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亚楠
摘要: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综合探讨各种符号模态,课堂环境、陈设布局、师生行为等非言语交际手段作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课堂中参与信息传递的符号模态,具有辅助概念构建、人际沟通、多模态话语整合的功能。通过对比描述两个参加高职高专英语课堂教学比赛的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非言语交际手段的使用情况,发现非言语交际手段的合理使用能够辅助英语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 非言语交际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5-0143-02
《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9)指出,“高职英语课程以职场交际为目标,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使他们能在日常活动和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活动中进行一般的口头和书面交流。”而成功的交际活动不仅表现在言语方面,研究表明,“在面对面交谈中,讲话人65%的信息是通过非言语方式(如声调和手势)加以传播的”(Harrison,1965:101)。作为交际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国内对非言语交际的研究还尚未有效开展起来。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传递和意义建构离不开有效的言语交际,但包含课堂环境、陈设布局、师生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非言语交际因素都会影响教学的进程和效果。
Elite Olshtain & Marianne Celce-Murcia(2006)指出話语分析能为语言教学提供计划制定、方案设计、课程规划等的理论依据和框架。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综合探讨各种符号模态,分析课堂环境、陈设布局、师生行为,以参加高职高专英语课堂教学比赛的两个案例作为样本进行描述,研究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非言语交际手段的使用情况,以期对当前国内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反馈和指导性的建议。
一、研究背景
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作为一种新型的话语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话语分析的局限性。传统的话语分析理论注重微观语言特征及宏观篇章结构的分析,其主要研究目标为话语的内部结构及社会价值取向。但是新媒体新技术的开发使信息传递由单一的文字语言转变为了包含音频、视频、三维立体动画等多种模式的复杂形态。传统话语分析理论忽视了这些符号模态在意义建构、信息传达中发挥的作用。
(一)多模态话语
多模态话语可以通过涉及模态的种类或者是符号系统的数量为标准进行判断。(朱永生,2007)模态可以划分视、听、嗅、触、味五大类。例如课堂上学生通过听觉模态聆听教师的讲解,通过视觉模态观看课件、教师板书。从符号系统的数量上判断,以平面广告为例,包含文字、图片、色彩、印刷技巧等多种符号系统,只涉及一种视觉模态,但仍然具有多模态性。简而言之,多模态话语就是指涉及多种感知模态或由一种以上符号系统共同编码构建整体意义、传达信息的文本。高职高专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涉及多种感知模态及符号系统,属于典型的多模态教学环境,通过各种符号模态相互作用实现交际目的,完成教学目标。
朱永生(2007:84)指出,“传统的符号学研究中视觉符号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但这类研究基本上都集中在图像、人物、地点和事件等元素的外延和内涵以及象征意义上,这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语言学中的词汇学研究,符号之间的‘语法关系被忽视了。”基于社会符号学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综合各个学科的优势,力图构建能够描述各种符号模态(如语言、图像、声音、色彩、印刷版式等)的“语法”。这种“语法”致力于解释各种符号模态如何相互作用兼容并存,在特定的情景语境和社会实践中建构多模态话语,传达信息并最终达到交际目的。
国内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研究近年来蓬勃发展,除了相关理论的介绍,还包括对诸如广告、电影、诗歌、教师话语等的分析,不少学者就其和外语教学的关系研究方面作出尝试。李战子(2003)认为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对指导英语教学具有积极意义,关注图像意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深语言理解,提升教学效果。鉴于课堂中模态的多样化,本文将以此理论为基础,探讨作为符号模态之一的非言语交际手段在完成课堂交际目的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英语课堂中的交际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今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已不再仅仅是教师、学生、课桌、黑板的单调组合了,多媒体设备、网络平台、模拟教室等的大量运用增加了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和手段。胡壮麟(2007:7)指出,“传统的以读写为主的识读能力在多媒体时代已不够用”,新技术新媒体在教室中的使用使课堂教学由一种或两种模态向多模态化转变,而“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将教师的各模式和符号资源转变为理解”,因此培养学生的多模态识读能力(Multimodal Literacy)刻不容缓。
外语课堂教学中不仅涉及作为主要交际手段的语言媒体,同时其他丰富的非语言模态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强化、辅助以及补充的效果。其中,教师和学生主要通过口语进行交流,控制着整个课程的进程,板书、PPT等文字模态起到了补充和强化交际的作用。言语交际中产生的伴语言特征是交际双方表达情感、传达信息的重要手段。整个教室的布局、教师和学生的表情、动作、身体特征、教学辅助工具等非言语交际手段不同程度影响了教学进程和教学效果。
二、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非言语交际
下面,我们根据我国高职高专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际语境来探讨非言语交际手段的运用。接下来我们将以两个参加高职高专英语课堂教学比赛的课堂案例作为样本,通过描述课堂陈设、师生行为,探讨非言语交际手段传达的概念、人际及语篇意义。
(一)课堂教学描述
本文选取的两个案例教学内容一致,但课堂模式完全不同,案例一以固定的教室为教学场所,案例二中教师以某学院校园一处微缩景观为其教学场所。
1.案例一
案例一中教室为目前国内大学教师中常见的经典布局,教室前墙上有黑板和多媒体屏幕,播放着教师制作的辅助课堂教学的PowerPoint课件,课件中包含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黑板上是教学中使用到的生词和关键词。讲台、讲桌和多媒体设备距离黑板约1米,紧接着是整齐排列的学生课桌椅,呈6排8列分布。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讲授时主要位于黑板和讲桌之间,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时教师会走到学生中间指导学生的活动进程。
整个交际过程是40%的时间教师讲,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60%左右的时间,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学生表演短剧、到讲台演讲。教师整个教学过程使用英语,流利、声音洪亮、发音清晰,主要是由口语语体,表情轻松,面带微笑。讲解过程中,主要面向学生,有时会通过手势语引导学生观看课件,视线既关注教学内容,也注意和学生的眼神交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情绪高,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教态优雅,着装正式;注重手势语的使用,有时模拟所讲的事物和动作等,有时通过手势语和学生互动。
2.案例二
案例二教学场所设置在某学院校园中,一处微缩景观旁,周围是草地树木花草,教师站在景观旁,同时旁边有一块可移动立式黑板,黑板上是以关键词形式提示的课堂主要教学内容,学生围绕教师,成半圆形,席地而坐。教师利用录音机播放着柔和的音乐。
整个交际过程20%的时间教师讲授,做示范,80%的时间由学生模拟演练,然后表演展示。教师整个教学过程使用英语,流利、声音洪亮、发音清晰。课堂气氛与案例一相比更加轻松活跃,学生情绪高。语气正式、语调抑扬顿挫,面带微笑。教师视线以教学内容和授课对象为主,讲解中大部分时间看学生,示范演示过程中根据讲解词的内容看向微缩景观或学生;绝大多数时间面对学生,有时侧身指向微缩景观。教师教态优雅,着装正式;在教学中教师使用手势语,有时模拟所讲的事物和动作等,有时通过手势语和学生互动,有时引导学生观看微缩景观建筑。教师讲授时手中拿着的粉筆和讲义部分限制了教师的手势语,但是做景观讲解示范时,教师一手拿话筒,一手做手势,引导学生观看微缩景观建筑,方便学生模仿演练。
(二)非言语交际手段体现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在职场中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以上两个案例中教师都通过各种活动综合运用客观环境有效地传递信息构建意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非言语交际能力。
1.概念意义
案例二中教师选取的场景相对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教学过程中加入的现实情景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有效地辅助了概念意义的构建。相对案例一中仅仅依靠图片、文字、视频的形式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有效弥补了口头模态无法达到的意义和效果。
2.人际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和谐轻松的教学气氛有助于学生放松心情,缓解紧张情绪,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两个案例相比,案例二教师选取的教学环境相对更加真实、轻松,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了更加和谐融洽的关系,学生心情更加愉快,教师通过人际意义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观看微缩景观强化了所学知识,而在之后的模拟演练中由于场景更加真实,对培养学生将来的职场从业能力有强化和补充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练习运用周围环境这个非言语视觉模态来协助语言手段构建意义传递信息,达到交际的目的,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非言语交际能力,这正是案例一所缺乏的。同时,教师也通过人际意义来检验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提高教学效率,例如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了解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通过一定量的眼神交流、亲切的话语、得体的身体语言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
3.语篇意义
从语篇意义方面来讲,两个案例中教师借助这些教学工具和场景为学生提供多模态刺激,实现听觉和视觉的衔接与连贯,完成知识的输出过程。学生在接受知识输入的过程中接受来自听觉、视觉等多种模态的刺激,强化了知识的输入。
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一定量的身体语言,如手势语、目光接触补充和强化仅仅由口头语言无法达到的效果和意义,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动作就相对比较僵硬,目光交流也比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交际效果,语篇构建的过程中就出现了部分断层的现象。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效运用身体语言、面部表情、目光接触等非言语交际手段来达到交际目标。
三、结论
从以上两个案例来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非言语交际手段来辅助和强化教学,而学生在非言语交际上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在谈话中与同伴的目光交流偏少,肢体动作比较僵硬。在真实的交际过程中,我们不仅仅通过语言完成交际目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注意非言语交际手段的使用。课堂教学上,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影片等多媒体素材来向学生展示非言语特征的使用,指导学生模仿使用,通过课内模仿和课外强化共同作用,丰富口头交际,培养学生的英语言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Harrison,R.Nonverbal Communication:Exploration into Time,Space,Action,and Object.Florence,KY:Wadsworth Publishing Co.Inc.1965.
[2]Olshtain, Elite & Marianne Celce-Murcia.Discourse Analysis and Language Teaching.In D.Schiffrin, D.Tannen & H.E.Hamilton (eds).The 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1.
[3]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1): 1-10.
[4]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R]. 2009.
[5]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 1-8.
[6]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 2007(5): 82-86.
Abstract: Based mainly on social semiotic analysis and Hallidayan linguistics, this contribution attempts to employ a multimodal analysis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 order to ascertain the extent to which non-verbal components create meaning.After a thorough analysis of two cas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of the subjects is far from sufficiency and naturalness, thus affecting the general quality of their oral output.At the end of the paper,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on oral English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in higher vocatioal college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Multimodality;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English teaching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