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辉
两年前,我由科任教师变为一年级新生班主任,这对于我来说是一次新的挑战。从事班主任工作两年来,我始终以“爱是教育的最高原则”为宗旨,在班主任之“位”,谋学生管理之“政”,精心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做法。
一、精心打造育花环境,变散乱无序为有序
我班新生来自环境各异的家庭,有的学生甚至没经过学前教育。到校后这些学生却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由于不懂规则,犯规的可太多了。有的上课时玩橡皮泥或折纸,有的乱丢乱扔文具废纸,有的上下楼互相推搡……为了让学生尽快打下自理、自立、自制的根基,我由点到面抓起,实现了变散乱无序为有序。
(一)有的放矢,开展主题班会活动
在开学第一次的班会上,我把《小学生行为规范准则》讲给大家,使其明辨是非,遵纪守则。我还特别准备了主题板报 “垂髫总角,花儿正茂”。当学生们在板报上30朵花心中找到自己的照片时,一下子喜欢上了班级。有了良好开端,学生和我的距离拉近了,达到了“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刚开学时,班级多数学生自理能力较弱,总爱丢文具,我每天都能捡一大把铅笔,问是谁的都摇头说不知道。针对这一现象,我创编了童话故事《哭泣的文具》,并找几个学生分别扮演铅笔、水彩笔等角色在班会上表演。故事主要讲述了小主人不珍惜、不爱惜文具,让其成为流浪儿。文具们多么希望找到自己的主人,为他们学习出把力!童话故事表演后,学生脸上带着愧疚的表情。之后我还开展了“小节约,大用场”主题班会,从此乱丢文具的现象消失了。另外我还开展了“铁人story”班会。在我讲《马棚作诗》一课后,鼓励学生学铁人即兴作诗。之后出了一期“铁人板报”张贴在学校三楼走廊上。结合学雷锋活动月,开展了“学雷锋手抄报绘画”主题班会。同时还举行了为困难同学捐赠文具的爱心活动。全班共奉献钢笔、文具盒、铅笔等学习物品217件。
(二)特色管理,在改革中实行“三制”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而我从养成教育入手,在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和习惯中,挖掘学生蕴含着的足以改变他们命运的巨大能量。
一是实行卫生责任制。为了培养学生爱劳动的好习惯,我班开展了“卫生你我他,保持靠大家”“争做卫生小卫士”等系列活动。我把班级的卫生范围分解,如墙围、前后门、卫生柜、暖气罩、黑板、讲台、窗台、地面等,让每个学生负责1~2项。落实责任后,学生都自觉准备了小扫帚和抹布,每天尽职尽责。这也节省了我和学生放学后做值日的宝贵时间。另外,我还鼓励学生,每捡一次垃圾,就是在给自己的美德银行存入一枚硬币。我也经常和学生一起在操场和草坪上捡垃圾,这些举动不仅净化了班级和校园,更重要的是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二是实行班长轮换制。“班长”是学生心目中除了老师以外最重要的角色,每个学生都有当班长的梦想。我顺势而为,在班级实行了班长轮换制。第一个班长由我抽签产生,之后的都由当天班长抽签产生。班长不仅负责管理班级全天的学习、纪律和卫生,记录“班务日志”,还要在放学前3分钟小结当天情况。另外班级还分成8个小组,组内成员轮流当组长负责收发当天的作业。通过轮换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制能力,还激发了他们的管理潜能,班级各项活动都能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地开展。
三是实行学生资料明细制。在班级电脑中,我为37名学生都分别建立了文件夹,学生所有的电子信息都收录在其中。两年共收录照片5 400多张,美术书法作品185多件、音频和视频资料40多份。有了這种记录的方式,不仅每位学生有了快乐童年成长的足迹,而且班级也保存了详实的第一手档案资料。
(三)全面出击,注重非智力因素培养
名师魏书生在30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对90%的学生来说,学习中智力因素只占20%,而非智力因素如信心、意志、习惯、人格等占80%。为了培养和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我鼓励并引导学生参与学校各项活动,让学生开阔视野,健全人格,提升自己。
9月中旬,学校举行秋季运动会,当时新生还没发校服。学生提议检阅时都穿一样的运动服,我和家长齐心协力,挑选服装,我班学生穿着整齐的带有熊猫图案的天蓝色运动服,戴着各种小动物的面饰,手持金银色花球,成为学校运动会检阅队伍中最靓丽的方队。运动会上由于我班表现突出,获得了体育道德风尚奖,而学生收获的是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
2015年“六一”儿童节,恰巧是我班昊威的生日。他个子最小,又有些自卑,我决定把他的生日和儿童节合在一起庆祝,来个“双庆”活动。我自费定了十寸双层大蛋糕,当蛋糕送到班级时,昊威和同学们兴奋地一起点蜡烛,唱生日歌,班长代表同学给昊威送上生日贺卡。这个“双庆”节日学生在班级过得特别快乐。之后的昊威变得开朗了,特别是在当班长时也勇敢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
创建“图书超市”。为了把课间零散时间有效地利用起来,我号召学生捐献课外图书,创建了班级“图书超市”。学生课余时间不仅可以选择喜欢的图书阅读,还相互推荐好书。班级设有专门的图书管理员,负责摆放、查阅和整理图书。两年来班级共有图书256种。
通过两年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和训练,不仅改变了学生也改变了我。我由开始的小心翼翼、过分关爱,到逐步放开手脚让其经风雨见世面,学生也由依赖和散漫逐步走向自强、自立、自制,综合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学习上学生由最初的“要我学”,逐步走向“我要学”和“我会学”的良性轨道。截至2016年年末,全班学习成绩比刚入学时提高了45%,并高出同年级9个百分点。
二、横向联合科任教师,共筑步调一致团队
班主任与科任教师是向前并行的双轨道,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和科任教师既分工又协作,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团队。
一是向科任教师提供学生信息。开学第一天,我把整理好的“班级学生概况”在第一时间交到了我班科任教师手里,让科任教师尽快地了解和掌握学生情况,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二是向学生和家长“推介”科任教师。为每位教师拍一张照片、写一段简介,在班会和家长会上积极宣传并详细介绍每位科任教师所教科目和工作特长,让学生和家长快速地建立起对科任教师的信任。三是邀请科任教师参加班级活动,并让其帮助班级出谋划策。让科任教师感觉到他们也是班级的主人,管理班级事务也是分内的事,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把所有教师与学生紧紧联系在一起。四是为科任教师服务好。为科任教师营造良好的授课环境,如及时清理讲台讲桌,擦净黑板,打开电脑、投影等;如果遇到科任教师临时串课的情况,尽力给予帮助,提供方便。
三、发挥家长亲子效应,共同成长共同提升
作为班主任我经常接触学生家长。我尽力让家长发挥作用,我们相互对接、相互沟通、共想对策,步入了家校合教的良性轨道。
(一)超前运作,赢得主动。一是开学前我精心设计由家长填写的“新生入学调查表”。表中共有13项,我还特别设置了“是否低保家庭、是否单亲家庭、特殊体质说明”等项目。二是拟定了“家长指南”,让家长明白该为孩子准备什么,由于提前准备,开学后学生所需物品全部到位。
(二)家长参与,凝成合力。我在班级管理中引入家长参与机制,群策群力,形成众人拾柴的态势。6月1日上午,学校举行了“庆六一”文艺汇演。我班的服装和节目经过精心准备和策划,以65人大型节目出场,其中32对家长与学生穿着亲子服参演。在亲子情、师生情、同学情的水乳交融中,学生有了向心力,班级有了凝聚力。
(三)用现代手段与家长互动。新生入学后,我建立了与家长联络的微信群,拉近了与家长的距离。每晚我都在群里把学生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还把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照片及时上传到群相册中。微信群让我有了与家长高效、快捷沟通的信息传递平台,也使家校合一教育有了落脚点和闪光点。
两年来,我为学生们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家长进行了有效的沟通,得到了家长的认可。一位家长亲自作诗两首送到学校,诗中对学校和我的工作在肯定中又寄予了厚望。2016年年末,在“大庆市龙凤区教育系统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上我做了典型发言。
我从参加工作就在一线任教,至今已经12年。我在自己最喜爱三尺讲台上享受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快乐,体会最深的就是:教师不仅是蜡烛,还是太阳,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辉煌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