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德斌
近年来,技能人才缺口巨大,政府工作报告中屡提“工匠精神”。3月15日,人社部召开会议,要求贯彻落实《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李守镇委员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言时指出,在日本,整个产业工人队伍的高级技工占比40%,德国则达到50%。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5%左右,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
从数据对比来看,我国高级技工严重短缺,成为制约我国产品质量的—大因素,导致国货质量难以提升,工艺水平长期落后,制造业整体居于低级阶段。而要想改变这一状况,打造更多的“中国品牌”,不仅要倡导“匠精神”,更要通过建立市场激励机制,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让高级技工的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都大幅提升,受到社会的尊重,从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向高级技工发展。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建立起全世界最全的制造业体系,并被誉为“世界工厂”,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可是,我国制造业发展不均衡,中低端产能过大,高技术、高质量产能占比太低,往往居于产业链的底部,只能赚个辛苦钱。由于制造业水平太低,对产业工人的技术要求也不高,技术工人的收入有限,自然难以吸引到优秀人才。
而且,我国现行教育体制,过于重视应试教育,以高考分数为指挥棒,教育资源过度倾斜至普通高等教育,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投入都不足,培养高级技工也就有心无力了。
日本、德国、瑞士等国家生产的工业品,不仅产品质量好,工艺精湛,而且具有工业美,堪称艺术品,给消费者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其产品得以享誉全球的主要因素。要想做到这样的品质,对技工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有熟练工艺,还要有高水准的审美情趣。
显然,我国在这方面的差距很大,不只是教育机制和社会地位,还要培养他们对技术的热爱和痴迷,完善职业教育模式,提高技工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激发技工的创造欲望。培养工匠精神,须娃娃抓起,让孩子从小懂得爱。事实E,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艺术珍品,比如陶瓷、塑像、雕刻等,既展示了高超的技术,也融合了精神的传承。
—个个大国工匠,就是一部部带人前行的列车。因此,现在要拾回工匠精神的传统,就要立足于全方位培养技工,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技工、崇尚技工的土壤和氛圍,让高级技工成为工艺水平和艺术审美的大师,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水平,做出最好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