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玲
摘 要:德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政策导向体现为结构化导向、体系化导向、关联性导向、国际化导向,其实践特色是基于可持续发展思维的教育融入、基于参与性能力模型的人才培养、基于跨学科框架的课程范式、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职前在职培训。对于中国的启示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政策的思维导向、基于可持续发展素养的人才培养、跨学科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框架的研发与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终身体系的架构与拓展。
关键词:德国;可持续发展教育;政策导向;实践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年)国际实施计划》启动后,德国教科文全委会(DUK)组建了德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委员会,在联邦教研部(BMBF)的资金支持下,成立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协调中心。该中心致力于规划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未来,搭建交流平台,向公众进行宣传等。
作为联邦制国家,德国教育政策和教育规划涉及联邦和州两个层面,各州享有包括教育在内的文化主权,各州政府有权决定教育机构的形式并享有立法权。本文通过分析德国联邦层面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重要政策文件,从中缕析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政策导向;通过对德国巴符州海德堡大学、海德堡师范大学、曼海姆州立教师进修学院等进行为期21天的实地考察与学习,剖析德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特色。
一、德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政策导向
作为德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计划的组织和领导机构,德国教科文全委会2003年提交了《汉堡宣言》(Hamburg Declaration),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计划的核心目标是“可持续性学习”。2004年,德国教科文全委会出台了《德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国家行动计划》,提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四个目标,即推广优秀案例与实践、加强个人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系、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公众能见度、加强国际合作;随后,德国教科文全委会分别于2008年和2011年对该文件进行两次更新与升级,依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新形势,在子目标中设定了优势领域,其政治承诺意味加重。2007年,德国教育文化事务处(KMK)联合德国教科文全委会出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学校》(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 School)和《可持续发展教育视野下全球发展跨学科课程框架》(Cross-curricula Framework for Global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ESD),鼓励将全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融入课程。2015年,德国教科文全委会发布《2015+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策略》。2016年,德国教育文化事务处联合德国经济合作与发展部(BMZ)发布《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框架》。这些文件在推动州和市之间良性互动以及促进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中起着重要作用,也传达了德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政策导向和价值选择。
(一)结构化导向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GAP)颁布后,德国出台《2015+可持續发展教育行动策略》,其中的一个重要导向就是加强原有项目的持久性、结构性实施以及跟踪测试。该文件指出:“不论政策制定者还是普通公众,都需要更清楚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初始目标与最终达成度,针对各级各类教育的不同特征,结构化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必要的。在实践层面,结构化意味着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区域教育规划的核心。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跨学科能力、基于生活的学习能力等,也可促进项目学习、参与式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变革,它提供了面向未来思考的革新方法,是教育全面革新的创新动力。”换言之,从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变革、培育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三个层面深化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解,结构化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德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政策导向。
(二)体系化导向
德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终身体系化建设方面表现卓越。在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期间,德国教科文全委会设立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官方项目奖”,鼓励具有创新性和革新性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申请此奖项,获奖项目有权使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识。该项目旨在传播各利益相关者和一线实践者的优秀案例,注重各学段典型项目的传播。优秀案例包括:在儿童照料中心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以培养孩子未来能力的项目;“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学校项目”,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精神融入学校课程、教师培训等;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教师职业培训的项目;“可持续大学”项目,在大学强化可持续发展教育,为学生提供支持;将可持续发展专题纳入非正式学习和继续教育项目,倡导公众参与和终身学习。
此外,《2015+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策略》明确制定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具体任务。如学前教育领域要求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系统纳入幼儿园,制定《榜样计划》,儿童照料中心要按照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原则进行组织。中小学教育领域要求建立以可持续发展教育为导向的各州教育框架和教育标准,提升学生参与性技能,倡导学科内交叉及跨学科学习;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数学、信息技术、物理、化学学科;可持续发展教育成为学校教育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领域要求职业教育课程面向可持续发展,职业培训增加生涯职业指导与参与性技能培训。高等教育领域要求系统发展跨学科的可持续性研究,在教学和研究中培育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参与技能,研发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工具等。非正式教育领域要求将技术、自然和生活融为一体,提高资金支持,增加环境中心、成人教育中心、青年俱乐部等不同机构之间的联系,加强实操分析与评估等。德国成熟的双元制教育体系是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基石,终身学习也是德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方向。
(三)关联性导向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之后,德国联邦教研部建立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教育专家论坛和合作网络,以增强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主体之间的关联与合作。
1.典型项目之间的关联
在“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官方项目奖”的激励下,德国涌现了诸多优秀项目和案例。2011版的《德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国家行动计划》进一步强调了项目的持续开展以及这些项目间的彼此关联,并倡导将其融入幼儿园、中小学、大学、职业学校、继续教育机构等。
2.研究与教育的关联
德国联邦教研部每年投资1.6亿欧元支持“可持续性研究”,致力于建立研究与教育的紧密联系,促进研究成果向教育实践的系统转化。
3.利益相关者的关联
建立吸纳政府决策者、企业、非政府组织、教育机构、私人团体等利益相关方的合作网络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在2011版《德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国家行动计划》中,列出了建立可持续发展教育合作网络的具体任务,即深化全球学习、环境教育、跨文化理解、消费教育、健康教育等,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整合方法,促进接受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个体对其产生兴趣。在学校层面,强化原有教科文组织网络学校(简称Aspnet 学校)、21世纪议程国际学校等之间的合作;拓展涵盖当地政府、企业、俱乐部等机构的地区网络。
(四)国际化导向
成功的国际合作能够推动可持续发展教育进程。《德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国家行动计划》的优先事项之一是将德国的可持续发展项目与全球讨论结合起来,以便从其他国家和文化中获得经验。2009年,在德国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德国教育和文化事务部组织的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特别提出了国际合作的目标,这也成为德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化的标志性事件。《德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国家行动计划》也倡导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紧密联系,与欧盟项目有效整合,与亚洲、非洲、美洲伙伴共同加强对教育、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等。
三、德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特色
——以巴登-符腾堡州为例
巴登-符騰堡州(以下简称“巴符州”)是德国西南部的一个联邦州,是德国的人口和面积第三大州,人口1050万,著名企业奔驰、保时捷和博世公司总部都设在巴符州,是德国工业最发达的地区。2016年10月9日-29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组团赴德国巴符州海德堡大学、海德堡师范大学、曼海姆州立教育学院等机构及中小学进行考察学习,获得了德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第一手材料。笔者以德国巴符州为例,分析其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特色。
(一)基于可持续发展思维的教育融入
海德堡师范大学安德烈亚斯·凯克教授介绍了德国巴符州2016年教育大纲的重点内容。其结构框架的总目标明确指出:“要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种族文化、健康促进、职业发展、媒体、消费教育等融入教育教学中”。
针对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问题,大纲指出了7项要求,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与风险,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复杂性与动态发展,决策中的价值选择,决策中的标准,参与、共同运作与施加影响,民主策略,和平策略。这7项要求构建了认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思维方式,引导教师从可持续发展思维审视学科具体内容,结合生活,多视角分析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同时,德烈亚斯·凯克教授还详细介绍了大纲中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相关的消费教育主题融入学科教学的相关要求,即从如何利用资源,如何支配资源,如何理解危机、消费者的权利、质量等多维视角和思维来开展消费教育。
(二)基于参与性能力模型的人才培养
参与性能力是德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参与性能力指学习者对可持续发展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识别与解决能力。具体指从社会、环境、经济的综合视角分析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现在和未来、做出逻辑决定、理解其后果、合作行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参与性能力的概念与OECD核心素养框架紧密相连,是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出发,将OECD核心素养指标分解为更容易对学习者做出评价的子素养指标而提出的。基于参与性能力模型的实践目标清晰,既有利于结构化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又利于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评估与监测。
(三)基于跨学科框架的课程范式
《可持续发展教育视野下全球发展跨学科课程框架》中指出应将地理、历史、政治、生物、伦理、职业技能等学科融入全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学习领域,倡导教师以跨学科视角制定课程。框架确定了跨学科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目标,以及学生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后者包括确定个人生活和专业发展方向、积极融入社会、承担全球责任。这些能力分为认知、评估、行动三个方面:认知能力指基于目标导向的获取可持续发展的跨学科知识的能力、认知文化多样性的能力、分析全球变化的能力、识别不同人群生活水准的能力;评估能力指选择多样性和同情能力、质疑能力、评估发展能力;行动能力指沟通和处理冲突的能力、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积极回应全球发展的能力、负责任的决策与行动能力。基于跨学科框架的课程范式符合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跨学科、整体性特征,加之与能力导向的完美结合,使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特质更加凸显。
(四)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职前在职培训
海德堡师范大学弗里德里希·格韦教授和安德烈亚斯·凯克教授在“巴符州2016教育计划”和“面向未来的教师教育”的主题报告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及德国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职前在职教师培训的特点。其中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包括:第一,全面能力,即自己做决定的能力、与他人共同进行民主表决的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第二,在个性化和社会潜力方面的能力,即独立、责任性、可持续性、应对他人问题、创意性、见识性;第三,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对于职业教育教师,也通过开发职业能力和跨职业能力素养框架,将其纳入职业培训,促进可持续发展思考与行动。
三、德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对中国的启示
当今,德国政府面临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教育机会、难民接收等挑战;可持续发展教育也同样面临在正规教育领域的地位尚未凸显、环境教育与发展教育融合的冲突、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的理解多样性等挑战。尽管联邦德国与中国的国情各不相同,可持续发展教育也各有优势与特点,但是从德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政策导向和实践特色中,依然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有诸多启示。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政策的思维导向
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教育政策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实践特征之一。从国家教育政策层面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以及《我国“十三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中要求的“强化生态文明教育”,仅是战略层面的引领。从地方教育政策层面看,《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明确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示范区建设、可持续发展学校和学习创新基地建设、可持续发展素养培育”的要求,则是任务驱动式的政策导向,缺少宏观理念引领。而德国的政策文件中可持续发展思维的要求,从可持续发展思维特性上,给予了整体性引领,保证了实践的整体性和结构性,也大大提高了实践操作内涵,这一做法值得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借鉴。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素养培育的人才培养
可持续发展素养培育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明确方向,这一特征与德国基于能力导向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范式有著相同之处。应进一步强化学生核心素养与可持续发展素养的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素养的内涵与结构框架研究等,明确可持续发展素养评估的具体指标并加以实践。同时,加强教师可持续发展素养的研究与实践是充实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内容。
(三)跨学科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框架的研发与推进
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特色课堂已经开展了十余年,形成了一套有理念与实践框架的操作范式。在深化可持续教与学方式的同时,随着国内课程改革的深化,课程领域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STEM课程等综合课程形态也备受关注,并成为课程评估的重要内容。在此时代背景下,借鉴德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成熟经验,研发跨学科可持续发展教育系列课程,应该成为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教育主流的核心内容。
(四)可持续发展教育终身体系的架构与拓展
德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最大特色就是其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终身体系。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原有基础教育阶段可持续发展教育相对成熟的基础上,可借鉴德国做法,设计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项目或课题,构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纵向体系架构,并推进实践拓展。
参考文献:
[1]DUK. The UN Decad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tributions From Germany[J].Journal of the German Commission for UNESCO,2007.
[2]DUK. 2015+ Action Strategy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the German Commission for UNESCO,2015.
[3]KMK/BMZ.Curriculum Framework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KMK/BMZ,2016.
[4]KMK.Bildungsplan Baden-Württemberg[EB/OL].http:www.kmk.org,2016.
编辑 朱婷婷 校对 许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