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学堂,从图书馆走向社会的公益课堂
TIPS_
在张伟的邀请下,知名学者鲍鹏山在浦东图书馆创办了免费的国学公益知识讲堂——浦江学堂,学堂在上海的家长群体中口口相传,后来在企业家的赞助下,浦江学堂走出了浦东图书馆,已在全国各地开办20多个班。
2016年12月4日上午9:00,浦东图书馆的大门刚刚敞开,就有几十位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陆陆续续步入馆中,来到二楼的少儿馆,参加将于9:15-11:45举行的浦江学堂国学课。
浦江学堂是知名学者鲍鹏山受浦东图书馆馆长张伟之邀,于2013年9月开始,在馆内开设的完全免费的公益国学知识讲堂,每周六上午开课,学习内容包括《诗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坛经》等国学经典著作。
据浦东图书馆阅读推广中心主任顾晓芬介绍,浦江学堂目前在馆中开设4个教学班,每个班招收30名学生,任课教师都是在鲍鹏山感召下自愿加入进来的专业老师与学者。由于学堂的课程让孩子们的整体修养和心智成长方面都得到了明显提升,很快在家长们中口口相传。后来的两年多时间里,不断有企业家找到张伟与鲍鹏山,提出对浦江学堂提供赞助,浦江学堂因此走出浦东图书馆,已在全国各地开办20多个班。
浦江学堂每一期学制为期五年,前三年是“养正”阶段,招收2-4年级学员,要读完《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全部背诵并理解基本思想。后两年是“培大”阶段,招收5-6年级学生,学习《道德经》《庄子》等。
按照鲍鹏山要求,报名入班的孩子一般都必须完成“3+2”的学习阶段,再往后,则是在上述五年学习的基础上,凡是有志于继续学习的孩子,可以进行无期限的学习和研究。如此的学制设计,是希望通过完整的国学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学习,让孩子获得中国文化传承,形成中国人独有的人文气质和修养,成为在社会上有正面影响力的人物。
早在2014年,鲍鹏山曾受张伟之邀,在浦东图书馆做了题为《孔子的教育》的连续六讲的系列讲座,期望通过回望孔子所开创的人类最初的教育,对照和检点今天的教育。后来这个系列讲座被结集成《教育六问》一书,鲍鹏山在书的后记中写道:“中国的教育现在确实到了令人牵挂的时刻。教育的本意已经被忘却,教育曾拥有的那种优美的形式和形而上的宇宙人生探究更是被人遗弃。”
由于本次采访的日程安排紧密,我们没能亲身感受到浦江学堂的魅力,但在顾晓芬主任的介绍下,记者亲身体验了一堂浦东图书馆国学课。
12月4日上午9:15刚过,记者刚走到浦东图书馆少儿馆阅览室对面一间由会议室改造成的教室门口,就听见里面传来非常有节律感的读书声,走进去,才发现原来是7个七八岁的小朋友正在一位女老师的带领下,背诵着上一周学过的三字经片段,一口气背了几十句。十多张课桌把老师和讲课用的白板围在中央,几位一直坚持来听课的小朋友在桌子前面坐成一排,桌子后面坐着初次来听课的孩子,还有二十几位陪同听课的家长。
背诵三字经,是温故,接下来,老师从文件袋里拿出一摞写着单个汉字的A4纸,开始教小朋友识字,知新。令人吃惊的是,每一个汉字用的都是甲骨文字形,而等到老师稍微做出提示,让小朋友猜这个字是什么的时候,他们都能答得八九不离十。
汉字的造字有六种形式,即东汉许慎所说的“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这位老师给孩子们讲汉字,是从比较简单的“指事”字和“象形”字入手,所谓“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象形”和“指事”而成的字,字的意思即蕴含在字形之中,而通过字的形状去猜测、理解字义的识字方法,算得上是看图识字:老师将一个甲骨文字的偏旁部首用不同颜色勾勒出来,用图画的方式让小孩子对文字产生一种直观的认识,从这种直观的印象里,小孩子可以渐渐学会归纳总结,知道用“日”做偏旁的字是和光有关系。慢慢的,再把一些复杂的形声字和会意字拿出来让他们辨认,识字的过程就会变得简单得多。
因此,当这位老师拿出像“行”这样一个字的甲骨文,面对那样抽象的笔画,都有小朋友可以猜出其意思,也就不意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