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康采恩设计部门主管,其设计具有跨品牌风格特征,Sedric项目和未来跑车的设计领导
您不仅作为保时捷的设计主管,同时也作为大众整个集团各个品牌的设计主管,具体的任务有哪些?
我的任务首先在战略层面,直接向马蒂亚斯·穆勒 (Mattias Mueller)汇报,向他提供意见,改进跨品牌的战略,研发新的车型,他给我们很多的空间,很相信手下的人,这让我们的合作非常舒适。此外我还要与每个品牌的设计负责人合作,为他们提供方向,激发他们的灵感。比如说大众的克劳斯·比绍夫(Klaus Bischoff)和奥迪的马克里·希特(Marc Lichte)——同时给予他们做设计的自由,这一切共同组成了这个出色的工作。
未来要怎样区分各个品牌?
各个品牌在不同层面都会有所区分。比如说,保时捷的虚拟驾驶员是沃尔特·罗哈尔(Walter R?hrl现任保时捷首席试车手),而宾利的虚拟驾驶员则是一个管家。这对于我们是一个机遇,我们可以有很明确的分工,这个品牌主打共享汽车,那个品牌主打自动驾驶等等。在中国,人们用车的大小来评判它的级别,这也是小型车再一次成为奢华车的机遇。常言道,“浓缩的都是精华”嘛。
如果将来电动机代替了各式各样的燃料发动机,那么这些汽车还有什么区别呢?
肯定是要损失一些潜在的区别,我们面临着这种挑战,将原有的以某些技术著称的品牌用更新的技术来体现其价值。另外我还深信,将来会有相反的发展趋势产生。
相反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样子的呢?
你看看帆船吧,帆可以说是最过时的前行工具,但是却被看作是独特的,黑胶唱片也是如此,作为数据传输科技的对立面,甚至又流行回来了。所以说运动型的汽车并不会消失,反而被赋予特殊的意义。
保时捷会成为汽车界的黑胶唱片吗?
这我也不知道,因为我们还有兰博基尼,难道必须得是它们其中一个品牌吗?
希望不是。不过大众能够接受这两个品牌都不推出自动驾驶产品吗?
我已经说了,我想保留自己开车的权利,尤其是开高性能车,这对我们来说又是一个机会。此外,现在豪华品牌有的车已经不用亲自驾驶了,由司机来开,只不过在一般汽车中是由电子产品替代司机罢了。
考虑到新品牌的创建,能从多大程度上脱离传统呢?
比如全新的保时捷帕纳梅拉实际上就已经是很脱离传统的设计了。如果我总是拘泥于过去,那么就只能拿出过时的产品。我在日本的时候学习到、也是深刻体会到,为什么他们常常能设计与前一代完全不同的产品。我认为要诀在于,既要创新,又不能脱离与这个品牌的联系。
您能随意给各个品牌设定一个标志或属性吗?
嗯,这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以前的设计标准更倾向于外饰方面,现在内饰也越来越受重视。而且一个品牌的特质有时候和产品的特质也是完全分开的。
能不能具体说明一下?
比如说,一辆车的用户体验也是品牌特质的一部分。我们在设计信息娱乐系统的显示屏位置时,如果仅出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考虑,是可以把它安放在一个相对最正确的位置上的,但是这样一来所有的车都一样了。所以保时捷的车中显示屏的位置都会设计得比较低,因为这对于跑车的功能来说也是很重要的,而不是按照人体工程学把它放在更高一点的位置。
那么大众集团的特质又是什么呢?
這个问题已经不是一个设计层面的问题。我们认为集团特质的关键特点就是不刻意的好质量,这些是通过焊接的技术、外饰的触感等等来传递的。这种高度的完美是集团特质的一部分。
能具体地讲一讲Sedric对大众有什么意义吗?
核心的主题是共享和拥有的移动产品。在城市生活中的共享和拥有。在这个题目上我们首次向前眺望了20年,然后再慢慢地回到现在。这个概念的引入可以看作是大众集团觉醒的特征。我们想要向大家展示:大众在自主发展,各个部门协同合作,并不是被时代所迫。我们这个概念的具体问题是:在宜居性上要做到什么程度,怎样平衡宜居性和移动性。在这里没有传统的内饰外饰的区分,这也给之后的工作带来了可创造的空间。比如说我们要考虑,如果客户只有一个人,他是要自己预定,还是和别人一起。这也会影响到其他服务行业的价格。这也体现在家庭成员中。我们要了解和考虑顾客的愿望和要求。我们很担心会设计成一个带轮子的大箱子。不过您也看到了,在设计上我们一直也是竭尽全力的。
您很确定,这款车确实不需要任何人操控吗?
是的,完全不需要。就像之前说的,这不是一款终端客户一定会需要的车。如果客户真的要自己驾驶的话,我们今后肯定也会提供相应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