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涌馨, 缪 旭, 耿艳侠
(1.河北省围场县妇幼保健院, 河北 围场 0684502.河北省围场县医院, 河北 围场 0684503.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 河北 承德 067000)
VSD治疗妇科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研究
宫涌馨1, 缪 旭2, 耿艳侠3
(1.河北省围场县妇幼保健院, 河北 围场 0684502.河北省围场县医院, 河北 围场 0684503.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 河北 承德 067000)
目的:探讨VSD治疗妇科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疗效,探讨妇科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承德市围场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妇科腹部手术后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4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2例,采用封闭负压引流(VSD)治疗;对照组20例采用常规换药。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疾病类型、手术类型、切口类型、手术时间等。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换药次数、腹部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改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妇科术后切口脂肪液化与患者的年龄、手术类型、切口类型、手术时间均无关(P>0.05)。结论:采用VSD治疗妇科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效果较好。
封闭负压引流; 并发症; 危险因素; 脂肪液化
脂肪液化是妇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指手术后切口的脂肪细胞受损破裂、坏死、逐渐液化的过程,发生机制尚不明确。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少数有切口处疼痛感。皮下组织游离,肉眼可见漂浮的脂肪滴。切口周围无炎症反应,细菌培养呈阴性[1]。切口脂肪液化虽然不是细菌感染,但却增加了切口细菌感染机会,严重者会造成切口全层裂开、肠管外露,且大多数需要进行切口二期缝合,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医务工作者的负担,延长了切口愈合的时间。因此,早发现、合理处理切口脂肪液化具有积极意义。近年来,妇科手术患者中,由于肥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及术中使用高频电刀几率增加,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有明显增多趋势[2]。对患者的预后恢复造成一定的影响。本研究采用VSD技术治疗妇科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取得了良好的、明确的效果,值得临床借鉴。
1.1 临床资料:选取承德市围场县妇幼保健院2010年1月—2015年1月妇科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妇科腹部术后患者切口出现不同程度的渗出液;②切口渗出液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③切口边缘皮下无坏死、无炎症反应,切口渗出液细菌培养成阴性;④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且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严重的组织器官的功能性不全;②有先天性心脏病;③切口出现炎症反应,且细菌培养呈阳性。根据患者是否同意使用VSD,将患者分为实验组22例,采用VSD封闭负压引流给予治疗;对照组20例,采用常规换药、冲洗等治疗。两组患者均无糖尿病,低蛋白、贫血等基础疾病。
1.2 评价标准:目前,脂肪液化诊断尚无统一标准,本研究脂肪液化的判定参考苏明宝[3]标准,排除术后切口感染、窦道形成、脏器裸露及肿瘤,近期服用活血药物等负压使用禁忌。
1.3 治疗方法
1.3.1 基础治疗:所有病例脂肪液化出现均在术后3—7d,切口进行常规做切口分泌物培养及药敏实验,观察切口是否有炎症反应。若切口为单纯脂肪液化,需立即拆除液化部位的缝线,清除液化周围坏死的皮下组织,给予常规换药,创面先以碘伏清洗,再用0.9%氯化钠溶液清洗,对照组给予带多个侧孔的无菌引流条置于皮下,实验组在冲洗的基础上,给予VSD治疗。当引流液减少,肉芽新鲜,且无油性物质时,去除VSD,用蝶形胶布拉和伤口,或给与二期缝合。
1.3.2 VSD治疗:若切口分泌物细菌培养呈阴性,准备VSD敷料套装及中心负压引流装置。将VSD敷料剪至与创面形状相似,覆盖于切口上,将敷料用缝线固定于周围正常组织上,用VSD半透膜密闭覆盖整个切口,连接中心负压,根据创面大小,液化程度、年龄等调节负压为-50~-200mmHg,老年、消瘦、凝血功能差的患者负压值应偏低,创面较大,脂肪液化程度较高时,负压值应偏高。引流瓶每日消毒并更换,密切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若短时间内引流出大量新鲜血液,应立即拆除VSD,则为破裂,对切口周围小动脉或静脉血管进行探查、结扎,重新安装VSD装置。若见半透膜下有分泌物积聚或塌陷的VSD敷料鼓起,需检查密封是否失效,引流是否通畅,负压压力是否消失或减小,并立即予以处理。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两组患者的手术类型、切口类型、年龄、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效果比较:比较两组患者的换药次数、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效果对比
脂肪液化是妇科腹部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是脂肪组织的无菌性坏死,发病原因可能与糖尿病、肥胖、低蛋白血症、妊娠水肿有关[4],术中使用高频电刀[5]、对组织的过度牵拉和钳夹,也是造成切口脂肪液化的重要原因。临床表现为伤口周围可见液化脂肪滴,患者无疼痛感。早期发现、早期清除,避免伤口继发感染是关键,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身体状况。
传统的治疗方法是给予创面换药,换药次数根据敷料渗出多少而定,视病情放置引流条。或者外敷细胞生物生长因子[6,7],辅以红外线照射等。但传统治疗方法需多次更换敷料,因敷料潮湿,增加了患者的伤口感染率,且患者痛苦,医务人员工作量大。
1993年,德国医师Fleischmann[8]首先提出VSD技术,并应用于感染性创面的治疗,具有控制感染、促进切口愈合的作用,逐渐应用于烧伤、难愈性创面、褥疮等领域。近几年,在妇科手术后脂肪液化的治疗上,VSD技术的改良应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9]。原理在于:①持续负压引流能有效地的将切口的坏死组织、脂肪滴及渗出液等通过引流管排出体外,减轻了切口组织的水肿,促进了坏死组织和细菌清除[10],同时也清除了影响氧气和营养物质有效利用的障碍;②试验研究发现,持续的负压,能有效地刺激毛细血管再生,使切口血流量增加,血液循环得到改善,促进切口肉芽组织的生长;③VSD封闭技术使切口变开放为闭合,且其半透膜的生物特性,一方面能有效地阻止细菌侵入,另一方面又能保证切口和皮肤产生的水蒸气正常透出,有效的预防了常规换药和皮下引流导致的切口感染;④VSD治疗中持续的负压均匀作用于创面,产生的压迫作用使敷料塌陷成真空状态下,可减少创面渗出[11];⑤一个VSD治疗疗程为3~7d,减少了换药频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和心理压力,大大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因此,VSD成为近年来治疗妇科手术后脂肪液化的新方法。
本研究结果显示,VSD技术在妇科术后脂肪液化的应用,能明显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减少切口换药次数和住院时间,缩短切口的愈合时间,减少患者住院费用。但由于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机制复杂,且由于少数患者对负压吸引带来的不适感不能忍受,有中途退出的病例,在以后的治疗中仍需要不断改进。
[1] 黄惠源.妇产科歧部切口脂肪液化38例临床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16):1996~1997.
[2] 庞志军.任镜清,孔刚,等,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危险因素Lostic回归分析[J].广东医学,2007,28(3):1429~1431.
[3] 苏明宝,王-平,王旭飞.切口脂肪液化20例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3):l=144.
[4] 叶小春.外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与防治[J].中国医学杂志.2005,3(7):395~396.
[5] 冯雏圈,周尚福,外科手术高频电刀的使用与脂肪液化的关系[J].医学信息,2012,25(1):345~346.
[6] 吴仙蓉,钟玉莲,刘杰杏.腹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应有藻酸盐敷料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9):1757~1758.
[7] 王晓爱,宋誊华,郑瑞锋,等.高渗盐敷料在腹部脂肪液化伤U中的应用[J].武警医学,2012,(II):1006~1007.
[8] Fleischmann W, Strecker W, Bombelli M, et al. Vacuum sealing as treatment of soft tissue damage in open fractures[J].Unfallchirurg, 1993, 96(9): 488~492.
[9] 王春喜,卢怡,王晓勇.负压封闭引流促进创伤修复机制的研究进展[J].创伤外科杂志,2009,11(2):184~186.
[10] 任鹏,陈刚,阿不来提·阿不拉,等.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在下肢毁损伤中的应用[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0,24(8):1021~1022.
[11] 陶宗飞,陶圣祥,余国荣,等.封闭负压引流对创面组织氧含量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2(4):538~540.
1006-6233(2017)04-0626-03
河北省承德市2015年科技计划项目,( 编号:20152116)
耿艳侠
A 【doi】10.3969/j.issn.1006-6233.2017.04.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