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倩,吴 雷
(1.合肥学院 艺术设计系,合肥 230601;2.南京大学 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 210046;3.华中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 430079)
武汉市外资企业的空间布局研究
杨 倩1,3,吴 雷2, 3
(1.合肥学院 艺术设计系,合肥 230601;2.南京大学 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 210046;3.华中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 430079)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已成为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促进力,外资流动与城市发展形成密切的空间互动过程。以武汉市为例,运用“等扇形分析法”研究外资企业在武汉市全市、建成区以及不同行业类型的空间分布和空间扩展方向,为单个城市的外商投资范畴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空间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新的实证研究范例。
武汉市;外资企业;空间分布
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走向“全球化”。通过资本、人力和技术的流动以及跨国企业建立国际分支机构,跨越国界的生产和市场体系正在形成和建立。[1]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快了融入全球化的步伐,外资已成为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促进力。[2]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现代化城市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极点,外资流动与城市发展形成密切的空间互动过程,外资在城市中的布局成为促使城市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李小建研究了香港在中国大陆投资区位的变化,表明外商投资区域集中在东部沿海,之后出现向内地扩张的趋势,省际间存在严重的区域性差异。[3]贺灿飞等研究出外资企业高度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带和沿长江流域的“T”型轴线上。[4]Gong研究表明具有良好电力供应、临近海港、水路交通便利及优惠政策的城市是外商进行投资的首选区域。[5]外资企业在东部发达城市呈现空间内聚性,由内向外形成圈层递减模式,郊区城市化不断发展,依托交通干线,集聚在新城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6-8]
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武汉凭借优越的投资环境成为外商投资中西部地区的热门与首选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在地域空间上的表现正是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演化的本质,身为典型的“一城三镇”独立组合型跨水域城市,武汉由最初的团块状结构逐步向沿江、沿轴方向拓展延伸,由工业发展主导城市空间结构。本文对武汉市外资企业名录的统计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结合武汉市建成区的空间扩张形态来研究外资企业在武汉市的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揭示当代城市空间的形成演化机制。
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依据武汉市统计年鉴和武汉外商企业投资名录,搜集到截至2011年6月3 500家在武汉市投资的外资企业数据,通过多方查证,数据真实可用。依据企业注册地址,以武汉市交通矢量图作为基础底图,运用Google Earth、百度地图API定位工具获取企业的精确经纬度坐标。利用ArcGIS9.3软件对武汉市地图(中国地图出版社)进行矢量化,将企业地址与武汉市电子地图的空间信息进行逐一人工匹配,将统计数据转化为空间数据在具体的地理空间上落点,剔除注册地址信息不详的企业记录,最终得到3 206条有效的外资企业空间点信息(部分企业在研究时段内注销或吊销,从注销或吊销日期起均不统计在内),总空间化率达97.03%。
2.2 研究方法
2.2.1 基于MNDWI-SAVI提取城市建成区
MNDWI是指改进归一化修正水体的指数,其公式为:
MNDWI = (Green - MIR) / (Green + MIR)=(T2-T5)/(T2+T5)
(1)
SAVI是指土壤调节植被指数,其公式为:
SAVI = [(NIR - Red) (1 +L)] / (NIR + Red +L)
(2)
式中L指土壤调节因子,两个值均介于0和1之间,其中0,1分别代表植被覆盖率极高和极低两种情况,0.5可以最大程度地消除土壤的噪声干扰;Green和Red分别代表绿光波段和红光波段,NIR是指近红外波段,由于引入了L,SAVI被认为是研究低植被覆盖率的城市建成区最精准的指数。通过波段阀值法,分别利用MNDWI和SAVI提取出水体和植被,在此基础上利用EDARS Image Easytrace提取武汉市建成区轮廓。
2.2.2 等扇形分析法
通过ArcGIS等软件对空间属性数据进行处理,结合地图在地理空间上落点,采用16方位分配的“等扇形分析法”对武汉市三个时期(1996—2000、2001—2005、2006—2010年)建成区的空间扩展方向和面积进行分析。以这四年武汉市建成区质心平均值为圆心(114.370°E,30.564°N),选取可覆盖全部建成区的半径,以东偏北11.25°为始发点,做出一个16等分且各部分面积相同的等扇形图,分析外资企业在全市、建成区以及不同行业类型的空间分布和空间扩展方向。
从表1可看出,武汉市外企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拥有外企数量最多的是江汉区,共734家,占总数的22.9%,企业密度高达22.2家/km2,而最少的为汉南区,仅26家,占总数的0.81%,两者相差约28倍。外资企业主要集中在江汉、武昌、江岸、洪山等中心城区,远城区的企业数量较少。江岸、武昌、硚口等中心城区的外企密度较高,这与其高密度的人口及开发用地的情况一致。而外围的江夏、汉南、新洲、黄陂区的企业密度均在0.1家/km2以下。
远城区地域范围广、经济发展水平及开发程度较低、人才及科技资源匮乏,不利于招商引资。各分区的企业密度和外商投资密度情况大体是一致的,但部分排序发生了变化,一定程度上说明各区利用外资的质量、性质及单个外企的投资额是有所不同的,外资对各分区的发展也产生不同的影响。
表1 2011年武汉市各区外资企业情况
资料来源:《武汉市外资企业名录》
3.1 外资企业在全市的分布特征
从图1(a)看出,外企在市域范围内形成了明显的圈层结构。以武汉市行政区划质心(114.349°E, 30.618°N)为圆心,以20km、70km为半径做同心圆,分别代表武汉市外资企业分布的内外圈层。其中内圈层包括江汉区、江岸区、武昌区、洪山区、硚口区、东西湖区、汉阳区、青山区及蔡甸区的小部分;外圈层包括汉南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及蔡甸区的大部分。为了方便统计,我们将蔡甸区划入外圈层。内外圈层的企业数量、密度及分布特征具有显著的差异。
(1)内圈层:内圈层面积1 325 km2,占全市的15.8%,是武汉市传统工业、服务业、金融业的核心产区,是武汉市中心区,为利用外企密度最高的区域。外企数量为2 755家,占全市总数的86%,企业密度为2.1家/km2,为全市企业密度的5倍多。位于区域中心的江汉区、武昌区及江岸区的外企分布密度最大,分别为22.2家/km2,6.4家/km2,6.1家/km2。而周围的洪山、硚口、东西湖、汉阳、青山等区的企业密度均小于5家/km2,企业密度分布较为均衡,整体形成核心-边缘的布局。
(2)外圈层:外圈层面积7 081km2,占全市的84.2%,属于远城区。由于受到经济及科技条件的限制,外商投资密度远低于核心区,外企数量仅为449家,占全市总数的14%,企业密度为0.06家/km2。外资企业分布也较内圈层稀疏的多,除了蔡甸区的外资企业密度为0.3家/km2,其他各区外企分布密度均不超过0.1家/km2。该圈层的外企数量较少但高度集中,主要集中于西部图1(b)与武汉市东高西低的地形密切相关。该区交通相对闭塞、基础设施不完善,故投资环境差。
(a)
(b)
图1 武汉市外资企业分布图
3.2 外资企业在建成区的分布特征 。
图2 1995—2010年武汉市建成区扩展图
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空间结构特点各异,以1995、2000、2006和2010年四个时期的TM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借助MNDWI-SAVI方法提取武汉市城市建成区的扩展图(图2)。
1996—2000年间,武汉市外资企业净增量扩展的强度差异不大,且NW、NWW、SE、NE四个方向为外企主要的布局方向,外企分布主要沿着东西方向延伸,与长江的基本流向及主要交通干线的布局方位一致;2001—2005年,武汉市外资整体较前一时期呈现大幅度增长,不同方向的企业布点差异进一步拉大;与第一时期相似,外企分布仍朝着北偏西方位延伸,这一时期武汉市完善和建设了相关基础设施及各开发区、工业园区,极大地吸引了外商的纷纷涌入;2006—2010年,武汉市外资企业净增量有所降低且各方向的布局差异有所下降,逐步向各地均衡发展,表明此时武汉市招商引资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其中SE、NW方向的净增量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而E、SSW方向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这与长江、汉江等主要水域东北-西南流向的天然屏障作用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市建设土地扩展,而西北和东南方向地域面积广阔且开发程度较低,有利于城市建成区的建设(图3)。
不同时期武汉市外资企业的净增量呈现出增长-减少的波动趋势。近十年,城市建设不断突破长江等重点水域的限制性,进一步向外围区扩展,外资企业由最初高度集聚在中心城区逐渐向中心区保持高速发展且新城区不断发展的趋势转变。
3.3 不同行业外资企业的分布特征
3.3.1 外资企业的行业结构
外资区位选择的差异性是由不同行业的属性决定的,不同行业的空间演化特征各异,城市的性质和发展地位通过产业结构来体现。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11)》中具体的行业分类和外商投资的情况,选取制造业、零售业、服务业、房地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制造业是外资投资最多的领域,共1 069家;其次为零售业,共975家,此两大行业所占比重高达63.8%。这与各行业实际利用外资额所占比例基本一致,但制造业和零售业数量所占比重比实际利用外资额所占比重要小,且新增外企数量逐年递减;而房地产业、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额所占比重比数量比重大,企业数量和投资额均逐年增长。这与中国社会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有密切关系。
3.3.2 制造业外资企业的分布特征
制造业长期以来是外商竞相投资重点行业,但近年来由于投资趋于饱和、成本上升、资源环境制约,外商投资量和投资额有所降温。[9]
图3 武汉市外资企业等扇形分布图
1996—2000年间,武汉市制造业主要沿着长江主干线的两侧分布,长江东北-西南的流向形成了天然的屏障,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外资企业扩展;2001—2005年,外资企业数量较前一时期大增,并且较大地突破了长江等水道的阻隔,逐渐向外围方向延伸;2006—2010年,武汉市各方向的外资企业布局趋向均衡,数量有所下降且不再高度集中于某一区域,而是沿着主干道在全建成区范围内分散布局,并不断向新城区扩展(图4)。
3.3.3 零售业外资企业的分布特征
近年来,随着武汉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武汉零售业凭借品牌优势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越来越受到外商的青睐。零售业外资在中心城区的集聚,带动了武汉市商业的繁荣。[10]
1996—2000年间,武汉市外资零售企业净增量主要集中在NW、NNW、SE、NE这四个方向上,长江水域的天然屏障阻隔了外资企业扩展;2001—2005年,外资企业在中心城区集聚程度较高,并少量地向外扩展;2006—2010年,外资零售业的基本空间格局改变不大,在前期的基础上沿着长江的流向在四周集中分布。武汉市外资零售业总体上沿着长江和主要的交通干线放射状延伸(图4)。随着新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实施,武汉市外资零售业可能出现由中心区向边缘区扩散的空间格局。
3.3.4 服务业外资企业分布特征
武汉市外商投资热点正从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快速转变,服务业的产业结构趋于合理。1996—2000年间,服务业外企集中布局在NW、NNW、SE、SSE四个方向上,且周围大部分地区企业净增量为零;2001—2005年,服务业的外资净增量有所减少;2006—2010年,武汉市各方向的外资企业净增量较前一时期有大幅提升,且有进一步向外围区零星扩散的趋势,但总量较小,服务业外资高度集中于内圈层(图5)。
3.3.5 房地产业外资企业分布特征
房地产业在所有行业中的新增投资总额最高,外商对武汉市房地产业的投资热情日益高涨,特别以和记黄埔、世茂、瑞安等房地产外资企业及富士康等大项目在武汉市各开发区的相继落户,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由于2008年遭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外资对武汉市房地产业的投资一度呈现低迷状态,企业数量和投资总额都不断下降。从图5中可以看出,不同时期外资房地产业的净增量有所增加且有不断外扩的趋势,房地产业仍高度集聚在内圈层,外圈层仅零星分布。
图4 武汉市制造业和零售业外资企业空间净增量分布图
图5 武汉市服务业和房地产业外资企业空间净增量分布图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知,武汉市外资企业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并且整体形成内外两大圈层,大部分的外资企业高度集聚在内圈层;同时,两个圈层的外资企业空间布局特征和行业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1) 集中分布是外资企业分布的主要特征。 在内圈层,外资企业在城市中心集聚且沿主要的交通干线延伸分布,密度布局较为均衡,整体形成核心-边缘的结构;在外圈层,企业集中分布在开发区、工业园区和科技园等地;在建成区,外资企业在高度集聚在市中心的基础上,逐渐向新城区扩展。
(2) 不同行业类型外资企业区位选择各异。外资制造业在全市分布趋于均匀,沿着主干道在全建成区范围内分散布局;零售业沿着长江和主要的交通干线集聚分布;服务业与房地产业企业数量较少,但高度集中于市中心的主干线附近。
(3) 开发区等成为外资企业新的空间载体。近年来政府在远城区投资建立了一批开发区,基础设施完善且伴有相关的优惠政策,外商的经济贸易空间被激活。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这两大国家级开发区拥有外资企业733家,占全市的22.9%,累计投资总额达650 645万美元,综合经济实力领跑中西部22个国家级开发区。
[1] Vernon R.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 Activity, 1966, 80:190- 207.
[2] 魏后凯.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2(4):19- 26.
[3] 李小建.香港对大陆投资的区位变化与公司空间行为[J].地理学报,1996,51(3):213- 221.
[4] 贺灿飞,梁进社.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异及其变化[J].地理学报,1999,54(2):97- 105.
[5] Gong.Spatial Patterns of Foreign Investment in China’s Cities,1980-1989[J]. Urban Geography, 1995, 16: 198- 209.
[6] 孟晓晨,石晓宇.深圳“三资”制造业企业空间分布特征与机理[J].城市规划,2003,27(8):19- 24.
[7] 贺灿飞,梁进社,张华.北京市外资制造企业的区位分析[J].地理学报,2005,60(1):122- 130.
[8] 赵新正,宁越敏,魏也华.上海外资生产空间演变及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11,66(10):1390- 1402.
[9] 贺灿飞,梁进社,张华.北京市外资制造企业的区位分析[J].地理学报,2005,60(1):122- 130.
[10] 郭崇义,戴学珍.北京市外商投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研究[J].经济地理,2002,22(6):688- 696.
[责任编辑:张永军]
A Reseaech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Foreigh- capital Enterprise in Wuhan
YANG Qian1, 3, WU Lei2, 3
(1.Department of Art Desigh,Hefei University, Hefei 230601;2. Geographic andOceanographic Sciences,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46;3.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foreign capital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to develope our China’s export- oriented economy. It’s an intimate spatial interactive process between foreign capital and urba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takes Wuhan City for example, it applys“sector analysis” to study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spatial extensible direction of foreign- capital enterprise in the city’s overall、bulit- up area and different types of foreign- capital enterprise in Wuhan City.
Wuhan city;foreign- capital enterprise;spatial distribution
2016-12-02
2017-03-03
杨 倩(1989—),女,安徽六安人,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助教。
F729
A
2096-2371(2017)02-002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