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节目创作的“文化”思维

2017-05-17 19:58刘洋王楠
声屏世界 2017年3期
关键词:文艺节目文化传播民族文化

刘洋+王楠

摘要:习总书记在文代会上的讲话精神给广播电视文艺创作带来全新的启示。广播电视文艺节目要成为“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就要承载民族文化与艺术追求,注重文化传播与受众培养,关注社会热点传播价值信息,把握编排的多样性。

关键词:文艺节目 民族文化 受众培养 文化传播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这是习总书记给予文艺工作者的大格局、大视野,也是新时代下文艺工作者应有的责任与重担。过去说到文艺我们常常想到扎根群众、来源生活、为人民服务,而今天的中国文艺不仅仅要满足这些,还需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艺术理想和追求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这是习总书记在文代会上提出的新理念。艺术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需要各项要素的和谐发展,需要满足各种功能需求,实现社会价值。正如习总书记所说:要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这才是文艺工作者的高追求,才能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

文艺节目要承载民族文化与艺术追求

“文艺”是“文化”和“艺术”的结合,一部好作品一定要承载民族文化,并以艺术予以表现。如今说起广播电视文艺节目,更多人想到的是消遣娱乐、追随流行,其实文艺不等于娱乐,单纯的感官娱乐也不等于精神快乐,应该将追随流行变为引导流行,在传播价值中注入文化,助推城市文化品位与文化发展,提高人们的艺术鉴賞水平。如果百姓对艺术的鉴赏水平在不断提高,而文艺队伍的创作水平停滞不前,就很难创造出有价值、有影响的文艺作品,更谈不上服务社会,发挥引导功能。这样的作品往往是孤立的、不受百姓欢迎的。所以文艺工作者应该把自身的学习和提高放在首位,不急于求成、不急功近利。这是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关键,需要时间、需要积淀,满足百姓对文艺作品的审美需求。

文艺节目具有娱乐属性,但不能单一娱乐,因为它有着社会属性和服务功能。文艺创作应当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众传播的价值意义,要体现文艺作品的创作追求与艺术价值。文艺作品培养受众需要一个过程,只有慢工才能出细活,文艺节目的创作应当静下心来,追求精益求精,争取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争取创作出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体现中华文化精神、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集观赏性、艺术性、思想性为一体的优秀文艺节目。

2016年,大连广播电视台新城乡广播为了响应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要求,制作播出以本土“非遗”为主题的广播系列节目,扎根本土文化,放眼世界,收到了不错的社会反响。作品荣获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颁发的曲艺节目一等奖,并由大连广播电视台对外选送播出,展现大连文艺风貌。之所以扎根这样的选题,是因为它符合文化、价值、地域特色等诸多元素,且具备地方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需要。这一类的选题是媒体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将知识性、娱乐性和对艺术创新探索的追求相融合,繁荣家乡的文化艺术。

文艺节目应当注重文化传播与受众培养

审美、审丑、审妖,这是当代审美个性化表现,有人喜欢,有人质疑,但这些现象有它存在的客观理由。一方面现在的文艺作品摒弃“高大全”的创作典型,更多选择了平民的文化视角。平民化是当下文艺创作与大众传播共有的时代特性。媒体如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挥作用,引导审美意义重大。文艺创作不能以吸引眼球为目标,不能一味的迎合受众,而应该把侧重点放在培养受众上面,做文化的推手,而不是个人的炒作推手。在各大综艺节目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当红的网络红人、个性达人、网络热词,成为文艺节目创作的邀约对象和创作素材,这样的文艺节目价值严重缺失。相对于迎合市场,文化的培养更显可贵。

为了传承祖国戏曲艺术,引导青年人们对民族文化的关注,笔者曾尝试在广播文艺节目中将传统戏曲与流行音乐相结合。运用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融合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的“三古三新”方式,将戏曲曲艺的韵律与现代节奏相融,推荐独具特色的中国曲风,让观众看到文艺创新,更感受到文化传承。以此带动受众对戏曲艺术的关注,不少年轻人因此热爱上了戏曲艺术,这是文艺节目引导功能收获的传播价值。与此同时,这种新尝试的融合给文艺作品的创作带来新意。

鲁迅先生曾说,要想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文艺节目的功能不仅仅在于对文艺作品的赏析,更应该对受众品位起到培养与引导的功能。如今媒介发展迅猛,受众了解文艺的途径更多元,虽说文艺推广的渠道多了,但对文艺的品位与质量把关,广播电视文艺节目永远都应该是最严苛的。提高受众的文化品位应当成为广播文艺节目实现社会价值追求的一部分。

文艺节目应当关注社会热点,传播有价值的信息

对于许多受众来说,文艺节目的创新主要是形式创新,尤其是音乐节目,内容的取材变化都不大。为此,在节目的选题方面我们做出了一些尝试,分别用音乐的方式关注社会热点。著名慈善家邵逸夫先生去世,我们回顾了邵氏兄弟拍摄经典影片,介绍了邵逸夫先生创建的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和他在内地所做的慈善贡献;台湾音乐大师李泰祥因甲状腺癌恶化病逝,节目以《橄榄树》开场,介绍了齐豫、叶佳修、张雨生等一批唱着他的歌成名的歌手,对比李泰祥晚年的疾苦与凄凉;在社会普遍关注马航MH370失联的热点时,《青春歌汇》避讳低沉,我们引用大量音响,梳理那些面对灾难我们迎难而上的音乐创作,音乐基调温暖关怀;台湾著名歌手赵传在大连开唱,演唱会的前一小时,在乐迷最激动的时刻《青春歌汇》对话赵传,并在节目中呈现了主播与歌手的互动对唱形式样态,带来热烈的节目氛围,呈现了歌手的励志情怀。每期节目我们都追求内容背后给予受众思考与观点,这也是选题内容升华之笔,更显选题价值与寓意。

文艺节目应当把握编排的多样性

音乐的选择对一档音乐节目的重要性如同做饭备料,备料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口味、卖相和整体品质。《青春歌汇》在马航MH370的节目选题中,选择了定调温暖向上的旋律,如《cry on my shoulder》《相信爱》《手牵手》《we are the world》《让世界充满爱》等,而未选择过度渲染悲伤情绪的《生死不离》《天空之城》《秘密》《风の街》。基调的不同,节目的情绪走向就会发生变化。在清明节音乐专题中“祭奠那些离我们而去的明星”,音乐的选择上突出了怀念,而避免离开与逝去的伤感。这期节目中用《恰似你的温柔》开场,“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罗列了与已故歌手气质相同的经典曲目。如开拓精神的黄家驹《海阔天空》,孤独散场的梅艳芳《下辈子别再做女人》,忧郁离世的张国荣《有谁共鸣》,公子哥陈百强《偏偏喜欢你》和对比了已故歌手Whitney Houston在风华时期与吸毒离世前歌声的差异性的《I will always love you》《I look to you》,将话题升格为价值观念与生命意义。

要想创作出不愧于时代的好作品,离不开自身文化艺术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对文化艺术的专注与用心。这让我想到陈凯歌执导的电影《霸王别姬》里段小楼两次用以评价程蝶衣的台词:“不疯魔不成活。”要想将艺术作品、艺术人物表现得淋漓尽致是需要骨子里的“疯魔”精神和忘我、投入的状态。

(作者单位:大连广播电视台)栏目责编:陈道生

猜你喜欢
文艺节目文化传播民族文化
话筒前的声音——广播文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新媒体时代对广播文艺节目的思考
广播文艺节目“碎片化”探析
读《申报》女性广告,享文化传播之精华
办好地方电视文艺节目的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