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4例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分析

2017-05-15 03:43唐巧云罗圣平谭秋红株洲市中心医院药学部湖南株洲412000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17年1期
关键词:药源性头孢哌酮血小板

唐巧云,黄 丽,罗圣平,谭秋红(株洲市中心医院药学部,湖南 株洲 412000)

264例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分析

唐巧云,黄 丽,罗圣平,谭秋红(株洲市中心医院药学部,湖南 株洲 412000)

目的:探讨各类药物导致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CNKI数据库中2005 – 2015年期间有关药物致血小板减少的文献资料,对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175篇文献中报道的264例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64例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男女比例为1.4 : 1。青年患者(18 – 44岁)报告例数最多(28.03%)。抗感染药物所占比例最大(40.53%)。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60.61%)。ADR发生时间多在用药2 ~7 d(41.48%)。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其中痊愈、好转250例(94.7%)。结论:药源性血小板减少涉及药物种类较多,临床应提高对药源性血小板的认识,加强对高危人群及高危药物的预警防范。

药源性疾病;血小板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是指因某些药物致使周围血液中血小板计数减少而导致的出血性疾病。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与患者生命健康密切相关[1]。笔者通过对264例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病例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药品种类、发病规律、临床表现和预后情况,归纳提取风险信号,对高危人群、高危药物提出警示,以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规避用药风险,减少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2005 – 2015年期间有关药物致血小板减少的文献资料。排除标准:非病例报道、重复报道、资料不全。经检索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资料共计175篇,包含264例病例。利用Excel软件,对入选病例的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物种类、ADR情况及转归等信息进行统计,并着重对高风险药物进行分析。涉及药物分类参照第17版《新编药物学》。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 6 4例药源性血小板减少中,男性1 5 4例(58.33%),女性110例(41.67%),男女比例为1.40 : 1;年龄最大的95岁,最小的为出生4 d的新生儿。青年患者(18 ~ 44岁)74例(28.03%),报告例数最多;其次是年轻的老年患者(60 ~ 74岁)69例(26.14%),详见表1。

表1 患者年龄和性别分布Tab 1 Distribution of age and gender in patients

2.2 ADR发生时间及给药途径分布

ADR发生时间分布较广,最短为用药2 min,最长为用药9个月余,用药2 ~ 7 d为ADR高发时段(41.48%),详见表2。给药途径集中于静脉给药(60.61%)与口服给药(32.20%),详见表3。

表2 ADR发生时间分布Tab 2 Distribution of occurrence time of ADR

表3 给药途径分布Tab 3 Distribution of administration route

2.3 药物种类分布

264例药源性血小板减少中第一怀疑药品涉及药物品种较多,共计14类,抗感染药物导致血小板减少所占比例最高(40.53%),其次是心血管系统用药(17.80%),详见表4。可疑抗感染药物中抗菌药物占主要部分(73.83%),其中又以利奈唑胺占比最高(34.18%),详见表5。

2.4 ADR主要临床表现

264例药源性血小板减少中109例仅表现为血小板减少。62例伴有皮肤瘀点、瘀斑或黏膜出血。31例伴有鼻出血、牙龈出血或痰中带血。19例伴有消化道出血、血尿或阴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26例出血症状的同时出现全身症状,主要表现为寒战、发热、乏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头痛、腹痛、关节痛、皮肤瘙痒与潮红等。17例伴有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或血红蛋白的减少。严重ADR通常伴有出血及全身症状,如文献报道1例64岁男性患者因肺癌给予伊立替康+顺铂联合化疗,1周后出现全身乏力、 发热、腹泻。血常规:白细胞0.40×109·L-1,血小板计数10× 109·L-1, 随后出现头晕、 呼吸困难、 颅内出血,复查白细胞0.10×109·L-1,血小板计数4×109·L-1。随之出现昏迷、呼之不应,直至呼吸停止,抢救无效死亡[2]。

表4 药物类别分布Tab 4 Distribution of drug category

表5 抗感染药物类别分布Tab 5 Distribution of the anti-infective drugs

2.5 ADR的预后和转归

264例药源性血小板减少中177例停药后经静滴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输注血浆或血小板混悬液等对症支持治疗后恢复正常,73例经停药或减量后未予特殊处理自行恢复,8例死亡,6例经停药对症治疗后仍未改善。

3 讨论

3.1 ADR发生人群特点

结果显示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的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男女比例为1.40 : 1。青年患者(18 ~ 44岁)发生比例28.03%,高于其他年龄段。目前研究认为药源性血小板减少主要有3种发病机制,即免疫性血小板减少、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骨髓抑制性血小板减少,其中以免疫介导机制最为多见[1]。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指某些药物具有抗原性,进入人体后,人体可产生药物依赖性抗体,该抗体作用于血小板致其破坏。这一过程与患者器官功能相关性小,可能更多的取决于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青年患者免疫功能通常较老年及儿童患者强,因此青年患者是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的高危人群。

3.2 ADR与用药时间及给药途径关系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发病时间在用药后2 ~ 7 d最常见,占41.48%。文献报道多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生在用药1 ~ 7 d以内。本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结果相一致。264例药源性血小板减少中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最多,静脉给药为临床常用的给药方式,药物迅速地进入体循环,没有吸收过程,且注射剂中杂质及其降解产物更易引起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3.3 抗感染药物致药源性血小板减少情况

264例药源性血小板减少中第一怀疑药品涉及药物品种较多,共计14类,抗感染药物导致血小板减少构成比最高(40.53%),抗感染药物中最常见的导致血小板减少的药物为利奈唑胺。文献报道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达19.00% ~ 31.30%[3-4],在高龄严重感染患者中发生率甚至高达67.90%[5],临床发生率远高于药品说明书所报道的数据。基础血小板值、年龄和是否重症监护患者与血小板减少的发生密切相关,基础血小板值≤200×109·L-1,年龄≥80岁的患者易出现明显血小板减少甚至出血风险[6]。对于存在血小板减少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增加血常规的监测频率。

头孢菌素类药物可致血小板减少,其中头孢哌酮所占比例较大。头孢哌酮致出血症状最多表现为消化道出血,因此对有消化道病史患者尽量避免使用头孢哌酮[7]。头孢哌酮致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中<16岁及≥60岁的患者占70.00%以上[8],这可能与小儿肝药酶系统发育不完善、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等有关。因此对于儿童、老年或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相应减少用药剂量,必要时应给予维生素K预防[9]。

其他抗感染药物中,抗结核药物致血小板减少也较常见,因此对于抗结核治疗的患者除严密监测肝肾功能外,也需要严密监测血常规。抗结核药物中最常见的导致血小板减少的药物为利福平,文献报道利福平致血小板减少多数发生在用药1个月以内,故在开始抗结核治疗1个月内更应密切观察[10]。此外因利福喷丁是利福霉素类衍生物,与利福平结构相似,对于应用利福平导致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利福喷丁。

由于严重感染及某些抗感染药物均可致血小板减少,且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寒战、发热,在临床上感染患者应用抗感染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血小板减少时,需结合其他感染症状体征及感染指标如降钙素原等进行鉴别。如果无法鉴别是药物因素还是感染因素时则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以免血小板进行性下降致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11]。

3.4 其它致血小板减少的药物种类分布

临床常用的可致血小板减少的药物还有:(1)心血管系统药物,以抗凝血药肝素、低分子肝素及血小板抑制剂替罗非班、氯吡格雷最常见;(2)神经系统药物,以抗癫痫药卡马西平、丙戊酸钠最常见;(3)消化系统药物,以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最常见;(4)抗肿瘤药如烷化剂环磷酰胺,抗代谢药甲氨蝶呤,其他抗肿瘤药如阿柔比星、表柔比星等;抗肿瘤药致血小板减少的同时通常伴有粒细胞的减少;(5)中药或中成药,文献报道的有穿琥宁、板蓝根冲剂、苍耳子、肾康注射液、速效伤风胶囊,因此使用中药及中成药过程中同样需要监测血常规;(6)对于其它可以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的药物也有相关报道,例如阿维A、对乙酰氨基酚、蝮蛇抗栓酶、蕲蛇酶、脂肪乳、来氟米特等。

3.5 药源性血小板的防治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出血,轻者仅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或黏膜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或痰中带血,严重者可有消化道出血、血尿或阴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等;部分患者同时出现全身症状,主要表现为寒战、发热、无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头痛、腹痛、关节痛、皮肤瘙痒与潮红等[12]。但41.29%的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无伴随症状,因此对于应用了可致血小板减少的药物患者除密切观察有无上述症状的同时还需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一旦出现血小板减少应及时停药,严重的病例可采用静滴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输注血浆或血小板混悬液等对症支持治疗。

综上,药源性血小板减少涉及的药品种类繁多,血小板减少症表现形式多样。大多数药物所导致的血小板减少呈逐渐减少的趋势,经及时停药及对症治疗后痊愈或好转,部分药物导致的血小板减少呈不可逆性。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加强致血小板减少药物的合理使用,用药前仔细询问患者既往病史,对青年患者、既往有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病史、有出血风险、联用两种及以上可致血小板减少药物等高风险因素的人群,用药期间更应密切关注其血小板变化,及时调整给药方案,以减少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

[1] 杨九一,顾健.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22):1874-1877.

[2] 邴艳萍,郭嵘,李建成.药物联用所致血小板减少5例分析[J].青岛医药卫生,2012,44(3):203.

[3] 王海燕,崔杰,侯莉,等.静脉注射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0,7(5):266-268.

[4] 郭代红,王丽,陈超,等.410例住院患者的利奈唑胺用药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1,8(2):69-74.

[5] 刘岩,俞森洋.高龄严重感染患者应用利奈唑胺的疗效及其对血小板的影响[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0,12(3):198-201.

[6] 黄丽,陆向红,罗佳.33例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文献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4,11(5):301-303.

[7] 钟询龙,冯霞,段炼,等.76例头孢哌酮/他唑巴坦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5,12(10):623-626,631.

[8] 谢瑞芳,周昕,顾希钧.头孢哌酮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状79例国内文献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10(12):1125-1126.

[9] 许亚梅,寇兰俊,杭海燕,等.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静脉输注致严重凝血功能障碍[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1,13(5):315-316.

[10] 杨铭,岳冀,李曦,等.利福平引起血小板减少14例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8):1204-1205.

[11] 黄丽,罗圣平,谭秋红.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致血小板减少1例[J].中国药物警戒,2016,13(5):313-314.

[12] 汤姝,温强,杜书章,等.临床药师参与2例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治案例分析[J].中国药房,2015,26(14):1979-1981.

Analysis of 264 cases of drug-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TANG Qiao-yun, HUANG Li, LUO Sheng-ping, TAN Qiu-hong(Department of Pharmacy, Zhuzhou Central Hospital, Zhuzhou 412000, China)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egular patter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rug-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rational use of clinical drugs. Methods: The literature about drug-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from 2005 to 2015 were collected from CNKI and 264 drug-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cases involving in 175 articles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Results: The number of male patients were more than the number of female patients in the 264 cases, which ratio was 1.4 : 1. The cases of young patients (18 – 44 years) were the most (28.03%). The anti-infective drugs accounted for the largest proportion (40.53%). Intravenous infusion was the primary administration route (60.61%). The occurrence time of ADR was mainly within 2 – 7 days (41.48%). Most cases had good prognosis, 250 cases cured or improved (94.7%). Conclusion: Various categories of drugs may cause drug-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Therefore, more attentions should be paid on the high-risk drugs and high-risk patients.

Drug-induced disease; Thrombocytopenia; Adverse drug reaction; Analysis

R969.3

A

1672 – 8157(2017)01 – 0041 – 04

2016-07-05

2016-10-19)

唐巧云,女,副主任药师,研究方向:临床药学。E-mail:1623528970@qq.com

猜你喜欢
药源性头孢哌酮血小板
人源性药物代谢及其介导的药源性毒性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系统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心发展历程简介
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纤支镜肺泡灌洗在重症肺部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使用注意事项探讨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分析与预测模型构建
西药药剂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临床应用疗效观察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外周血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检测对血小板减少及输注无效的意义
手工浓缩血小板过滤白细胞的临床意义探讨
不同方法调整血小板数量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影响
老人慎防药源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