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声期是指童声向成人声音过渡的正常生理变化过程。进入变声期的学生,声带经常充血、声音不再流畅、音域狭窄,有时突然声音嘶哑,或者不能调控嗓音,甚至有时发出身不由己的怪声。正因为如此,不少变声期的学生不愿意当众唱歌,有的学生会认为自己的嗓子坏了,产生歌唱恐惧心理,这种恐惧心理甚至还会在学生之间相互传染。
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与此前的“课标”(实验稿)相比,对变声期嗓音保护的学生群体范围做了很大扩展,由原来只针对7—9年级的学生延伸到了3—6年级和7—9年级学生,足见相关专家们对学生变声期问题的重视。
作为从事一线教学的音乐教师,帮助处于变声期的学生正确认识、对待和渡过变声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要让学生从观念上明白,变声期就像人人都要经历换牙齿一样自然,无需大惊小怪。教师可以通过挂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嗓子的生理结构并懂得发声的原理,从而打消学生由于声音变化而带来的紧张心理,同时也为学生掌握科学的歌唱原理奠定理论基础。其次,要向学生介绍有关变声期嗓音保护的常识和方法,注意科学用嗓,无论是唱歌还是说话都不要过于用力,更不应大喊大叫。但变声期并不是“禁声”期,适当的唱歌是没有影响的,甚至对改善变声期声带的不适是有好处的。只要教师能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适度演唱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
德国托尔策童声合唱团演出,摄影:张轩(广州大剧院)
爱唱歌是少年儿童的天性,音乐课堂上如果只考虑变声期而停止唱歌活动,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降低,同时也加重了变声期学生的心理负担。首先,并非全班学生同时变声,处于变声期的学生的变声进度也不完全一致,另外,对女生来说,变声对嗓音的影响不大。所以,无论何时,音乐课堂都可正常进行唱歌活动,只需对课程内容做相应调整,具体措施如下。
变声期时,由于声带充血及其形状发生变化,学生在演唱高音或低音时声音较难控制,容易出现嘶哑或“开叉”的声音,有时会自我感觉咽喉部不适,但在中声区声音大多处于正常状态。所以在学唱歌曲时,对于中声区的旋律,学生一般应继续正常演唱,高、低声区则可以采用默唱的方式。
适当降调也是保护学生嗓子的好方法。经过降调处理,原来的高音区就是学生能够演唱的中声区了,不知不觉间,学生的嗓子就得到保护了。
轻声歌唱是保护嗓音的另一个有效方法。在演唱歌曲前要求学生用轻声来唱,不仅能保护嗓子、减少喉部的用力、降低气息的支点、释放胸部的紧张感,还能使声音位置更高、音色更加统一。轻声歌唱可以拓宽音域,长期坚持轻声歌唱可逐步提高高音演唱技巧,同时还能够促使耳朵更好地发挥听觉的功能,从而使学生自觉地调整歌唱的状态,帮助学生尽情地享受歌唱的乐趣。通过这样的处理,学生会发现:原来高音还可以这样演唱,我虽然处于变声期,但同样能唱得出来。
师生合作演唱也是保护嗓音的好方法。中声区由学生演唱,高、低声区由教师演唱,这样的师生合作,不仅保护了学生的嗓音,也锻炼了师生的配合能力,而且通过对比的方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如在学唱歌曲《共和国之恋》时,前十六小节是中声区,可以由学生齐唱;中间的六小节属于高声区,可以由教师独唱;后面的九小节又回到中声区,仍然归学生演唱,也可以由教师唱歌词,学生用“u”音轻声唱旋律,呈现二声部的效果。这样的师生合作式的歌唱,不仅形式新颖,而且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活泼好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在音乐课堂上让学生随着音乐律动起来,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也能释放学生好动的天性;既有利于嗓音保护,也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音乐技能的提高。
节拍在歌曲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它是唱准歌曲、唱美歌曲必不可少的音乐要素。但是,长期以来学生们养成了不良习惯,即只关注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基本上不关心音乐的节拍,相当多的学生不能正确地解释节拍的含义,更无法在歌唱过程中表现节拍的含义。教师可以结合歌唱教学,要求学生用双手拍掌,打稳音乐的节拍。比如,拍的音乐,第一拍用双手掌心相击,发出清脆的声音,代表强拍;第二拍用右手四个手指轻拍左手背,代表弱拍。拍的音乐,则在拍的基础上,再用右手四个手指轻拍左手背一次。拍的音乐,前两拍与拍相同;第三拍用双手的手指部分相击,代表次强拍;第四拍还是用右手四个手指轻拍左手背。这样的练习不难,但很有成效,不仅能稳定歌唱的速度,还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边打节拍边歌唱,不仅调动了人体多个器官的参与,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节奏一旦不准,音乐形象就会被破坏。少年儿童具有超强的模仿能力,在开始学习歌曲时,教师边唱边用双手打出歌曲的节奏,让学生感受节奏与歌声的相互增色,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接着,要求学生在听赏歌曲时,用双手打准节奏,注意节奏要体现节拍的强弱规律。然后,再要求学生看着旋律边唱边打节奏,从而把乐理的相关知识融入到音乐活动中来,这比单纯的学唱歌曲或者单纯的学习乐理,更能让学生乐于接受。
对那些变声期症状比较明显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暂停演唱,配合其他同学的演唱打节奏。用准确的节奏与身边同学的歌声相和,这样能够让那些因处于变声期而无法歌唱的学生以其他形式参与到音乐活动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手脚并用地用节奏和节拍来为其他学生的歌唱营造音乐氛围,这样做的效果犹如在歌唱的过程中加入了打击乐的伴奏,不仅能够熟悉歌曲,而且能够把音乐知识运用到音乐实践中,较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为了降低难度,可以用脚打节拍、手打节奏。脚打节拍时可以坐在座位上,脚后跟不离地、用前脚掌拍地,左脚打强拍、右脚打弱拍,手脚并用,有种打爵士鼓的感觉,很受学生的欢迎。以《国歌》的前奏为例。
以这样的节奏和节拍并行,可以让那些暂且不适合唱歌的学生,在其他学生引吭高歌时,能够用聪明才智为他们锦上添花。
欣赏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变声期间穿插一些欣赏教学,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而且更有利于学生的嗓音保护。
欣赏教学最好与歌唱教学结合起来进行,单纯的欣赏或者歌唱容易使人疲劳。欣赏的内容既可以是与教材配套的歌曲示范音响,也可以欣赏教师的现场演绎,同时也可以欣赏那些暂不处于变声期的同学的演唱和表演,还可以欣赏学生搜集的有教育教学价值的音像制品。当然,欣赏师生共同合作的歌曲演唱也是不错的选择。
单声部歌曲可以先研究歌词再欣赏;合唱作品则先要浏览各声部旋律,然后再欣赏;较难的器乐作品,教师可以先对作品做简要介绍再欣赏。所有的欣赏不能听完就了事,要给学生提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欣赏后要有交流和表达的机会,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欣赏的作用。
欣赏是一个积极的学习过程,教师要能够明察学生是否专注,及时纠正那些欣赏不认真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方法,把学生内在的心理活动外化成可见的肢体活动,如划拍子欣赏、唱主题欣赏、做动作欣赏等。这样既能引领学生进入音乐,也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觉,还能创设一种学习氛围,对帮助学生进入音乐的意境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初中阶段是学生接受知识和发展技能以及形成价值观的关键期,而变声期也是这个阶段人人都要经历的烦恼期。在初中音乐教学内容中,唱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课标”的要求,也是学生的兴趣所在。所以,处理好学生的变声期问题,不仅有利于目前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歌唱教学也像其他社会活动一样,除了提倡个人能力外,也应该重视团队的合作。所以,教师在进行歌唱教学时,应该充分运用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注重个性发展。事实证明:变声期,只要方法得当,唱歌课照样能上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