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泉羽
摘 要:全面实施教育改革,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处于现代信息化社会,拥有基本的信息技术素养,是在现代社会生存的一项基本技能。通过分析我国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揭示信息技术教育实践在农村推行困难的原因,从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缺失中窥探城乡教育资源分配问题,引发教育公平的深思。
关键词: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教育配置;教育公平
一、我国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现状
1.表现在义务教育投入上的差距
据统计,我国农村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为3842.26元,远低于普通小学的4171.45元,农村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仅为普通小学的92.1%。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22个地区乡镇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低于普通小学。目前,乡镇地区适龄儿童数量逐年减少,学校预算外收入驟减。经费严重缺失,使许多农村学校不能保证基础设施建设,更何谈建立现代化计算机课堂设施。
2.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差距显著
据统计,全国乡镇和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生师比分别为16.43:1、
17.48:1,乡镇教师总量配置比较充裕。然而,全国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任专职的生师比分别为72.28:1、29.6:1。由此可见,虽然乡镇教师总量充裕,但是由于乡镇义务学校教学环境恶劣、职工工资偏低、晋升困难等原因,造成学历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资源大量流失。学校缺少教师的辅导,即使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中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谈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也只是空中楼阁。
3.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基础存在差异
贫困地区办学条件薄弱,许多乡镇学校都未达到办学条件的基本规范,有些乡镇学校甚至缺少饮水设施和开水房。学校设施简陋,硬件资源严重不足,远远不符合办学标准;乡镇学校普遍缺少必要的教学仪器、设备。据统计,乡镇学校人均拥有教学用计算机0.036台,远低于城市的0.071台。
二、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教育公平,普及信息技术及现代化教育
1.统筹教育投入均衡配置
第一,完善城乡义务教育投入机制,逐步将城镇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切实保障城镇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和学校建设经费。
第二,加大对教育薄弱地区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的投入力度,加大对教育薄弱地区的扶植力度。以城市生均经费为标准,按照乡镇财政优先扶植的原则,拨付乡镇义务教育学校教学经费,与城市生均经费的差额部分,由上级财政部门予以解决,缩小城乡义务教育投入差距。
第三,借助社会力量支持乡镇现代化教学发展。首先,鼓励企业对乡镇学校进行基础设备和资金的帮助,对进行资助的企业在税收、经营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其次,建立企业与学校的联动机制,企业邀请优秀学生去企业参观,感受现代化技术;同时,号召社会力量对贫困地区的优秀学生捐资助学,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
2.统筹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第一,提高乡村教师福利待遇。首先,各级部门要按照越往基层、越往艰苦地区福利待遇水平越高的原则,使乡镇教师实际工资水平不低于同职级城市教师的工资收入水平;其次,要完善乡镇教师职业发展保障机制,合理设置中级、高级教师岗位比例。
第二,确定统一的义务教育学校岗位结构比例,逐步推动岗位结构协调并适当向乡镇倾斜,实现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制度的有效衔接,吸引优秀教师向农村流动。
第三,加强农村教师的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培训。很多农村学校在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下,实现了现代化教学,但由于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基本技能的缺失,导致有些设备处于搁置状态。所以,定期组织培训农村教师信息技术技能,是十分必要的。
3.统筹教学设施均衡配置
第一,完善农村教学设施,保证办学设施基础。首先,加强资质审核,对于申办学校的法人或机构,政府及相关责任部门给予政策扶持的基础上,审核相应的办学资质条件,保证教学设施完善;其次,对于公办学校,完善相应的政府扶持、国家补助等机制。
第二,加强对现代化教学设施的配备,实现现代化教学。在新课改的倡导下,现代化教学成为考核教师资质的必要项目。使用课件演示、加强学生互动、引导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性,现代化教学设施是必不可少的。
信息技术的发展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发展速度之迅猛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无论是从学生未来发展,还是教师对新型课堂的适应,普及信息技术都是十分必要的。实现信息技术普及的基础就是完善信息技术硬件设施,而实现硬件设施完善的重中之重就是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现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张进良.面向信息化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学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0(6):24-28.
[2]余秀兰.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J].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