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华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高校收费制度改革持续推进,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不断增加。本文在总结、分析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索构建以保障性资助为基础、以能力提升为目标、以教育引导为手段、以综合评价为保障的高校发展性资助体系。
关键词:高校;发展性资助体系;构建路径
近年来,为体现教育公平,促进人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各高校基本建立起了“奖、助、贷、勤、补、免”为一体的资助体系,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学生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高校应在对学生实行保障性资助的同时,解决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改进资助模式和资助工作,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脱困”,将他们培养成满足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一、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助方式简单化,工作效果不明显。目前,高校资助工作大多以经济资助为主,资助目标设置简单化。学校没有很好地把资助与育人结合起来,使资助偏离了贫困生的成长成才这个主题。
2.被动执行国家政策,高校难以发挥主动性。在资助工作实践中,高校贯彻国家资助政策,形成了既定的工作流程,对于工作中的问题不能灵活应变,其主动性难以有效發挥。
3.资助工作程序化,受助学生心理受到伤害。高校为按时完成资助工作,制订了较为规范的工作流程和监管机制。学生从申请到受助,要经过多次审查。冷冰冰的工作流程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带来了极大负担。
二、建立健全高校发展性资助体系
发展性资助是指高校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需求,通过资金帮扶、心理辅导、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等多种方式,帮助其在努力克服自身困难的同时,致力于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一种资助模式。按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需求,高校资助工作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构建起经济资助、能力提升、教育引导三位一体的发展性资助体系。当前,高校资助工作应逐步由单一强调教育机会均等的公平诉求,发展至兼顾并强调教育机会均等前提下的教育收益最大化的效率诉求。
1.以保障性资助为基础,构建发展性资助体系。高校要在传统保障性资助的基础上,更新理念、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构建新的资助体系;通过创新思维,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实施发展性资助,有效解决保障性资助工作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
2.以能力提升为目标,构建发展性资助体系。第一,设立发展性资助项目。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设立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就业创业等公益类发展性资助项目。第二,优化勤工助学岗位。以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标准,在校内外设置勤工助学岗位,使学生通过劳动付出换取报酬补贴生活;同时,设置助学金,在资格考试、实习实训、创业实践等方面提供扶持。第三,设置专项奖学金。高校通过积极引入企业赞助、加大资金投入等方式,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奖学、助学力度;通过设立专项奖学金,鼓励学生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通过个人努力和发展获得资助。
3.以教育引导为手段,构建发展性资助体系。第一,加强心理疏导,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为家庭生活的困顿,导致心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胆怯、焦虑、抑郁等问题,容易自闭。第二,加强诚信教育,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将诚信教育融入资助工作中,解决受助学生的道德风险问题。第三,加强责任教育,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4.以综合评估为保障,构建发展性资助体系。第一,对事进行评估,通过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困难对象认定、资助项目管理、勤工助学岗位、奖助金收支、资助流程效率等方面进行评估,奖优罚劣。第二,对人进行评估,通过问卷、访谈、座谈等方式对受助生、资助管理工作人员、资助项目指导教师进行评估,树立典型、推广经验。第三,对制度进行评估。在发展性资助体系中,重点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盲点。
参考文献:
[1]周文华.贫困生发展性资助模式的关键[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2]杜坤林.从保障型资助到发展型资助:高校助学工作范式转换及其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2(5):85-88.
[3]夏文斌.公平、效率与当代社会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徐光宪.青年应树立社会责任感、时代幸福感和历史使命感[J].中国青年研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