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 和晓丽
摘 要:在农村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少年,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他们自卑、闭锁、多疑、叛逆,经受不起挫折的压力。针对这类特殊群体的心理问题,教师要重视其心理环境建设,发挥班集体的功能,倾注爱心,不断渗透心理健康常识,以此来矫正他们的心理障碍。
关键词:农村学校;残疾少年;心理障碍;对策
在农村学校普遍存在残疾少年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大多具有轻度的智力或肢体残疾,由于残疾,他们往往受到特殊的待遇,同时形成了特殊的性格,久而久之,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凸显了一系列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农村残疾少年的心理矫正也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农村学校残疾少年的心理障碍表现
1.严重的自卑心理
这是每个残疾青少年都有的一种情感体验。特别是农村残疾少年,他们处于农村这个封闭的环境当中,其自身的生理或心理缺陷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方面会遇到许多困难,当遭到排斥或受到歧视时,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他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不顺心也会加剧其自卑情绪。
2.特有的闭锁心理
由于残疾少年处于青少年这个特殊的人生阶段,自尊心不断增强,个人隐私的范围逐渐扩大,往往担心自己的缺陷会被人取笑,逐渐会在心中构筑起一道无形的堡垒,锁闭自己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笔者认为,独立意识与自我意识这两种力量与这些残疾少年生理、社会性发展的不平衡相互作用,就会引发残疾少年特有的闭锁心理。
3.内心敏感多疑
对农村残疾少年而言,由于自身的残疾状态和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尽如人意,无形中会使他们的注意力过度集中,过多地注重周围其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因此他们对别人的评论极为敏感。
4.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在残疾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且有多种表现。如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作不认同、不信任的逆向思考;对同龄人中的模范、榜样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大喝其彩;对学校的思想教育则消极抵制、蔑视对抗等。
5.挫折心理
这个时期的残疾少年常常会因为对生活的认识、对学业的担忧,以及与同龄人之间交往的不愉快而产生挫折心理。在随班就读的过程中,更有甚者往往会因情绪的一时失控,产生挫折、自卑、厌世、绝望的心理,冲动之下会产生自杀倾向。
二、农村学校残疾少年心理障碍的矫正对策
1.重视残疾少年的心理环境建设
心理环境主要指教育环境中的人际关系。教师应引导他们建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同时要积极创造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残疾少年的心理补偿功能,采用多种活动方式创设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启发、团结协作,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交流情感,帮助这类特殊群体展现自我,增强班级认同感,逐渐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促进残疾少年健康人格的发展。
2.充分发挥班集体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有些残疾少年因生理或心理缺陷,因而自我保护意识特别强。对这类学生的教育,我们应尝试让他们置身于学风良好的班级中,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与温暖。例如,在集体活动中,老师可安排一些热心、有责任心的同学,帮助这些同学,使其认识到作为集体中的一员,必须具备荣誉感和责任感。通过这些方式潜移默化地激发他们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共享集体荣誉的良好心理和愿望。
3.用爱心感化并培养残疾学生的自制能力
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教师要注重保护残疾学生的自尊心,激励他们,认可他们,激发起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这就要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有一颗诚挚的爱心,以平常心对待,按特殊性处理。既不搞特殊化也不过分要求他们,要在充分了解残疾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的基础上,逐步引导他们融入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培养他们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的良好心理品质,同时在家长的配合下选择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引导周围同龄人接纳并认可他们。
4.在学习、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常识
针对残疾学生中出现的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错误认识,除了正常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外,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或者在和学生沟通交流中,向学生渗透、讲解心理健康常识,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让他们明白身心健康的人才是健全的人。心理问题不是什么羞于启齿的事,有心理问题很正常,只要端正態度,任何问题都能找到解决的方法。
综上所述,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面对现实,走近学生,了解残疾少年这类特殊群体的心理特点,遵循“理解、尊重、关心、帮助”的原则,认清问题,选好策略,积极应对,更好地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为农村残疾少年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张靓晶,廖凤林.中学生自我差异和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教育,2007(11).
[2]梁馨月.残疾儿童教育要重视“扬长”“补短”[J].教育革新,2013(9).
[3]宋守威.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