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少丹
【摘 要】探究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感知活动。小学科学教学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让学生自行获取科学知识和应用科学知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重要一环。本文从培养问题意识和实验两个环节,阐述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能力;问题;实验
一切探究源自问题,学生是否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科学探究的真正开展。因此,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那么在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
一、培养问题意识,激发探究兴趣
问题是入门的先导,是学生学习科学积极性的内在动力。在科学教学中学生有了问题,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乐学、好学,学习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显而易見,这就是问题产生的效应。
如教《蜗牛》一课时,在课前开展寻找蜗牛,饲养蜗牛活动的基础上,一上课,教师就请学生提出对于蜗牛想研究的问题,比一比谁的小问题最多。学生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问题:“蜗牛的身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蜗牛最喜欢吃什么?”“我找不到蜗牛的脚,它是怎么爬的?”“蜗牛是怎么生宝宝的?”“蜗牛有眼睛,鼻子吗?”“为什么雨后的草地里蜗牛特别多?”“蜗牛壳上的花纹只向一个方向旋转吗?”
好奇心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学生对科学有了好奇心,就能主动钻研,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提出各种各样古怪的问题时,教师应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给予鼓励。而在具体观察中是尽量地鼓励小学生主动、独立,尽可能利用自己的感官,以各种方式观察蜗牛。从学生的角度讲,对于不了解的事物,本身就有一种好奇心和神秘感,希望通过自己的独立观察活动、观察方式去发现秘密。假设问题由老师提出来,那就可能破坏了孩子们对蜗牛的神秘感,减弱了孩子们的观察兴趣,就不会出现课堂上那种积极主动的、独立而热火朝天的观察活动了。所以,孩子的观察能力,也只有老老实实地按照“实践出真知”的科学规律,让他们在观察中学会观察。培养学生在“做中学”的思想。
二、加强实验观察,体现探究价值
学生只有在亲历了做科学,发现科学的全过程,才能享受到科学的乐趣与魅力。从而增长科学探究能力,理解和形成科学概念,树立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教学《比较水的多少》时,我准备了三种不同大小的容器装水,在让学生猜测哪种容器中水最多时,有学生猜测说2号瓶最多,因为它最满;有学生猜测说1号瓶最多,因为它底部最大。究竟谁的猜测正确呢?我让他们寻找证明自己观点的方法。有的学生想到用尺子量高度,别的学生说3只容器大小不同,量高度不科学,不能比较出水的多少。有的学生说把3只容器中的水倒进相同的3个纸杯中,别的学生质疑,不行,纸杯不透明,看不出哪一杯水的高度最高。有一个学生说把它们分别倒进同一个杯子中,分别用水彩笔做3个记号,就能比较出水的多少了。教师借机向学生介绍量筒,在引导学生换用量筒比较后,得出的结果却是3号容器最多,使学生感受到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寻求证据,以事实说话。真正体现科学探究活动的价值。
又如教《土壤里有什么》时,玩泥土学生当然很喜欢,要知道它们的不同性质,就得通过捻一捻、捏一捏、比一比。知道它的颗粒的大小,土壤的细腻和粗糙程度,并且把少量晒干了的泥土放在石棉网上,然后把它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没过多久,学生就闻到一种臭味,可见土壤里含有腐殖质,原来各种动植物腐烂以后就留在土壤里,和土壤混合在一起。为了证明土壤里是否含有别的物质,老师准备了几十个矿泉水瓶,让学生先倒入一定量的水,紧接着用塑料勺将适量的干燥的泥土舀进装有水的矿泉水瓶里,一会儿,学生就发现,有许多气泡往上冒,大家觉得好奇,就聚精会神地观察起来,原来,土壤里含有空气。就在观察之余,同学们把装有泥土的矿泉水瓶拧紧瓶盖,然后不停地摇晃,有的同学像调酒师做表演那样,把装有泥土的矿泉水瓶高高抛起,力求让它摇晃得更加均匀一些,然后将它放在实验桌上进行沉淀,再进行仔细观察,发现沉积在矿泉水瓶里的泥土的分布又是另一种情形,首先是少量的木屑漂浮在水面上,其次是黏土,再次是沙子,最后是沙砾沉积在底部,由此可见,越重的物质越沉积在最底部,越轻的物质越沉积在上部。通过土壤的一系列实验,学生发现原来土壤是由空气、黏土、沙子、沙砾和腐殖质等物质混合而成。用实验的方法去验证观察的结果,既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又让他们主动地感知自然事物,使他们建立起一种比较牢固、清晰的科学概念。
总之,教学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教师只有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备好学生,备好实验材料,才能以不变应万变,顺利地开展科学实验教学。做为一位科学老师,在实际的科学教学工作中,要鼓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通过亲自的观察、实验、思考,去认知其中的科学奥秘。从而获得科学知识,培养科学观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