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现代化

2017-05-18 20:59龙限忠张研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17年5期
关键词: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机化

龙限忠++张研

摘要:通过对本地农机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对本地如何发展农业机械化,从而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发展;农机化;推进;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

doi:10.14031/j.cnki.njwx.2017.05.007

2016年农安县被吉林省正式纳入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并正式出台了《关于支持农安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为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中的农安县提供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利好政策。如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机必须先行,毛主席提出“农业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道明了农机化的科技载体作用,它是一切农业科技运用的技术支撑。没有农机现代化或者说全程机械化,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因此,发展农机现代化就显得尤为现实和必要,下面就农安县如何发展农业机械化从而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出几点具体措施和建议。

1基本现状

农安县是农业大县,是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耕地面积37.5万hm2,主要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种植面积达到33.8万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90%以上,常年粮食产量稳定在35亿kg阶段性水平。

1.1农机装备结构不断改善

经过近几年国家惠农政策的扶持,农机装备结构得到改善,2016年末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95万kW,比2011年143万kW增长36%;拖拉机保有量达到9.9万台,比2011年7.9万台增长25%;其中:大型拖拉机达到1.05万台,比2011年6200台增长69%;配套农机具达到26万台,比2011年19万台增长37%,配套比达到1∶2.6;玉米收割机达到3741台,比2011年1266台增长195%;水稻插秧机达到726台,比2011年150台增长384%;水稻收割机达到450台,比2011年120台增长275%;免耕播种机达到695台,比2011年108台增长544%。农机固定资产达到14.9亿元,比2011年7.3亿元增长104%。

1.2农机综合作业水平稳步提高

2016年末,全县主要粮食作物玉米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1%,其中:玉米機械化耕整地(免耕播种除外)达到100%,玉米机械化播种达到95%,玉米机械化收获达到76%,玉米机械化植保达到100%,玉米机械化烘干能力达到70%,玉米秸秆处理机械化水平达到80%。

1.3耕作制度改革步伐逐渐加快

几年来,全县上下以“两新”推广为重点,努力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开创新的种植模式,走出去、引进来,充分发挥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的带动作用,全力推广玉米全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种植技术。目前,我县玉米全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推广涉及22个乡镇,377个行政村,全口径玉米全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面积已发展到近75万亩,其中:秸秆全覆盖面积34万亩,拥有关键作业机具——牵引式重型纯免耕播种机超过618台。主推模式有七种:秸秆归行全覆盖种植技术、站杆全覆盖宽窄行免耕种植技术、秸秆根茬全覆盖大均匀行免耕播种种植技术、秸秆部分覆盖宽窄行免耕播种种植技术、高留茬宽窄行免耕播种种植技术、二比空大宽窄行免耕播种种植技术、部分秸秆覆盖宽窄行少耕种植技术。

1.4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

秉着引导不干预、指导不代替的原则,重点在规划、帮扶、管理和成立上做文章,紧紧围绕“特色、效益、生态”农业建设,全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推动农民合作社健康发展。截至目前,培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32个,农机专业合作社518个,其中:三星级以上农机专业合作社48个,合作社成员9500人。现有农业机械5061台,其中:大型拖拉机1136台,大型玉米收割机1118台,免耕播种机518台,其他配套农机具2289台套,建筑面积14万m2,固定资产总额达2.5亿元。2015年,合作社总作业面积175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30%,经营服务总收入达到3680万元,共建设23个玉米全程机械化秸秆全覆盖免耕播种高标准示范区,机艺结合高标准深松示范区23个。

1.5农机维修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

随着各类新型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出现了维修难、服务难和难维修的问题,加强农机维修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域性维修网络显得尤为重要。全县现有农机维修网点816个,普遍存在着散、乱、差、小、不规范等问题,难以满足就近快速修理、高质量高水平修理的要求,为此,依托《国家增产千亿斤粮食工程项目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建设了占地面积5962 m2,建筑面积2200 m2,集农机维修、零配件供应、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同时增加4个区域性农机维修网点,进一步完善乡镇、村级维修服务体系,建立县、乡镇、村三级维修网络,努力做到换件不出村、小修不出乡、大修不出县,为农民提供优质、高效的维修服务,增加农民收入。

2存在问题

2.1农机化发展的薄弱环节依旧存在

随着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规模化经营是大势所趋,如何推进农业机械化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对发展全程农机化提出更高的要求。全县存在大机多、小机少,主机多、机具少,落后的多、先进的少的“三多三少”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玉米籽粒直脱、粮食烘干、远程电子监控等先进智能机械设备应用不多,市场狭窄,制约了全程机械化进一步发展,建议各级业务部门加大对薄弱环节农业机械的补贴力度,调动农民的购机热情,增加保有量,解决制约全程机械化发展的“瓶颈”问题。

2.2农机化发展的资金问题亟待解决

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各级农机服务组织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金融信贷部门贷款手续繁琐、额度小、门路少,贷款难问题影响农机化的发展,建议政府协调银信部门简化贷款手续、提高贷款额度,解决农机化发展过程中资金问题。

2.3农机化管理队伍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农机化队伍存在老龄化、断代的问题,知识结构更新跟不上农机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人员队伍思维观念,创新意识,开拓精神跟不上形势,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手段单一、落后,学识学历不能满足农机发展的需要。

2.4全程机械化发展的技术问题需要提高

随着新型、智能农机产品的不断使用,技术问题对各级农机人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远程电子监控、籽粒直脱机械等新机具、新技术都有较高的认识,但是操作起来困难很大,建议上级业务部门大力组织相关的业务培训,搞好分级培训、精准培训,为发展全程机械化提供技术保障。

3措施与建议

3.1强化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的导向作用,全面提升农机装备水平

积极争取各级业务部门支持,全力争取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作业补助、农业技术示范等项目资金,大力推进玉米全程机械化建设。近三年来,全县共争取国家惠农政策资金及项目资金2.894亿元,其中:争取国家购置补贴资金2.4亿元,机械化深松整地作业补贴资金3000万元,保护性耕作作业补贴资金1200万元,保护性耕作机艺融合作业补贴资金690万元,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集成与创新项目资金50万元,通过争取项目资金,改善玉米机械化收获、粮食烘干、农田作业电子远程监控等农机化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瓶颈”问题,为改变我县农机装备结构、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3.2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培育壮大全程机械化的生产主体

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生产规模经营者等市场化经营主体,大力推进跨区作业、托管服务、租赁经营等农机社会化服务,切实提高集约化经营程度。合隆镇陈家店村眾一农机专业合作社、小城子乡再新农机专业合作社集约土地分别达到了500 hm2和300 hm2以上,基本实现了全村的土地集约化经营,采取“合作社+村民”的模式,以保障农民土地收益权,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为基本原则,着力在规模平等与效益的均衡点上探索土地集约化经营模式。按照“流转自由,退社自愿”的原则,建立了现代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区,积极推广高效耕种方式,全力打造精准农业,实施“四化六统”模式:“四化”即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产业化发展;“六统”即统一选种、统一耕种、统一施肥、统一技术、统一收割、统一销售,解放了生产力,安置了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

3.3创建农机化示范区,探索形成区域化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

积极探索总结全程机械化的技术路径、技术模式、机具配套、操作规程及服务方式,加快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的推广。近三年,全县把典型的示范引导作为推广先进机具、先进技术的重点,加大对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共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150个,其中: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秸秆全覆盖免耕播种示范区69个,机械化高标准深松整地机艺结合示范区69个,保护性耕作集成与创新高标准示范区12个,探索形成一系列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建成一批全程机械化百亩示范片。树立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示范区,以点带面,不断提高周边乡镇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万金塔乡广武农机专业合作社在今年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中,推出三种创新模式:秸秆归行全覆盖种植技术、秸秆根茬全覆盖大均匀行免耕播种种植技术、二比空大宽窄行免耕播种种植技术,为推广先进技术、加快全程机械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3.4加强农机化基础建设,努力改善全程机械化的发展条件

大力支持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兴建农机具库棚,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维修服务水平,推动解决农机“住房难、行路难、看病难”等问题。2015年,我县争取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10个。2016年,我县培育22个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增加18个秸秆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加强农机装备建设,促进土地集约化经营。

3.5加强农机化人才建设,打造一支懂管理、善经营的干部队伍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实现农机现代化的关键,是能否做到农机与农艺融合、农机与规模化经营融合、农机与信息化融合的关键。所以培养造就一支现代化的农机队伍至关重要。一是以老带新,让有经验懂技术的老农机人带领指导一批新人,通过传帮带迅速提高技术水平。二是建立长期有效培训制度,定期聘请业界内的专家、教授、学者有计划有条理有目的的开展农机管理、推广、经营培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管理理念。三是引进高端人才,通过事业招聘等正常人才引进渠道,引入高文凭、高学历、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农机队伍,通过注入新鲜血液,增强农机发展的动能和活力。

(04)

猜你喜欢
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机化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2018年征稿启事
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完善司法责任制度
试论推进黔南州森林资源普查工作采取的措施
推进无锡全民阅读的对策建议
检察机关涉法涉诉信访改革问题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