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与狮:传统文化与近代历程

2017-05-18 10:56胡阿祥
唯实 2017年5期
关键词:龙的传人狮子

胡阿祥

在中国、在外国,所谓龙的传人,所谓狮的国度,指的都是我们中国。为了理解这种现象,我们不妨先来看幅清末的《时局图》。

一、《时局图》与《猛回头》

1898年,爱国华侨、兴中会会员谢缵泰,在香港的《辅仁文社社刊》上发表了一幅黑白版的《时局图》。这幅图具有极佳的宣传警示效果,引起轰动。谢缵泰稍后又进行了改绘,并委托友人带到日本,1899年在日本出版了彩印版。此后,该图以及多种改绘的版本既畅销全国各地,又为许多的报刊转载,从而发挥了巨大的革命影响。

从这幅《时局图》中,我们强烈感受到了晚清中国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而与这一讲的讨论主题相关,我们还能获得一些有趣的认识。比如国家的动工物象征,以美国为例,早在1782年,美国为了保护该国特产白头海雕,把白头海雕定为国鸟,并应用在国徽上,美国国徽上的白头海雕,一只脚抓着象征和平的橄榄枝,另一只脚抓着象征武力的箭。而由于白头海雕又有白头鹰、秃鹰等别称,所以《时局图》中就以鹰代表美国。再以俄国为例,由于其地理位置靠近北极,地域范围辽阔,民族性格坚韧彪悍,国家政策相对保守,所以得了个北极熊的绰号,《时局图》中的庞然大物,也就是代表俄国的熊。

与此相类似的是,长久以来,龙是中国的独特象征。如早在公元10世纪时,印度既称中国为东国,也称中国人为那迦(Nagas),那迦是梵语龙种人的意思。当然,晚清的中国正如《时局图》中的描绘,又是一条沉睡不醒的龙,比如1900年的美国漫画《真正的麻烦是这家伙醒来之后》,画中从左到右,分别是日本豹、俄国熊、美国鹰、法国鸡、德国鹰、英国狮、奥地利双头鹰、意大利狼,它们既视沉睡中的中國龙为抢夺的美食,它们之间由于利益分配不均,就像画中的俄国熊与英国狮那样,又是刀枪相对、怒目而视。

值得注意的是,这幅漫画的题目《真正的麻烦是这家伙醒来之后》,又可谓集中显示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于醒来的中国龙的恐惧,而当时已经先知先觉的少数中国人,也正致力于唤醒这条中国龙,比如《时局图》上的题词“沉沉酣睡我中华……国民知醒宜今醒”,就反映了谢缵泰唤醒芸芸众生、挽救民族危亡的殷殷爱国之情,而由这样的“睡”中华与“醒”国民的意象,中国又有了“睡狮”与“醒狮”一类的名称。

为了唤醒这酣睡中的同胞,1905年12月8日,陈天华竟在日本蹈海自绝,年仅31岁。很明显,这里的“猛睡狮”,指的正是陈天华期盼的觉醒的中国。

说到这里,龙与狮这两种动物作为中国的象征,乃至成为中国的自称与他称,应该已经无疑了。

二、龙:从民族图腾到国家象征

闻一多先生在《从人首蛇身像谈到龙与图腾》这篇名文中,由中华人祖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的形象说起,考证了蛇与龙本是一对相互转化的形象,交代了龙作为中国的民族图腾、皇帝化身、国家象征、中国人的象征四个内涵,下面就这四个内涵稍加解释。

第一,民族图腾。

我们知道,原始夏人的图腾为蛇,这在后来还有孑遗。比如夏朝的奠基人是禹,《说文解字》解释“禹,虫也”,而在甲骨文、金文中,“虫”字正是蛇头、蛇身、蛇尾俱全的蛇的象形,换言之,禹之名来自蛇图腾;后世典籍中也有“夏后氏人面蛇身”的说法。等到后来,随着加入夏朝、周朝统治的民族越来越多,蛇图腾也就不断兼并、吸收、整合其他图腾,逐渐丰富为集走兽形象之大成的龙,并与来源于原始商人的鸟图腾、后来集飞禽形象之大成的凤一起,共同构成了华夏民族最鲜明的动物象征、最主要的吉祥物,所谓“龙凤呈祥”就是这个意思吧。

当然,后来的龙已经脱离了原始图腾的意味,而演化为华夏、汉族乃至中华民族长久崇奉的一种神异动物;至于唐宋以来大体定型了的龙形象,南宋罗愿《尔雅翼》卷二十八《释鱼·龙》说: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鬼当作‘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即通常所说的“龙身九似”,它能云中飞、水里游、陆上行。

第二,皇帝化身。

利用人们普遍尊崇龙的心理,经过统治者们的有效运作,龙与帝王逐渐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这其中有三位关键人物值得一提。一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重耳本是晋国公子,因为国家内乱,在外流亡19年,然后回国登基,随他流亡的介子推赋诗道:“有龙于飞,周遍天下……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吕氏春秋·介立》)这是介子推以龙比喻他的主子重耳。二是秦始皇帝嬴政,他自称“祖龙”,后人的解释是:“祖,始也;龙,人君象。”这是皇帝自视为龙象。三是汉高祖刘邦,《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时雷电晦螟,父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也就是说,起自泗水亭长的“小公务员”刘邦竟然绝对是个龙种。而从刘邦开始如此刻意编造以后,历代皇帝就多自诩为龙种,“龙种自与常人殊”(杜甫《哀王孙》),于是连带着,与“真龙天子”皇帝有关的东西,就多带上了龙字,比如龙体、龙颜、龙床、龙椅、龙辇、龙袍、龙子、龙孙等,发展到了后来,甚至服装、建筑、器具之上的龙纹,也成了皇家的专利。这样,龙就变成了皇帝的化身。

第三,国家象征。

龙既然变成了皇帝的化身,在中国传统时代,又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朕即国家”等观念,两相结合,于是龙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国家的象征。

龙作为国家的象征,最典型的表现是在清朝后期。清朝为了方便中外交往,同时为了顺应国际惯例,也制作了具有国家象征意义的黄龙旗。起初是1862年制作的三角形黄龙旗,主要供水师军舰与大清官船使用,等到1888年改为长方形黄龙旗,并正式明确为大清国旗。黄龙旗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比如黄色,既是五行学说中的中央之色、土德之色,也是古史传说中的黄帝、现实政治中的皇帝之色,还是农业上象征丰收、文化上象征中和、民族上象征黄种人的颜色。至于那条五爪飞龙,上面已经说过,本来就是皇帝的化身。如此,大清的长方形黄龙旗即黄底青龙戏红珠旗,既是中国的第一面国旗,其中的五爪飞龙,又是清朝皇帝的象征,而在“朕即国家”的观念下,龙又当然地成了中国国家的象征。

第四,中国人的象征。

龙既然成了中国国家的象征,于是又很自然地成了中国人的象征,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龙具有非常丰富的中国文化象征意义。

以言高深的哲学,以号称“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经》为例,开篇第一卦就是乾卦,乾卦六爻的爻辞则描述了龙象的变化,如“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利见大人”、“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亢龙有悔”等等,其中九五的爻辞“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意为龙飞翔在天空中,适宜见到大人,这是非常好的卦象,我们平常说的帝王“九五之尊”,就来源于此。再以中国第一部字书、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为例,其对龙的解释是:“龙,麟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同样充满了中国文化的神异色彩。

以言日常的民俗,与龙有关者不胜枚举。在中国民间的观念里,龙王呼风唤雨、行云播雾、主宰旱涝、化育万物,于是人们到处建龙王庙,祈祷龙王保佑风调雨顺,干旱时拜龙王求雨,水灾时拜龙王止雨。其他与龙有关的尚有许多,如赛龙舟、舞龙灯等竞赛、娱乐活动,“二月二,龙抬头”的农历节日,寻龙捉脉的风水观念,“望子成龙”、“龙飞凤舞”、“卧虎藏龙”等成语。特别有趣的是,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的十二生肖,唯有龙是想象、建构出来的动物,这也反映了龙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其次,中国人是龙的传人。

怎么理解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呢?在神话传说里,中国的人文始祖黄帝是龙体龙颜、炎帝是神龙之子,于是作为“炎黄子孙”的中国人,当然就是龙的传人;中国的疆域偶像是大禹,大禹的父亲鲧死后化为黄龙,所以大禹也是龙子,而生活在大禹治平水土、划分九州的中国大地之上的中国人,自然也是龙的传人;传统时代中国的政治结构,皇帝既是“真龙天子”,那么作为“真龙天子”的“子民”,天下的黎民百姓们还是龙的传人。

三、《龙的传人》与China dragon

上面,我们简要说明了龙在中国的民族、皇帝、国家、人民四个方面的象征意义。时至今日,民主代替了专制,人民代替了皇帝,于是龙作为皇帝象征的意义随之消失,作为民族与国家的象征意义仍然保留,作为人民象征的意义则更加强化。而在这种强化过程中,我们应该提到的一首歌就是《龙的传人》。

1978年底,美国政府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并同时与台湾当局“断交”。一时之间,台湾社会人心惶惶,身份认同出现危机,而在当时的台湾大学生侯德健看来,两岸同属中华文化,两岸人民同属炎黄子孙,于是侯德健创作了《龙的传人》,歌曲一经发表,很快唱彻台湾、风靡祖国大陆、传遍华人世界。在1988年龙年、2012年龙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也都演唱了这首歌。

这首歌里,长江、黄河,那是地理的中国,古老的东方,那是历史的中国,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那是民族的中国,巨龙,那是拥有伟岸身躯、无穷力量的现实的中国,龙的传人,那是大陆、台湾、港澳的全体中国人与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人共同的身份与一致的标识。于是,“龙的传人”再次成了中国人的别称,中国是古老东方的一条巨龙、龙是中国的自称与他称,也再次得到了中国人的认同与外国人的认可。

为什么我们要说“龙是中国的自称与他称,也再次得到了中国人的认同与外国人的认可”呢?

先说“再次得到了外国人的认可”。

其实早在此前很久,龙在中国所具有的丰富的象征意义,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已经或多或少地有所了解。比如来到明朝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指出:“龙在中国是皇权的象征。”来到清朝的葡萄牙传教士安文思指出:“中国皇帝的标记是龙。”而没有来过中国的法国神父杜赫德也在他编辑的、1735年问世的《中华帝国全志》中指出:“龙无疑是中国人的国家象征,正如鹰之于罗马。”

当然,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龙在西方人的眼里之所以成了“中国人的国家象征”乃至中国的代称,关键还在于中国龙与西方龙具有完全不同的指示意义。众所周知,在西方文化中,可能首先是由利玛窦对译为“龙”的Dragon,本是一种背上插翅、口中喷火的四足怪兽,代表着邪恶与贪婪,所以《圣经》中有圣乔治屠龙除害的故事,英国古代史诗《贝奥武甫》歌颂了国王贝奥武甫搏命杀龙的英雄事迹。但在中国,龙不仅是皇帝、国家、人民等等的正面象征,还是吉祥的瑞兽,于是西方人虽然取其形似,把汉字的“龙”译作Dragon,但为了区别含义完全不同的西方龙与中国龙,往往又在中国龙的前面加上一个限定词China或者Chinese,这样,China dragon或者Chinese dragon就成了“中国龙”的习惯译法。换言之,在西方的语境中,看到、说到或者写到中国的龙,就会联想到中国China、中国人Chinese,这样,龙在西方就演变成了中国的象征与代称。

再说“再次得到了中国人的认同”。

在这一讲的开头,我们说到在1900年的美国漫画中,晚清中国的形象,被画成是条沉睡不醒的龙。其实不仅是美国漫画,鸦片战争以后的西方辱华漫画中,代表中国形象的龙,往往身穿大清朝服、头上翘着辫子、爪中抓着鸦片烟枪,或萎靡不振,或肮脏丑陋,并且遭到了代表这些帝国主义国家的狮、豹、熊、狼乃至犬、鸡的撕咬。道理很简单,国家弱小落后,中国龙就被肆意丑化而且备受欺凌,反之,如果国家强大进步,中国龙就雄壮刚健,饱含进取之志,凸显阳刚之美,而《龙的传人》中的东方巨龙,正是充满了励志精神、爱国激情的中国龙,它呼应了国家崛起、民族腾飞的复兴梦想,所以再次得到了中国人的认同。

四、狮子吼:从睡狮到醒狮

令人深思而又非常有趣的是,从晚清起,一个新的国家形象、中国称呼应时而生,这就是狮子。怎样的狮子呢?我们还是以陈天华的作品为例,进行分析。

1906年5月,中国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开始连载陈天华未能完成的遗著《狮子吼》,时人争相购阅,一时“洛阳纸贵”。《狮子吼》是一篇现实与幻境相交织的章回体小说,在开头的“楔子”部分,小说写道:“原来此山有一只大狮,睡了多年,因此虎狼横行;被我这一号,遂号醒来了,翻身起來,大吼一声。那些虎狼,不要命地走了。山风忽起,那狮子追风逐电似的追那些虎狼去了。”主人公正吓得不轻,忽又闻见半空之中一派音乐,云端坐着一位神人,神人自言“吾乃汉人始祖轩辕黄帝是也。汝命本当死于野兽之口,今特赐汝还阳,重睹光复盛事”,然后拂尘一挥.就不见了,主人公则转眼之间来到一处繁华都会,见到“光复五十年纪念会”大会场,会场“门前两根铁旗杆,扯两面大国旗,黄缎为地,中绣一只大狮,足有二丈长,一丈六尺宽。其余各国的国旗,悬挂四面”。进了大门,又见一座大戏台,戏台对联写着:

扫三百年狼穴,扬九万里狮旗,知费几许男儿血购来,到今日才称快快;

翻二十纪舞台,光五千秋种界,全从一部黄帝魂演出,愿同胞各自思思。

读到这里,《狮子吼》的政治文化寓意已是昭然若揭:我以我血荐轩辕,建立民主共和国;唤醒四万万同胞,光大五千年文明。那如何建立新型国家、光大传统文明呢?睡狮醒来,赶走横行的帝国主义虎狼;狮旗飘扬,扫除腐朽的清帝专制朝廷。

其实不仅陈天华,又如号称“革命军中马前卒”的宣传家邹容,他在1903年写成的《革命军》中,直接将清末的中国比作睡狮,呼唤它的醒来:“嗟夫!天清地白,霹雳一声,惊数千年之睡狮而起舞,是在革命,是在独立!”

不仅陈天华、邹容把清末的旧中国比作睡狮,把未来的新中国比作醒狮与雄狮,清末、民国时期,涌现了许多的《醒狮歌》,创办了许多以“醒狮”命名的期刊,成立了许多以“醒狮”为名的社团;中华民族已到危亡时刻的1934年,满怀悲愤的徐悲鸿挥毫泼墨,创作了《雄狮图》,题词“新生命活跃起来!”

说到这里,有些问题就必须回答了。

首先,为什么抛弃了龙的象征?问题的关键在于,鸦片战争以后,尤其是到了清末,本来代表中国形象、充满“正能量”的龙,在欺侮中国的外国势力以及反抗外来侵略、追求民主共和的先进的中国人的眼里,已经变成了腐朽没落、失去希望的大清朝廷的象征,变成了总难唤醒、病入膏肓、承载着“负能量”的丑龙、睡龙、弱龙、病龙,正如丘逢甲《二高行赠剑父奇峰兄弟》诗中所云:“不然且画中国龙,龙方困卧无云从。东鳞西爪画何益?画龙须画真威容。中原岂是无麟凤,其奈潜龙方勿用……安能遍写可怜虫,毛羽介鳞供戏弄。”这样困卧可怜、供人戏弄的龙,当然应该抛弃。

其次,为什么选择了狮的象征?抛弃了龙,那选择什么新的象征呢?丘逢甲诗中又说:“我闻狮尤猛于虎,大高画狮勿画虎。中国睡狮今已醒,一吼当为五洲主。”虽然丘逢甲的时代,中国仍然落后、麻木甚至腐败,但唤醒这头睡狮的希望,毕竟远远大于治疗、拯救那条病入膏肓的睡龙,而且一旦睡狮醒来作狮子吼,也就象征着觉醒、奋起的中国,好比具有尊严与威力、强健剽悍的雄狮。

当然,与龙一样,以狮作为中国新的国家符号与民族象征,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与有趣的历史因缘。

先说文化土壤。我们知道,对于中国来说,狮子本是外来物种,而随着东汉初年传入中国的印度佛教的逐渐中国化,以及异域贡献到中土的狮子越来越多,于是本来没有狮子的中国,也出现了先则源自印度梵文、称为“狻猊”,再则源自古波斯语、称为“狮子”的新词,并产生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丰富多彩的“狮文化”:在印度佛教中,称狮子为“兽中之王”、护法神兽,称佛陀为“人中狮子”,称佛陀的庄严法音为“狮子吼”,“狮子吼”具有震撼天地、传之久远、扫荡邪恶的无限威力,又称佛教高僧打坐的地方为“狮子座”,而诸如此类的经义传到中国,经过发展与演变,于是聪明智慧的文殊菩萨以威武雄壮的青狮为坐骑,狮与龙、凤、龟、麟“四灵”并列,成了新的瑞兽;至于威而不怒的狮雕,陈列在帝陵墓道的两旁,布置在宫殿、衙门、佛寺、富户的门口,点缀在河桥、陆道的边上,起着镇邪驱恶或者装饰美化的作用。另外,说起中华的文学艺术,以狮子为描述对象的作品层出不穷;至于中华民俗中的狮子,更是蔚为大观,如舞狮子遍及神州大地,雪狮子为北方奇观,糖狮子风靡南方各地,狮子戏绣球为年画与剪纸的重要题材,也是中国杂技的特色节目……如此等等,于是既具王者风范、威武气概,又呈祥和面貌、瑞兽形象的狮子,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再说历史因缘。在睡狮、醒狮成为中国象征的过程中,有位老外起过他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显著的启发或者说促发作用,这位老外就是著名的拿破仑。1817年,被迫退位的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正在流放地、南大西洋上的圣赫勒拿岛接待了一位英国人阿美士德。阿美士德是英国外交官,1816年出使中国,因为拒绝向大清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而被勒令于抵京当日就离去。并不怎么了解中国的拿破仑,与阿美士德谈到了中国:“你们说可以用舰队来吓唬中国人,接着强迫中国官员遵守欧洲的礼节?真是疯了!如果你们想刺激一个具有两亿人口的民族拿起武器,你们真是考虑不周。”拿破仑还感触良深地说:“当中国觉醒时,世界也将为之震撼。”

距今整整200年前的拿破仑的这句名言,在19世纪特别是19、20世纪之交的中国与西方,都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并且一直延续到了今天,人们逐渐把晚清及民国时代沉睡的中国称为“睡狮”,把正在觉醒的中国称为“醒狮”,把已经觉醒的中国称为“雄狮”,这样,中国就有了既是自称也是他称的“狮”称谓。比如作为中国的他称,1899年梁启超在《瓜分危言》中说:英人“未深知中国腐败之内情,以为此庞大之睡狮终有撅起之一日也”,这是说英国人称中国为睡狮。1910年前后政论家汪康年写道:“西人言中国为睡狮”,并引西人的话说:“贵国之大,犹狮之庞然也,受毒之深,奚止于鸦片耶”,汪康年期待着“狮而云睡,终有一醒之时……吾愿中国人憬然悟之”(《汪穰卿笔记》卷八附录《琴瑟寄庐类稿》),这是说西方人称中国为睡狮;又有1993年5月日本《读卖新闻》所刊有关中国的系列文章,标题就是“觉醒的雄狮”,2006年7月,欧洲议会主席何塞普·博雷利说:“拿破仑说中国是头睡狮,我说现在的中国是头醒狮。”

关于龙与狮这一对中国的自称与他称,我们就说到这里了。如果总结一下,简而言之,中国称为龙,是因为龙在中国拥有丰富的民族、皇帝、国家的象征意義,是因为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至于中国称为狮,而且是由“睡狮”到“醒狮”,由“醒狮”到“雄狮”,则形象化地反映了近现代的中国所走过的那条沉睡、觉醒、雄起、成功的曲折道路。今天的中国,有着“狮子吼”一样的巨大能量,有着勇于进取的狮子精神,中国迈向世界强国的伟大征程狮一般地昂首阔步、坚定向前!

(作者系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彭安玉

猜你喜欢
龙的传人狮子
点开全文,我有话跟你说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
大众对“龙的传人”观念的想象及其影响
龙的传人
狮子鱼
贪心的狮子
我是缤果
龙的传人
龙的传人
骄傲的狮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