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天下》/许纪霖
清末民初,也就是中国的现代转型发生之初,中国在“认同”问题上,产生了共同体和个人两个层面的危机,分别表现为政治秩序危机和精神秩序危机。一百年来,中国知识界对“中国”的想象并非铁板一块,它随着运动、思潮在变化,它在欧风美雨的家族天下之间摇摆挣扎,国家机器本身,也在不断调整,以获求统治的正当性,而知识分子和国家机器对于“中国”的理解,也左右着我们普通人对国家、对个人的认同。本书的意图,就是在思想史中,探寻中国近现代国家认同所受到的冲击和转变。作者从传统的“天下观念”遭受现代性沖击人手,讨论了儒家、晚清立宪派与革命派、晚清的地方认同和个人认同、五四的“世界主义”、文明与富强之间的竞争、民族主义等等中国近现代思想革命中的尝试。最终,作者设计出“新天下主义”的认同模式,用来解决国家认同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珍物:中国文艺百人物语》/《生活月刊编著》
多年以后审视摩挲旧物对我来说,往往意味着自己与人生某些部分的和解与释然。一李宗盛。《心经》未了,横轴留白,仿佛印证“诸法空相”。那是母亲给我们的最后教诲。——林怀民。什么是你心目中的“珍物”?这是一百个人心目中的答案,也是一个时代的文艺图景。谭盾、林怀民、黄永松、王澍、金宇澄、阮义忠、杨丽萍……一百个人关于“珍物”的答案,生命中独一无二的印记,“华语音乐教父”李宗盛作序力荐,全彩印,百余张珍物特写,真实呈现光影细节。在充斥着“消费”与“丢弃”的当下,重拾“惜物惜情”的美好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