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记者 吴爽
如此追“星”,家长孩子都叫好
文 | 本刊记者 吴爽
“以前我们的家长周末会去打麻将,逛商场,串亲戚,现在家长们参与孩子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周末和孩子们一起带着天文望远镜去郊外‘追星’、观测天象,孩子们的喜好已经改变了家长的生活方式。”北京海淀区图强二小校长黄学英说起学生的课外活动开展情况,欣慰不已。
孩子下午三四点钟就放学了,家长没办法按时去接,长期为此揪心挠头。海淀图强二小将课外活动纳入学校的管理体系,由校长统筹,主管领导负责,班主任协助,全体老师参与,为家长解了燃眉之急。学生多,场地不够怎么办?教师负担加重,绩效怎么算?人员的困难、场地的困难、管理的困难……课外活动开展伊始,学校面临的困难重重。黄学英说:“一旦目标确定,方法是创造性的。”例如,学校舞蹈教室有限,为了满足课后三点半孩子们练习舞蹈的场地需求,学校把普通教室的桌子往教室后面挪开,腾出空地供孩子们练习。
>> 学生在学校天文节开幕式上组装望远镜
海淀区政府每年设专项的绩效奖励经费,分别用于课程改革和课外活动。图强二小把此项经费重点用于课外活动,对老师进行差额奖励。黄学英说,“小学老师的课堂教学不是最难的地方,最难的是管理学生。班主任付出最多,即使班主任与科任老师绩效就相差10元钱,但体现的是学校对班主任的关注,尽管差额不大,但班主任组织得好,孩子们参与度高,家校矛盾少”。
绩效奖励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老师们的积极性,学校90%的老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主动参与到课外活动的课程建设中。其余课程,根据学生需求聘任校外的优秀的教师。
把活动课程化,将其作为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类,统一归属为拓展类课程,图强二小本学期课外活动参与人数达3000人次。
其中,天文课程最受学生喜爱,仅一个校级的科技比赛,就有600个孩子报名参加。天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天文课堂的实践,使天文教育成为学校科技教育发展的有力支撑。学校聘请顶尖专家指导学生天文课程学习,北京教科院基教中心课外活动研究室主任孙伟感叹道:“一个学校的天文社团,居然能凝聚这么多全国的顶级专家!”学校紧挨航天二院,有先天的地缘优势,一些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学生家长到学校给孩子们讲课,增强了家校联动。
据校长黄学英介绍,天文课程的学习,设备的经费投入很大,如天文望远镜,便宜的七八千,贵的四五万,学校近几年仅学生前期学习的设备投入就花费了100多万。天文观测非常艰苦,要到环境艰苦、光线最暗的地方,孩子们却乐此不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