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洪昊+李松+李翔宇
摘要:由于现阶段的土地资源生态补偿机制还存在很多不足,使土地资源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未能充分发挥优化资源配置、保持和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功效,因此,需要对土地资源生态补偿概念和构建土地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进行研究,提出制定和完善土地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的设想。对土地资源生态补偿机制加以认真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完善该项机制,构建完善的土地资源生态补偿体系,改善土地资源,促进农业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目标。
关键词:土地资源;生态补偿机制;体系
中国是农业大国,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与人类的生产与发展密切相关。长期以来,土地资源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被无意的放大,人们开始追求产业与资源的利益最大化,进而对土地资源其他生态价值有意无意的忽略,其中包括土地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等功能。
长久以来,市场经济下人们都片面的追求产业的经济价值与市场价值而忽视土地资源,对生态环境土地资源利用的生态补偿迫在眉睫。土地资源生态补偿机制问题的提出和进一步研究是伴随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而凸现的,具有时代必然性。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与目的
1、研究背景
中国地少人多,虽然物产丰富,土地资源充足,但是平均到人就资源严重不足。十几年来,国家虽然大力发展经济,但由于地方过分重视经济发展,忽略环境保护,使得生态功能长期严重超负荷工作,环境破坏加剧,气候日益恶化。在传统经济模式下,土地生态环境最容易被忽视,为了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土地资源开发者以牺牲当地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1]。
2、研究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的利用开发也随之产生了新的变化,只有建立与国情相符的生态补偿机制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内外关于生态补偿机制做过很多尝试,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在分析这些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研究目的、目标
以西小王镇油区土地资源生态补偿为例,探讨如何摆正土地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地位。土地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的运作形式包括如下:其一,土地资源生态补偿需要政策推动,因为整个过程涉及很多参与者,有“付出者”,有“受益者”。在整个运作过程中,需要使用外部政策来调整,让在这个系统中的“受益者”支付相应的费用。第二,土地的公共产品属性表明,在保护土地资源的过程中,公共部门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第三,生态补偿应该进行一个科学的分析,设置一个具体的量化标准,表明生态补偿价格,做到任何的付出与收益都是有根有据。第四,要建立责任负责制,而且做到责任与收益成正比,让收益更多的人承担更多的责任。
二、观点与建议
1、进一步推动土地资源生态补偿政策规范化
国家应该尽快出台相应的规范性文件,通过统一的标准与规則,指导和规范全国范围内土地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的有序开展。
2、尽快开展重点领域试点
应该与有关部门加强协调,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财政中有关于对土地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相关的支持资金,对政策理论研究和试点开展要做更多的尝试。在一些重点领域,比如自然保护区、矿山、石油开发、河流流域等重点领域开展试点。
3、制定国家层面土地资源生态补偿规范
中央有关部门应在理论、技术、政策上给予地方对建立土地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的指导,并尽快制定《全国土地资源生态补偿机制及政策实施导则》,规范和指导建立具有在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补偿试点。
4、抓紧政策研究
由于各地具体情况都不尽相同,导致土地补偿的相关国家政策只是指导性政策,土地资源补偿在全国范围内无法出台统一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约束。随着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对于具有全国统一性的政策框架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对全国范围内土地资源补偿机制的建立和运行进行约束和指导。
5、强化协调和合作
土地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是一项复杂而且艰巨的系统工程,这不是一个职能部门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相关国家只能部门相互支持和配合。在这些职能部门中,国土、水利、发改委、农业、财政、交通等有关部门都是能起到重要作用的主要参与部门,建议这些主要参与部门可以相关协调支持,尽快在政策理论研究、立法、开展试点、推广经验等方面进行合作,推动土地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的发展尽快进行。
6、开展国际合作
在国际上,不少国家已经开始了土地资源补偿机制的试点和尝试,而且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在这个问题上,尽管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具体情况有所差别,但别国取得的成就和相关的指导理论、原则和机制是可以借鉴的。建议中国可以和其他国家,包括联合国开发署、世界银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其他国际机构进行合作,通过不同层次,不同部分,不同制度等多方位对土地资源的生态补偿机制进行实质性的努力和行动准备。
参考文献
[1] 马洪超,王 宏,易崇艳. 我国土地征用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 生态经济,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