陆军留德活动影响大,更无法与晚清时期相比。

空军留德生起步也较早。冯玉祥最早向德国派出航空留学生。1929年3月,冯玉祥所派赴德留学的27人中,有十一二人申请学习飞行训练,八九人要求学习飞机制造,四五人希望受训飞机修理,4人选择学医,后来也转向军事训练。德国国防部基本上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后来冯玉祥失势,这批学员归驻柏林的中国公使馆管理,应视为南京国民政府最早的航空留学生。1929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从中央军校选拔留学预备班,其中留德13人中的徐焕昇、李忠依、林馥生3人赴德后改学民用航空,后来转到意大利空军学校学习。1934年,中央航校选派了分别赴美、德留学的人员。总的来看,南京国民政府派遣的航空留德生人数、影响都比较小,主要原因是美国、意大利两国的空军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德国空军受凡尔赛条约限制,无法与美国、意大利等国媲美,南京国民政府更愿意派人赴美国、意大利学习航空。

三、南京国民政府军事留德生派遣的影响

军事留德生的派遣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军事实践活动产生了一定影响,推动了南京国民政府军事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培养了一批军事人才

南京国民政府派遣的军事留德生群体人数虽少,但学习内容比较丰富,除了学习传统的陆海军种外,还要学习空军这一新兴军种。即使是传统的陆海军种,由于时代的发展,也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如潜水艇、新式鱼雷、坦克车等,这就为军事留学生学习新内容提供了必要,也为全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军事留德生在兵工机构中地位举足轻重,他们几乎垄断了从兵工署长到下设业务机构的行政领导职务。1932年至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新建的理化研究所、應用化学研究所、白水桥精密研究所、航空兵器技术研究所、弹道研究所五大军事研究机构,其所长几乎全为留德人员垄断。在一些新建兵工厂内,最高行政职务基本上也由他们担任。庄任是以生产炮弹为主的株洲炮厂厂长,江杓、丁天雄等任以生产大炮为主的第50兵工厂厂长,周自强任以生产军用光学仪器的制造厂厂长,吴钦烈任生产军用化学武器及防化武器的巩县分厂厂长。具有德国背景的同济大学毕业生李式白、金广路、王国章等人被派往德国工厂学习考察,承担向德商订购、验收机器等重任。军事留德生、第三任兵工署署长俞大维,“订立了各兵工厂对外招标签合约的‘黑皮书(black book),这是他到德国毛瑟兵工厂参加,学会了他们以计算成本作为招标签约依据的方法。以此方法,保证了所需军品的品质规格,也规范了交货的时间及数量。尤其用于杜绝采购军火、贿赂公行的流弊”。(李元平:《俞大维传》第37页,台湾日报社1993年版)将先进军事技术与企业科学管理方法一起引进,更加有利于增强军事科技实力。

2.推进了军事技术的进步

1928年起,留德科技精英为南京国民政府兵工署做出了重大贡献。1933年以后,军政部辖下的重要研发机构和重点兵工厂,不少都在他们的控制之下。由此可见,包括军事留德生在内的留德生对南京国民政府军事技术的巨大影响。1925年至1933年间,留德军事科技人才开始受到重用,兵工署遂成为留德生的一大据点。“在1933至1945年间,以俞大维为核心的一群留德科技专才,对中国的军火现代化确实发挥甚大功效。凭借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与德国的联系,他们不单引进德国的军事技术,并具体投入生产,对中国的科技和教育发展都有极大贡献”。(麦劲生:《留德科技精英、兵工署和南京政府的军事现代化》,《上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3、促进了军事工业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大力整建军工企业,以提高军火自给能力。蒋介石明确要求:新兵工计划中之制炮厂、炮弹厂、炼钢厂、动力厂、氮气厂、军用化学厂,务于民国二十五年完成。南京国民政府对当时中国的上海、汉阳、金陵、巩县、济南等大型兵工厂中的汉阳兵工厂、金陵兵工厂、巩县兵工厂进行整修,并与德国积极尝试合办了一些新的兵工厂,突出成果有株洲兵工厂和军用光学仪器厂。南京国民政府整建军事工业取得的成绩与具有德国教育背景的国内军事工业人才的推动密不可分。1933年初,俞大维接替化工界前辈洪中,升任兵工署长。他毕业于柏林大学,主攻弹道学,对德国武器装备有一定研究。毕业后,曾在柏林中国商业处任职,有机会结识了许多留德中国学生,与他们保持着密切联系。正因为如此,他任兵工署长后,就能够从留德生中选择一些人到兵工部门任要职,在他周围逐渐形成具有德国教育背景的人主导兵工署的局面。这种经历使他们在规划军工建设时,能够将在德国学到的军事技术运用到军事工业建设中,成为军事工业发展的一种推动因素。

抗战爆发前成立的理化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白水桥精密研究所、航空兵器技术研究所、弹道研究所,肩負着重要使命,各研究所都聚集了一批留德人员。如弹道研究所是1936年应物理大师叶企孙考察德国归来后的建议设立的。该所从德国购置的设备新颖完美,“国内固无其匹,海外亦属少见”。该所筹备工作主持人俞大维,协助者庄权、丁天雄、汪浏等人分别毕业于德国柏林大学、德国撒克逊工业大学、德国勃来劳司工科大学、德国波恩大学。该所一些重要领导岗位由留德人担任。俞大维、于天雄、汪源担任过所长。汪源曾留学德国,获机械工程师学位,任所长前曾担任该所弹道处长。弹道处第一组弹道内组长罗泽曾留学德国,获内弹道博士学位。所内科技骨干熊鸾翥,于1934年赴德深造,1937年获弹道学博士学位。

总的来说,南京国民政府派遣的军事留德生对中国军事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军事留德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开阔了中国军人的眼界,增进了对世界军事现状及发展趋势的了解,更新了中国军人的知识结构,改善了军事留学生的军事素质,形成了一批日后活跃在民国甚至新中国军事舞台上的重要人物,他们对中国军队建设产生了诸多影响。与此同时,军事留德活动也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根本问题:即旧中国军事留学缺乏自身的军事理论、军事制度与武器装备支撑,在向谁学、学什么、怎么做等基本问题上,没有自主性,只能主要依着德国军事发展路子进行学习、简单模仿,因而就谈不上在此基础上的自主创新。

(作者系解放军理工大学理学院政治理论与军队政工教研中心教授)

责任编辑:彭安玉

猜你喜欢
国民政府南京军事
南京大闯关
南京博物馆18件“镇院之宝”
多重利益分歧与广东免征洋米税风潮
滇缅铁路与抗战精神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
南京、南京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
世界军事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