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林
摘 要: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而发生着不断改变。在此前提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探索能力等全方面发展。社团活动对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背景下,社团活动课程化、多样化建设就成为社团活动发展的重要方式。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社团活动课程化、多元化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社团活动课程化、多元化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社团活动;课程化;多元化;探索
一、社团活动课程化、多元化建设含义及存在的问题
校园社团活动作为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它是学生的自主活动,根据自愿的原则和共同的兴趣爱好而成立的组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通过社团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以及创新等各方面的能力,以促进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此背景下,加强社团活动建设、探究社团活动课程化、多元化发展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1.社团活动课程化、多元化的含义
社团活动课程化、多元化主要是指,社团活动与第二课堂课程化理念结合,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作为课程内容,科学合理的设计其活动目标、活动内容以及活动形式,并且对其进行规划、实施、管理和评价,同时,所开设的社团活动课程强调是多种学科的开展,在内容上是多种思想的融合与交流,注重课程的多样性。
2.社團活动课程化、多元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探索社团活动课程化、多元化建设的过程中,对社团活动以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的宗旨进行课程化、多元化的建设,解决了社团活动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通过配备指导教师以解决社团活动缺乏专业性指导的问题,上课人数稳定的问题、以及社团活动计划运行等问题。但是,社团活动课程化、多元化建设中某些方面仍存在着问题和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社团活动的管理缺位。学生社团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组织,因此,学校在不过多干预的情况下,主要从场地、资金以及设备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因此,社团课程化的建设主要从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资金投入和保障、活动场地、硬件配套设施以及指导教师队伍等多方面进行贯彻落实执行。但是,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在保证第一课堂教学所需要的教育资源后,社团课程化所需要的资源及人力成本往往是处于非常匮乏的状态。资源分配不均衡、学校对社团活动课程化不够重视等导致了社团活动监管不到位、管理不够科学合理、制度和章程不够完善,从而严重影响了社团活动课程化的有序开展。
(2)社团活动评价体系单一、外显。社团活动的类型表现形式多样,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综合素质、能力水平以及专业技能等多个方面。社团活动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理论学习型、兴趣爱好型、学术科技型以及社会公益型等。根据社团类型的不同,社团开展活动及表现方式存在较大的区别。例如像话剧社团、跆拳道社团、舞蹈社团等兴趣爱好社团属于兴趣爱好社团,属于较为外显的社团,如义工联以及志愿者等社会公益型社团就属于不外显的社团类型。
从而,学生往往对外显的社团活动较为感兴趣,而忽略了不外显的社团活动,从而会形成片面的认可度差异。在社团活动课程化的过程中,由于评价体系的单一性,主要是通过活动的展出效果、学生的认可程度以及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贡献度等指标进行评价,导致对社团的评价不够真实和全面,使得社团出现极端性发展、强弱失衡等现象。表现强的社团活动受到学生的欢迎和认可,表现弱的社团活动被学生忽略和不够重视。
(3)学生功利心较重,主动性淡化。将社团活动课程化后,用学分制的形式作为评判学生是否完成课程的标志。但是,目前有些学生只是抱着“混学分”的心态参加社团活动,从而导致社团活动开展的效果不佳等消极影响。同时,由于社团活动课程化后,教师指导过多将会导致学生失去其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导致社团失去其原本的活力。
二、社团活动课程化、多元化的实践探索
1.兼具管理方式“课程化”和内容上“活动化”
社团活动的宗旨是在第一课堂外,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社团活动课程化的过程中,要坚持社团活动的基本属性,要坚持以学生为主导的原则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革。社团活动课程化应兼具管理方式“课程化”和内容的“活动化”于一体的方式进行建设,应该吸收正规课程和潜在课程两者的优势进行改革,从而使得社团活动开展时的计划性和有序性得到保障。同时,学校在场地、硬件设备、指导教师等多方面给予最大的支持。
2.教师作用的相对弱化和学生自主地位的凸显
在社团活动课程化建设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角色定位也是重要的问题之一。在社团活动中,坚持学生应该占据主导的位置的定位,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达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的目的。因此,在社团活动中,应该相对弱化教师的作用,同时凸显学生的主导地位。学生应该积极参与活动的策划、方案制订以及组织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整体综合素养。指导教师在学生策划活动方案的过程中担任指导者、推动者的作用,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协助指导,从而推动社团活动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3.多元化的社团评价体系的构建
客观合理社团评价体系是保证社团活动实施重要的保障。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应该以培养综合素质人才为目标,以学生全方面发展为目的,从而对课程实施效果、学生整体综合素质、能力提升效果等进行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的结果对课程进行调整、完善活动内容。多元的评价体系与科学、严谨及合理的评价指标密不可分。根据社团活动的特点,多元的评价体系应该由目标指标、条件指标、过程评价以及效果评价等四种指标组成。目标指标以课程教学内容为目标,在保证课程任务的基础上制定教学任务。条件指标是对教学条件、资金投入、硬件设施配备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评价。过程评价是对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进行评价。最后,效果评价是对社团活动的综合评价。四位一体的评价指标可以全方面的对社团活动课程的教学质量做出检查。
三、结语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随着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的不断改革与深入,社团活动课程化、多元化的建设在遵循新课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将其发展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探索能力等全方位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和载体。社团活动课程化、多元化是借助于正规课程的优势,将其充分利用于社团建设中。认清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形式,充分认识并尊重社团的发展规律,在繁荣中引导、在发展中提高,开创社团工作的新局面,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章剑锋.高校社团学分制与大学生素质拓展—关于社团学分制活动课程的调查报告.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5(2).
[2]李树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问题辨析—对实践现象的回应.全球教育工作者展望,2007(1).
[3]王占军.高校学生社团运作及功能研究述评[J].江苏高教,2006(5).
[4]董宏志.扁平化管理理论对我国高校组织结构改革的启示与借鉴[J].中国电化教育,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