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有宽
中国约有9000万乙肝病毒慢性感染者,大多数感染者没有症状,因而不知道自己已被感染;但每10名慢性感染者中,就可能有3人出現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如肝硬化和肝癌等。
随着抗病毒药物的应用,临床上重症肝硬化的患者明显减少,也有数据提示应用抗病毒药物能减少肝癌的发生。然而即使这样,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仍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我们发现,较多抗病毒治疗的肝炎患者发生肝癌,更令人痛心的是有些患者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失去了较好的治疗机会。因此抗病毒治疗的同时如何能早期发现肝癌并及时治疗,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合理的抗乙肝病毒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甚至改善肝硬化,并降低发生肝癌的风险。但这也不绝对。服用抗乙肝病毒药物并不等于进了“保险箱”,在坚持抗病毒治疗的同时,密切的随访和必要的肝穿刺活检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必备条件。
通常情况下,肝炎患者服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药物,3~6个月后需要检测肝功能、血常规以及肿瘤指标等。此外,定期的彩超或者增强磁共振、CT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临床表现或者彩超、磁共振、CT检查出有肝硬化,最好能做肝穿刺明确硬化程度,并密切随访。总之,定期全面随访是诊断肝癌早期和提高疗效的必由之路。
通常有下列情况者属肝癌高危人群,需要密切随访:
(1)40岁以上男性肝炎患者(女性为45岁以上);
(2)肝穿刺提示中、重度肝硬化;
(3)伴有其他肝病者,如丙肝、酒精肝、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4)有肝癌家族史者;
(5)化学致癌物密切接触者;
(6)水源污染或者进食黄曲霉菌及其霉素污染的食物;
(7)营养失衡者。
最后希望广大肝炎、肝癌患者都能争取最佳的治疗效果,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