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闽南童谣教学亟待解决的三大问题

2017-05-15 00:08林青霞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4期
关键词:小班问题教学

林青霞

【摘 要】闽南童谣是传承闽南文化的载体,它富有韵律感深受幼儿喜爱。目前各个学校正大力开展闽南童谣教学活动。笔者根据相关调查和自己的研究发现在小班闽南童谣教学中存在三个严峻问题:教师闽南语素养不足,统编教材的课程设计缺乏针对性,闽南童谣教学形式单一、枯燥。本文专门从这三个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班;闽南童谣;教学;问题

闽南童谣是闽南本土文化的一颗瑰宝,构思巧妙,意境优美,语言生动浅显、顺口,节奏感强,富有儿童情趣,深受儿童的喜爱。在闽南文化流失的当今,闽南童谣教学对闽南文化的传承起着直接、不可替代的作用。小班幼儿年龄段是口语发展的最佳时期,闽南童谣的教学从小班开始,对幼儿学习闽南语具有很大促进作用。但是小班闽南童谣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教师闽南素养不足,语音语义掌握不到位

幼儿园教师对闽南童谣的解读存在许多问题。闽南语始于唐朝,是古汉语的一种,被称为“活化石”。[1]闽南童谣的歷史源远流长。根据福建地方典籍记载,于公元618年~907年(唐代)就有《月光光》的闽南童谣。因此闽南童谣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由于历史久远,童谣中一些事物、词汇难于在生活中找到实物。这对幼儿园青年教师是个巨大的挑战。会说闽南语并不一定能较好诠释闽南童谣。她们可能只是闽南童谣语音的搬运工,传递者。首先,教师对闽南语的语音掌握不到位。闽南语做为一种古老的地方方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发音、语法、词汇体系。但是这一体系并没有达到完整性、规范性、统一性。在厦门市以“猪”的发音为例,岛内、集美区、海沧区和同安区的发音都不一样。岛内念“di”,集美区海沧区念“du”,同安区念“de”。闽南不同地区的老师,有不同的闽南语发音。闽南语做为古代河洛语在闽南的演化,还保留着古代汉语的印迹和特色。声调继承隋唐以前古汉语的特点,有平、上、去、入四声八调。因此,闽南童谣的语音平仄、押韵非常严格。不同口音的老师对闽南童谣的朗读,诠释出来是不一样的味道,直接影响闽南那童谣的韵律美。小班幼儿正处于语音的敏感性阶段,不同的闽南语音对幼儿学习闽南童瑶影响深远。

其次,教师缺乏对闽南童谣的理解。在厦门市大力推广普通话期间,闽南语受到很大冲击,学校、商场等公共场合闽南语的交流减少。一些闽南习俗逐渐被取缔、消失。因此闽南语并不能较好的延续下去。现在只有六十多岁的老人依稀懂得闽南习俗、使用闽南语交流。笔者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80、90后的人掌握闽南语情况参差不齐。有的听得懂闽南语却不会说闽南语,有的听不懂闽南语也不会说闽南语,少数能使用闽南语流畅交流。一些闽南童谣中的词语,连年老者都不懂得如何诠释。在求助无门的情况下,教师带着一知半解进行闽南童谣教学,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统编教材的课程设计缺乏针对性,忽视小班年龄特点

目前市面上优秀的闽南童谣教材不多,教师的可选择性较少。主要以厦门市音像出版社出版的《闽南方言与文化》乡土系列教材和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出版的《幼儿园闽南童谣教学活动指导》为主。首先,统编教材选择的闽南童谣忽视小班幼儿的记忆特点。闽南童谣因为形式、题材、内容的不同,篇幅长短不一。小班幼儿年龄处在3—4周岁之间,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差,对识记材料不理解,只能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和联系机械地进行识记。闽南童谣篇幅的长短直接影响到幼儿能否记住童谣。篇幅短小的闽南童谣符合小班幼儿的记忆特点,以[2]《咕咕咕咕哽》为例。“咕咕咕咕哽,鸡母生后生”虽然只有简短两句,生动再现母鸡的声音,易于小班幼儿模仿学习。而篇幅较长的闽南童谣,诸如[3]《阿不倒》“阿不倒,傻交交,无人拍,家已吼。人插花,你插草,人伸脚,你伸头。人杀猪,你杀狗,人咧笑,你咧哭。人咧行,你咧走。人戴帽子,你戴粪斗。”对于小班幼儿来说篇幅太长难于接受,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其次,教材中的闽南童谣时脱离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小班的幼儿年龄小,他们学习方式与其他年龄段的幼儿不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认识世界的方式主要靠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小班幼儿由于其年龄特点,学习事物的主要通过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双手触摸等多种感官交叉进行。学习新事物,需要有旧经验做为基础。而小班幼儿生活经验不足,成了影响闽南童谣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有些闽南童谣的内容过于古老,比如“蒪粿”一词,生活中看不到、摸不着,小班孩子对于童谣内的事物只能通过教师讲解进行想象、猜测、学习。小班幼儿处于视觉学习阶段,思维方式简单,教师苍白的语言说教式难于激发幼儿学习闽南童谣的兴趣。这种方式不适合小班幼儿有意义学习,对他们来说闽南童谣学习困难重重。教师使用这样的教材,选择这类含有古老词汇题材的闽南童谣必然影响教学效果。

三、闽南童谣教学形式单一、枯燥

经过阅读文献,发现闽南童谣教学方法一直是大家探索的问题,其中有[4]“存意象图示法、艺术教学综合法、实物体验法、游戏法、情境创设法、多媒体教学法、练习法”等,但是针对小班幼儿学习闽南童谣的方法却不多。在实际小班闽南童谣教学中教学形式单一,枯燥无趣,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其一,单一教学形式——闽南童谣“动画片欣赏”。动画片是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闽南童谣动画片由于画面色彩鲜艳,生动活泼,声色俱全深受幼儿喜爱,是一种很好的闽南童谣学习载体。因此,教师也乐于使用闽南童谣动画片做为教学手段,减轻自己的教学负担。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点击动画片,就可以帮助幼儿了解闽南童谣的大意。但是,小班集中活动时间在15分钟左右,闽南童谣卡通视频时间长,占用课堂教学大部分时间。笔者认为不能合理分配课堂时间,师幼互动的时间少,算不上真正的教学活动。不仅如此,长期使用视频教学,影响小班幼儿视力健康,不利于小班幼儿视力发育。教师经常借助闽南童谣动画片,会产生依赖性,教学惰性,不利于教师对闽南童谣教材的设计、开发和专业发展。绝大部分闽南童谣没有对应的动画片,调查显示遇到没有相关动画片的闽南童谣,教师普遍觉得难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小班闽南童谣教学困难重重。

其二,枯燥的练习——以“机械跟读”为主。小班幼儿以机械记忆为主。教师为了让小班幼儿较快记住闽南童谣,通过不断重复练习朗诵,幼儿跟读的机械化记忆方式记住闽南童谣。主要表现为“教师朗诵,幼儿跟读”,“播放录音,幼儿跟读”,“男女分组朗诵”,“集体和小组朗诵”等多种形式“跟读”练习。这样的重复强化记忆,由于机械无趣,大大削弱了小班幼儿学习闽南童谣的兴趣。小班幼儿学习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色彩,凡是不感兴趣的事物,幼儿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大打折扣,最后影响闽南童谣的学习效果。结合幼儿喜欢游戏的天性,教师要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闽南童谣。游戏有助于激发幼儿学习闽南童谣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漳州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幼儿园闽南童谣教学活动指导.漳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1:1

[2]周长楫.闽南方言与文化.厦门:厦门市音像出版社.2011:29~30

[3]王柳红.开展闽南童谣教学的有效方法.教育探究.2014(4)

猜你喜欢
小班问题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护理专业英语小班教学探讨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