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总署“扩大进口中‘进口替代’问题研究”课题组
扩大进口中“进口替代”问题研究
海关总署“扩大进口中‘进口替代’问题研究”课题组*
自2012年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束了两位数的高增长,在连续3年个位数增长后,2015年出现负增长,这一现象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外贸首次出现。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负面影响是造成这一形势的直接主要原因,除此之外,是否还存在生产要素禀赋正面因素导致进口下降也颇值得探讨和研究。“进口替代”作为国家外贸战略之一,在促进我国工业发展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同时也起到了抑制进口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禀赋水平的迅猛提高,“进口替代”抑制进口的效应日显突出,成为我国进口增速下降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当前我国已进入“进口替代”快速发展阶段,其主要集中在低、中技术相关产业,我国“进口替代”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因此,应从“进口替代”角度正确认识我国进口增速减缓的现状,在对外经贸谈判和“走出去”战略制定中可优先考虑放开“进口替代”显著的行业或产品,在国家产业政策制定时可优先考虑支持“进口替代”不明显的行业或产品。
进口替代;工业成长模型;边际替代率;外贸依存度
当前,我国外贸进口增速跌至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最低谷,经济学界一致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受市场因素影响,*IMF.Chinese Imports:What’s Behind the Slowdown,May 2016.即受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滞胀和我国经济“三期叠加”效应影响。从直观来看,大宗商品价格下降是进口增速下降的主要因素。但是,在观察宏观和表观原因后发现,我国外贸进口下降还有更深次原因,如:“进口替代”、对外投资和贸易升级等。
“进口替代”是影响我国外贸进口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目前,国内对“进口替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和政策层面,开展“进口替代”规模测算的相关研究尚未发现,*通过在中国知网、Wind资讯数据库、百度、Google中进行检索,尚未发现进行进口替代规模的测算。本课题对我国“进口替代”规模的研究尚属首次。本课题主要采用工业成长模型、边际替代率和贡献率的计算方法对国内供给规模变化与进口值变化进行推导测算“进口替代”规模。经测算,2015年相较于2005年我国“进口替代”规模约为5.1万亿人民币,年均拉低我国进口增速5个百分点。
自2012年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束了两位数的高增长,在连续3年个位数增长后,2015年出现负增长,这一现象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外贸首次出现。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负面影响是造成这一形势的直接主要原因,除此之外,是否还存生产要素禀赋正面因素导致得进口下降也颇值得探讨和研究。“进口替代”作为国家外贸战略之一,在促进我国工业发展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同时也起到了抑制进口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禀赋水平的迅猛提高,“进口替代”抑制进口的效应日显突出,成为我国进口增速下降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一)进出口贸易是我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进出口贸易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之一,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39586亿美元,增长了192倍,年均增速15.3%,略高于同期我国经济15.2%的平均增速。2015年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出口份额排名全球第一,进口份额仅次于美国排名全球第二。
(二)外贸依存度*外贸依存度是指:外贸依存度=进出口额/ GDP(国内生产总值),反映对外贸易活动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开放程度。下降反映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向内需拉动转变
整体看,我国外贸依存度呈现先增后降的走势。改革开放后,我国外贸持续高速发展,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加入WTO后,加速融入全球经济,到2006年我国外贸依存度高达64%,表明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全球经济增长乏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调整,2007年以来,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下降,到2015年已降至36%。我国外贸依存度先增后降的发展态势,表明我国经济增长正由外需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变。
(三)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地位不断攀升
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地位正从加工组装环节逐步向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链顶端攀升。在我国渐次承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技术型产业之后,通过产业政策、市场引导和企业战略调整的共同作用,国内企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并利用自身比较优势,主动加大对先进技术研发创新步伐,重点提高传统产业的资本效率、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深入到国际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不仅许多以前由发达国家高端研发环节产品陆续转入我国生产,而且我国也有诸多行业顶尖产品、标准规范出口国外形成新的产业输出。
(一)“进口替代”的涵义及其作用
1.“进口替代”的涵义
“进口替代”是指用本国产品替代进口产品。“进口替代”一般会经历“进口扩张”—“进口替代”—“出口导向”3个阶段。*马颖、李建波:《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大陆与台湾贸易发展战略路径比较》,《亚太经济》2007年第3期。呈现出不同产业和商品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动态、循环往复的过程。
“进口替代”战略是指一国采取关税保护和进口配额等贸易保护措施,限制某些产品进口,促进本国工业化发展的战略。“进口替代”战略的配套政策有许可制度、外汇管制、补贴和关税保护。
2.“进口替代”的作用
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能为本国工业发展创造温和的成长环境,防止在没有保护的竞争中失去发展空间;二是改善本国的经济结构,增强经济增长的独立性;三是提升本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加快工业化进程、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客观上抑制了企业的进取精神,降低了生产效率;二扭曲了市场信号,从而导致资源配置失衡;三是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逆差长期得不到缓解;四是面向国内市场经济发展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3.我国“扩大进口”政策背景下的“进口替代”不同于传统保护政策的“进口替代”
传统理论下的“进口替代”是运用许可制度、外汇管制、补贴和关税保护等手段保护、发展国内产业。我国改革开放前实行的“进口替代”战略符合这一模式,形成了一整套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国内平均关税水平为52.9%,其中农产品关税税率高达92.3%,工业品关税率47.7%。受此保护,我国初步建立了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同时带来了资源大量消耗、生产效率低下等负面影响。
“扩大进口”政策背景下的“进口替代”主要源自劳动力、技术、资本等要素禀赋升级带来的溢出效应。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通过跨国合作和技术转让等方式,中低技术产业迅猛发展,高端制造业技术空白得以填补,培养了新型技术人才,国内高精尖研发创新能力不断增加,大大地提升了我国相关产业国际竞争力,大量中低技术产品和部分高技术产品相继本土化,形成了自然的“进口替代”。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通过对商品技术分类,*进口商品分类参照北京师范大学魏浩教授的研究成果,按照SITC编码对商品进行技术赋值,将所有进口商品划分为非技术类商品和技术类商品,其中非技术类商品主要包括资源类初级产品、金属类制成品和农业资源型制成品等;技术类商品包括低技术、中低技术、中高技术和高技术产品。结合凯纳瑞工业成长模型、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运用经济学中的概念解释“进口替代”。在“进口替代”中,国内厂商在保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厂商每增加国内一个单位商品的采购,所放弃的进口商品的使用数量。以局部均衡分析法导出“进口替代”率的计算公式,计算出 “进口替代”率,最终测算出各技术等级商品“进口替代”规模。运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结合国家统计局产品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的比对和验证。在测算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多家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来检验前期的研究成果,并进行相应的补充完善。
1.按技术类别进行商品分类
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简称SITC*为对世界贸易进行统计和分析,联合国制定《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简称SITC),货物贸易对应国际贸易标准的10个标准门类SITC0-SITC9。),结合海关编码协调制度,对SITC 4位和5位编码*SITC 有些商品只细分到4位码,为保证研究商品种类的完整性,需保留4位码商品,因此本次拟研究SITC 4位码和5位码下3121种商品;由于Un comtrade 数据库中缺少部分国家的贸易数据,有5种商品无法进行技术赋值,相对于3121种商品而言,此数据缺失可以忽略,最终研究3116种商品。下共3116种商品进行分类,将我国全部进口商品划分为非技术类商品和技术类商品。全部进口商品中非技术类共包括5大类1344种商品,主要是未经加工、粗加工的资源类产品、初级产品,以及简单加工的工业品,包括铁矿砂、铜矿砂、粮农产品和铁、锌制成品等。其余1772类SITC工业制成品归为技术类产品,借助技术赋值可划分为低、中(中低和中高)和高技术产品。
表1 我国进口商品分类
商品的技术复杂度是表示该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复杂程度和技术含量。利用2014年*数据测算期间,由于部分国家2015年的贸易数据尚未提交Un comtrade,因此用2014年的贸易数据进行测算。技术升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用2014年的技术赋值编码提取2015年的数据,细微的差异可以忽略。全球206个国家和地区的1772种工业制成品的贸易数据进行商品技术复杂度测算。某个商品技术复杂程度通常用该国人均GDP的对数与商品权重相乘进行测算。其中,商品权重是该国该商品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一种产品的出口值占该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与全球该产品出口值占全球总出口值的比例之比。与该商品在全球所有国家显示比 较优势加总中的占比。借鉴业界对进出口商品复杂程度的研究和分析,采用魏浩教授(2014、2015)的研究方法,对商品的技术复杂进行测算:
商品技术复杂度:
RTVj为j产品的技术复杂度,
Wij在j产品上的比重,
为Yii国的人均GDP。
其中,产品权重:
RCAij是显示比较优势指标,用来测算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的指标,用来表示某一个国家的产品在某个市场上的比较优势。计算公式如下:
具体的,一国一种产品的出口量占该国出口总量的比例与全球市场中该产品出口占全球总出口的比例之比。
Xij为i国j产品的出口额。
将计算出的商品技术复杂度进行升序排列,然后采用有序样本聚类分析的最优分割法,对排序商品进行分类,最终得出技术类商品的分类结果。
2.“进口替代”率测算
结合凯纳瑞工业成长模型、经济学中边际替代率,以局部均衡分析法导出“进口替代”率的计算公式,计算出 “进口替代”率,并测算出“进口替代”规模。“进口替代”率的计算:
假设Y为国内产出,Z为总供给,则自给率A=Y/Z。M为进口值,M=Z-Y
m=M/Z表示进口值占总供给的百分比;
A1、Z1分别表示本期自给率和本期总供给;
A0、Z0分别表示上期自给率和上期总供给;
则本期的“进口替代”率SRI(substitution rate of import)可以推导成如下公式:
SRI=-Δm×Z1/ΔY
此式的意义为进口占总供给比率的变动所引起国内产出的变动,表示“进口替代”对国内生产的影响。如果SRI愈大,则国内产出的增加来自于“进口替代”的贡献愈大。
3.实地调研
为验证课题测算结果,深入了解我国产业、产品“进口替代”现状,课题组于2016年8月和10月分别对华南4家和华中、华东4家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涵盖的企业类型包括国有、民营和外商的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型企业,涉及信息技术、电子器件、重型机械、工程机械和交通运输设备等行业。调研的8家企业是: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夏普电子元器件有限公司、仁宝资讯工业(昆山)有限公司、富泰华工业(深圳)有限公司、三一重工(长沙)集团有限公司、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调研和山东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我国“进口替代”规模
以2005年的相关数据为基数,按照上述方法测算,2015年我国“进口替代”规模约为5.1万亿人民币,年均替代额约为0.51万亿人民币,年均拉低我国进口增速5个百分点。
按照商品技术等级测算,与2005年比较,2015年我国高技术类产品的替代规模约为1.4万亿人民币,低技术、中(中低和中高)技术产品替代规模约为3.7万亿人民币。
按照产业结构测算,与2005年比较,2015年我国第一产业“进口替代”规模约为-19.5亿人民币,第二产业“进口替代”规模约为5.1万亿人民币。
(二)“进口替代”的表现
从商品的技术等级和行业产品角度观察我国“进口替代”均有显著的体现。
1.我国进口商品技术等级结构变化显著反映了“进口替代”效应
从技术类和非技术类商品来看,我国技术类商品进口占比呈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68.4%降到2014年*此处与2014年对比的原因是2015年全球资源类初级产品价格暴跌,使得我国非技术产品进口额快速下降,进而引起占比下降,但实际上进口量变动不降反升。的53.9%,下降14.5个百分点;非技术类商品占比呈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31.6%上升到2014年的47.4%,增长了15.8个百分点。如表2所示:
表2 我国进口商品技术分类结构 (单位:亿美元,%)
从技术类产品的不同等级来看,降幅最大的低技术产品进口规模从2005年的949.7亿美元,下降到2015年的58.7亿美元,下降891亿美元,降幅高达93.8%,占比从14.4%下降至0.4%,下降14%;增幅最大的是高技术产品,进口规模从2005年的1166.1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5025亿美元,增长了3858.9亿美元,增幅高达330.9%,占比从17.7%上升至29.9%,上升12.2%。
从国内市场来看,明显存在着低技术商品(如:纺织品原料、化肥、玩具、鞋类)的国产化程度高于高技术商品(如:高分子聚合物、航天器、医学仪器、导航仪)的特点。因此,不同技术等级商品进口占比的变化显著反映了“进口替代”效应。
表3 我国进口商品技术分级结构 (单位:亿美元,%)
2.我国不同行业进口变化显著反映出“进口替代”效应
2015年我国进口较2005年增长5万亿人民币,增幅为92.3%(下文称“平均增速”)。部分行业的产值增速远高于进口平均增速,进口增速低于进口平均增速。从国内市场上来看,这些行业的产品从原来大量进口甚至依赖进口到全面被国产品替代。例如:
消费品中的纺织产品*本文纺织产品的海关编码为:5002,5004-5007,5105-5113,5204-5212,53012,53029,53039,53049,530519,530529,5305909,5306-5311,54,5508-5516,560110-560121,5602-5609,5601229-5601300,5801-5803,58041,5806-5809,5811,59,60,6115-6117,6212-6217,6301-6308。:进口从2005年的1276.7亿人民币增长到2015年的1285.1亿人民币,仅增长0.7%,较进口平均增速低91.6个百分点,产值从2005年的1.3万亿人民币增长到2015年的4.5万亿人民币,增长258.8%,较进口平均增速高166.5个百分点。经测算,纺织产品2015年较2005年的“进口替代”值为4317.6亿人民币。
传统制造业中的通用设备*本文通用设备商品的海关编码为:7315,7317,7318,7320,73261,7415,7416,74195,741991,76161,84011-84012,8402-8406,84072,84079,84081,8408909,8409911,8409991,8410,84118,8411999,8412109-84128,8412909,8413,84141-84144,841459,84148,8414901,8414909,8416-8417,84185-84189,8419-8421,84222-84224,8422902-8422909,8423,84241-84243,8424891-8424909,8425-8428,8456-8463,84661-84663,846693-846694,8467,8481-8485,84311-84313,8514。:进口从2005年的2829.9亿人民币增长到2015年的4757.0亿人民币,增长68.1%,较我国进口平均增速低24.2个百分点,产值从2005年的1.1万亿人民币增长到2015年的5.4万亿人民币,增长413.4%,较进口平均增速高321.1个百分点。经测算,通用设备2015年较2005年的“进口替代”值为8559.2亿人民币。
信息产业中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本文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商品的海关编码为:8471100-8471494,84714999-84719000,8473,85051,8517-8523,8525-8529,8532-8534,8540-8542。:进口从2005年的1.4万亿人民币增长到2015年的2.5万亿人民币,增长77.1%,较进口平均增速低15.2个百分点,产值从2005年的2.7万亿人民币增长到2015年的9.9万亿人民币,增长265.6%,较进口平均增速高173.3个百分点。经测算,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015年较2005年的“进口替代”值为2.2万亿人民币。
除“进口替代”,我国对部分进口商品还存在着“进口依赖”加剧的情况。如医药制造业*本文医药制造业商品海关编码为:0509,291821-291823,2935-2941,30,9602001。:进口从2005年的196.3亿人民币增长到2015年的1784.5亿人民币,增长808.9%,较我国进口平均增速高出716.6个百分点,产值从2005年的4250.5亿人民币增长到2015年的2.4万亿人民币,增长463.9%,较进口平均增速高371.6个百分点。经测算,医药制造业2015年较2005年的“进口替代”值为-763.5亿人民币。
(一)结论
1.我国已进入“进口替代”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快速提升,国产品市场快速扩张,国产化率逐年提高,我国已进入“进口替代”快速发展阶段。一方面,我国低、中技术产品已经进入发展成熟阶段。另一方面,我国高技术正处于不断创新、打破国际垄断阶段。2011至2015年,我国“进口替代”额一直保持上升趋势,“进口替代”额同比增速由2011年9.2%增长到了2015年的15.3%,增速提高了6.1个百分点。
2.我国“进口替代”主要集中在低、中技术相关产业
低技术、中(中低和中高)技术产品替代规模约为3.7万亿人民币,占我国“进口替代”总额的72.5%。在这些低、中技术产业当中,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业及压延加工和通用设备制造业等产业均出现较高程度的“进口替代”,规模分别为:4317亿元人民币、8503亿元人民币、8560亿元人民币。调研发现:无锡夏普、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和潍柴动力等一批电子、制造业企业的电子零配件、发动机、液压器等零部件采购已经基本由进口改为了国内采购。
3.我国“进口替代”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加入WTO后,我国一方面取消了对外商投资企业零部件国产化率的要求,外商自主进行原料和零部件的采购;另一方面,我国连续降低进口关税水平,2015年,我国的平均进口关税水平已由2001年的15.3%降至9.8%,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在取消保护后,“进口替代”规模不降反升,充分说明了我国的“进口替代”主要是因为经济增长过程当中生产力要素升级带来的,而不是政策干预形成的结果。
(二)建议
1.从“进口替代”角度正确认识我国进口增速减缓的现状
从本质上来看,“进口替代”实质上是近年来我国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发展的反映。因此,“进口替代”对外贸的影响并非如表面上带来进口规模和增速的下降,实质是外贸由“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变,推动我国进口商品升级,优化进口商品结构的重要动力。“进口替代”已成为我国工业发展的长期趋势,可以显著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我国产业政策和进口政策应保持一致,在扩大进口的同时也要推动“进口替代”的发展,通过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创立,进一步提升目前“进口替代”率较低的高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2.在对外经贸谈判和“走出去”战略制定中可优先考虑放开“进口替代”显著的行业或产品
“进口替代”显著的产品在国内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强大技术优势,在国际市场拥有较强比较优势,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处于有利地位。对于这类拳头产品可以进一步放开,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样既不会对国内产业带来较大的冲击,也可以让这些行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并在全球产业链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对外经贸谈判中可以优先考虑放开“进口替代”显著的通用设备、纺织产品和通信设备和IT产品等。加大“进口替代”显著商品的对外投资力度,加大“走出去”力度,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将优势产业和产品转移到海外市场生产,充分利用海外市场廉价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国内产业可以借此向产业链更高端延伸。
3.在国家产业政策制定时可优先考虑支持“进口替代”不明显的行业或产品
“进口替代”不显著,或者是“进口依赖”加剧的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不具备技术优势和比较优势,亟需进行技术升级换代和政策扶持发展。对这些仍处于“进口依赖”阶段的高端产品,需加大相关技术引进力度,促进国内企业进行替代生产,鼓励国内企业自主创新,逐步掌握核心技术,打破跨国公司在这些市场的垄断格局。加大对国内企业技术改造和工业设计支持,增加补贴力度。建立信息平台,发布国外展会信息,鼓励企业参展。对由于资源禀赋决定,需要大量进口的资源类初级产品和农产品,要从合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培育新能源的视角配置进口规模和增长速度,关注国内外价格走势和供求变化,加强进口调控,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争取国际定价权,推动进口来源地多元化,保证国内供给和国内市场稳定发展。
[1]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跨国公司研究,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全国海关信息中心.中国装备制造业进出口竞争力报告2016[R],2016.
[2] Joong Shik Kang and Wei Liao,IMF Working paper.Chinese Import:What’s Behinds the Slowdown?.May,2016.
[3] 樊纲,关志雄,姚枝仲.国际贸易结构分析:贸易品的技术分布[J].经济研究,2006(8):70-80.
[4] 杜修立,王国维.中国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及其变迁:1980 -2003[J].经济研究,2007(7):137-151.
[5] 冯雷.全面调整进口政策优化对外贸易结构[J].财贸经济,2010(11).
[6] 贾净雪.我国中间品进口结构及其行业增长效应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5(5).
[7] 裴长洪.进口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规律与启示[J].经济研究,2013(5).
[8] 魏浩.中国进口商品技术结构的测算及其国际比较[J].统计研究,2014(12).
[9] 魏浩,耿园.进口商品技术水平与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学术研究,2016(9).
[10] 魏浩,李晓庆.中国进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世界经济,2015(8).
[11] 祝树金,奉晓丽.我国进口贸易技术结构的变迁分析与国际比较:1985—2008年[J].财贸经济,2011(8).
[12] 文东伟.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分布及其国际比较[J].世界经济研究,2012(10).
[13] 芮明杰,刘明宇.产业链整合理论述评[J].产业经济研究,2006 (3):60-66.
[14] 邹昭晞.“进口替代型”引资战略背景的本土品牌出路:剖析汽车制造业与制药业[J].改革,2012(5).
[15] 马颖,李建波.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大陆与台湾贸易发展战略的路径比较[J].亚太经济,2007(3).
[16] 方兴起,张球.“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的辩证分析— 30年改革开放的回顾和展望[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1).
[17] 李玉娟.“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战略的实证分析—基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思考[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4).
[18] 何武.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政策与全球价值链研究[D].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博士生论文,2015.
[19] 陈晋玲.中国外贸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的统计测度[D].山西:山西财经大学博士生论文,2015.
[20] 楚明钦,陈启斐.中间品进口、技术进步与出口升级[J].国际贸易问题,2013(6).
[21] 付明卫,叶静怡,孟俣希,等.国产化率保护对自主创新的影响—来自中国风电制造业的证据[J].经济研究,2015(2).
[22] 孙雨萌,张荣,朱振荣.欧盟对中国碳密集型产品“进口替代”[J].时代金融,2015(2).
(责任编辑 郑超引)
A Study on “Import Substitution” in the Growth of Import
Research Team
Our import and export has slid from two-digit growth to single-digit growth since 2012 and in 2015 it finally fell into negative growth,which was encounter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30 years since our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The gloomy domestic and foreign economic trend is the direct cause of the situation.However,it is worthwhile to investigating whether the decline of the import is caused by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the endowment of production factors.As one of the national trade strategies,“import substitution” has played an ac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our industry.But it has also inhibited the import.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endowment level of our human resources,capital,technology and other factors,the inhibitive effect of “import substitution” on import has become even more prominent and turned into one of essential causes for the declining growth of our import.Nowadays,“import substitution” has entered into rapid growth in China,mainly occurring in low- and mid-tech industries.It is a result of the market selection.Therefore,it is recommended to correctly approach the declining growth of our impo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port substitution”.In the process of opening up,it is advisable to give priority to those industries or products with high presence of “import substitution” in foreign trade negotiation a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rategies of “going out”,and to give priority support to those industries or products with low presence of “import substitu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industry policies.
Import substitution;Industrial Growth Models;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Dependence of Foreign Trade
海关总署“扩大进口中‘进口替代’问题研究”课题组,课题组成员:江城、蔡俊伟、吴新慧、冯朗照、叶丹、周长春、宋兵霄、李玄、信鸽、赵亮、苏炜、武天兰、文武飞、熊皖扬、杨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