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振元
崔护老师
潘振元
一
崔老师原名崔光祖,祖籍博陵,曾用笔名“笑风”。1924年1月生于太仓。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第七、八届苏州市政协常委,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华诗词学会创始人之一,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楹联学会江苏分会常务理事、江苏省考古学会会员、苏州书法家协会副理事长、苏州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寒山艺术会社副社长、鹤园书画院副院长、苏州文联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苏州国画院画师、苏州园林局艺术顾问、平江书画院顾问等。崔老师于2008年12月4日因胰腺癌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4岁。
二
崔老师的一生,经历过太多的曲折、磨难和屈辱,但也是他不断自强、自立,自我奋斗的一生。在他生病住院其间,对我详细回忆了他的过去,听了让人心酸。
他的祖父名叫崔逸峰,家有十几亩田地,主要是种田,为了生计也做过道士。太平天国战乱时从湖州逃到太仓,开了个肉铺谋生。其父崔昌麟,继承父业,也以种田读书为主。不幸的是在崔老师七岁时,得病谢世。由于崔老师当时尚幼,无奈之下与其母一起寄居外公家。外公家姓黄,是当地的一支大族,耕读世家。单是宅中的一个木犀园,占地就有十多亩,其中有一棵大树占了几间屋。祖上做过官,到了他外公黄云甫这一代,家道还殷实,以堪輿为业,也有不少官府亲戚。当时崔老师的姑夫即在上海做道工局局长,修过海塘。其母黄秀英,是黄家最小也是最得宠的女儿,受过很好的教育。崔老师失怙后,全由其母承担启蒙教育,亲自传授《三字经》《千字文》,从读识一千二百个方块字开始,进行了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崔老师后来读太仓师范时,正值沦陷时期,实施奴化政策,学校改教日语,所以崔老师的传统文化根底主要靠他的母亲。
崔老师从小热衷于写字、绘画。每天拿了一条长凳,坐在门口练字,学的是赵孟頫,写就了一手好字。乡亲要写字,包括婚丧喜庆送对联,庙里的匾额联语等都叫他写,在邻里写出了名。后来,有人提醒他赵字写大了,字不容易立直,于是在前清秀才的姑父指导下,改学赵佶的瘦金体。
崔老师的绘画,主要得力于其表兄张星域,张星域当时在苏州沧浪美专担任教师,教西洋画。此人学问好,画也画得好,因亲戚关系经常有接触,接受他的传授指导,受其影响很大。同时,崔老师在当地有一群朋友,都出于太仓的名门望族,如毛三江、陆莘农等,尤其与毕秋帆的后裔交往很密切,经常一起玩,一起切磋,不仅使他在艺术上,包括在文学诗词各方面都有得益。同时也促成了17岁那年与陆福臻、毕樊年在太仓民众教育馆举办了“三人书画联展”,在社会产生很大反响。
太仓师范毕业后,为了谋生,到太仓博古堂拜郑也函为师,学中医外科,但一年不到,老师病逝。于是就跟老师的大儿子郑咸泽到昆山、太仓继续学医,帮写脉案、开方子,这样又学了一年多。到20岁左右时,正巧有个朋友是上海人,跟了他去上海闯荡,报考了上海武陵书局。当时几次考的内容虽是绘画,但因书法写得好,被录取做了编辑,包括文稿审核。同时一起考入武陵书局的还有华三川、梅云等。解放后,因苏州房屋便宜,书局买的房子空关着,书局将编辑部迁到苏州,崔老师是第一批到苏州,书局叫他负责并代管书局在苏州的另外两个小企业。就这样崔老师到苏州定居。在编辑部迁苏期间,崔老师创作了《大地重光》、《翠岗红旗》(合作)、《小毛森王越》等连环画,接触了苏州一些书画家,其中有个叫金魁年,住在乔司空巷,此人是金拱北的弟弟,经他介绍崔老师参加了新国画研究会。该会有百多人,分七八个组,因此熟识了朱博原、朱犀园、朱竹云、柳君然、陈娟隐等一大批书画家。嗣后又担任了苏州市政协金石书法研究会秘书长,更广泛结识了周瘦鹃、陈小青、顾颉刚、顾公硕等一批遗老耆宿。然而,好景不长,碰到“三反五反”打老虎,因书局的老板在上海,崔老师就变成资方的代理人无故被揪斗。随即上海武陵书局撤销。当人生处在最困难的时候,顾公硕与恒孚老板程叔履在经济上都伸出援手。程叔履以帮他写文稿、处理房地产方面的契约为由,让崔老师住在他家。1954年苏州土特产公司下属的檀香扇厂招人,招考绘画,分甲乙丙丁四等,崔老师以甲等被录用(乙等可补习后再考,丙等以下不录用)。然而,到檀香扇厂受到了更大的迫害,厂内原有一帮人,看到崔老师设计的产品好,画得好,能力强,参加全国手工业展览又获全国奖,在政协金石书法研究会方面又经常见报,可能出于妒忌,或是政治上的需要,借1957年整风鸣放之机,对崔老师出于好心讲的“在《人民日报》上看到日本生产的檀香扇,已在国际上成为我们的竞争劲敌”,竟然把这句话颠倒黑白说成是助敌人威风的右派反动言论,不仅开除,还押送到派出所,这使崔老师再次跌入人生的深渊。可谁也想不到的是,在他最绝望、最困难、最屈辱的时候,也就是崔老师回到家的第三天,就被沧浪民间工艺美术厂的好心人请去担任设计工作,第二年评上先进生产者。虽然极具讽刺性和戏剧性,却可以看出当时环境的险恶与人性的善恶。1959年该厂并入民间工艺厂,1962年成立吴门画苑,后又并入民间工艺厂。崔老师的第三次噩梦是文化大革命,他解放前曾用过一个笔名“笑风”,在文革中被人拿出来批判,说:“毛主席讲‘东风压倒西风’,你起笔名‘笑风’,分明不怀好意!”于是把他作为典型的反动知识分子揪出来,大字报、挂牌、戴高帽子,批斗,受到极度的迫害与摧残。所幸的是:三次大的人生灾难,没有把崔老师生存的意志摧垮,没能动摇他献身艺术的信念。因此,当改革开放到来,调入工艺美术研究所,担任设计室主任后,迎来了他艺术创作的春天。
三
事物有其两面性,磨难对人生也是一种锤炼,往往更是一种激励。文革中虽然烧掉了汇聚半生心血的两本《碧凤吟稿》和全部书画作品。但浩劫一过,他坚持把所有的寄托、希望和精力,投入到书画与诗文的创作中,成果丰硕。先后完成《湖山风月楼纪游诗草》《丹青吟》《砚边谈砚》《唐伯虎年表》《苏州百咏》《崔护诗词集》《畹华集》《太仓杂事诗》《稗珠集》《历代七夕诗词钞》《崔护诗书画集》等。人称其“诗书画印四绝”,钱仲联赞曰:“以画鸣,其题画诗及书法并佳妙。”
崔老师的画,他坚持自己的想法,画自己的画,走清逸一路的画风。体现性灵之妙,潇洒之韵,清逸之情,自得之趣。对于他的追求和成就,能读懂和认识的人还不多。他用小斧劈皴的山水画,风貌独具;他的墨竹,人称“崔竹”;他为全国民进画过的墨牡丹,在一次全国民主党派会上,惊誉北京;他的人物画,吴带新风,柔中带刚,清丽洒脱,别具一格。绘画中显示出鲜明的个性、强烈的时代感和深厚的功力。他早在50年代作品就入选全国第二届国画展并获银奖,连续参加了江苏省第一、二、三届书画展览,全国各民主党派美术联展,全国青年画展,获得全国文联颁发的一等奖。80年代频繁的文化交流,使崔老师在两岸三地和日本声名鹊起,名重江、浙、沪。1985年国庆前夕,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的邀请荣幸登上天安门观礼台,观看了邓小平的阅兵仪式。1986年以艺术家身份应邀参加“苏州市友好访问及文化交流团”访问了日本。
他的瘦金体书法,虽然也吸收了吴湖帆的一些特点,但有他个人的风格,刚柔相济,尤其柔中见骨,使转灵动,潇洒飘逸,带有很强的抒情性,令人喜爱。他创作了不少篆刻作品,尤其在50年代合作刻的《党》字印谱、《苏州风光》印谱、《百花齐放》印谱、《雨花台烈士姓名》印谱等。虽作品大都已经散失,但他有两方印,被收入日本编印的《中国现代印人集》。他先后为苏州及海外新加坡等地书写了二十多块碑刻和无数的匾额与牌坊楹联,他精湛的书法获得了社会广泛赞誉,作品被竞相收藏。
崔老师创作的大量诗词,突出在才气与性情上。他以诗人的才情气质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这在当今画家中是无出其右的。且精于古风,最善长歌。一曲“船娘曲”,数十家诗刊转载,风靡了全国。他三百六十多首兰花诗词,震惊了诗词界与兰花界。有“一代写兰宗师”之誉。
崔老师学识渊博,他常说,一个人一世中能留下一点文字,是人生的大福分。崔老师为此治学不息,耕耘不止,在美学、博古、鉴赏、工艺、文史、园艺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曾复制瑞光塔出土的珍珠舍利宝幢,几与真品无异;另外,跟昆曲传字辈郑传鉴唱小生,跟王传淞也学过。他在《牡丹亭》中唱小生,在《郑州放粮》折子戏中扮老师,《林冲夜奔》的折子戏他能一唱到底,几次在拙政园、狮子林里公开唱过,声情并茂,博得好评;他的文章,行云流水,博古通今,识见精辟,不袭陈言,积三四十万言,灿若云锦,美如珠玉。
崔老师德高望重,大家把他比喻为“人中龙凤”,见到他的人都说“相见恨晚”。他的谦和、真诚、正直,淡于名利,不求荣达,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美德,为人所称美。他热爱我们这个社会,他的作品中饱含激情,始终尽情地歌颂,淋漓地赞美。他关心家乡,热心收集太仓史料,他热爱苏州,写了一百多首《苏州好》,成为苏州历史上少有的颂辞鸿篇。他在临终前几天,还在不停地叨念:要是给他一点时日,他还可以做不少别人不愿做或不肯做的事情,特别讲到还未做完的那些事时,老泪盈眶,看了让人心碎。他优秀的品质、高尚的人格和治学探艺老而弥勤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和学习的榜样。
残月冷风,寒云低空,崔老师虽已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人品美德,将永远地铭刻在我们的心间;他的艺术精神,将已深深地播种在苏州这片沃土上。崔老师的一生,是献身于艺术的一生,是为苏州书画事业作出了贡献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