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牧涵
当作文中“题记”与“后记”用得像数学题中的“解”与“答”那样频繁,当“宝钗黛”的爱情被滥用其中,当“李杜诗篇”成为“古典化”的强效武器,当所谓的“文化散文”泛滥成災……我们的作文,该何去何从?我们花了过多的时间练习如何引经据典,考虑怎样让文章结构整齐,可我们忽略了最真的情感,放弃了最初的感动。如果写的都是味同嚼蜡、没有见地的议论文,不如去写原生态的生活,写真实、本色、纯净的记叙文来感动教师。
一、作文选材应贴近生活,触动心灵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文学作品的“根”,也是学生写作的根基。当前“假大空”的语言充斥着学生的作文,作文缺少真挚的情感,缺少现实的气息,写作似乎与心灵无关,与情感绝缘。台湾作家琦君在散文《泪珠与珍珠》中写道:“眼因流出泪水而愈益清明。”其实作者的深层含义是说:“用真情弹奏出的心曲才最动人。”的确,生活是平淡的,就像那波澜不惊的海,然而当我们用心灵的眼睛去注视每一朵浪花时,就会发现每一朵浪花里都藏着一个故事,而每个故事都会给我们一份感动。
很多作家对创作的看法都是在熟悉的土壤里创作。每一个人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它包含你的家、你的班级……当然,还有你的内心生活。很多学生抱怨生活单调,所以写不出好文章。可在笔者看来,不是生活单调,而是不熟悉自己的生活。每个人最熟悉的是自己的内心生活,你的喜怒哀乐、心路历程……这些都是丰富的写作资源,都是你最熟悉的,而别人看来却是陌生的“土壤”。而现在学生写作文,就是缺少一个“我”,缺少“我”的生活、“我”对生活的思考。最近几年的江苏省高考作文,每年都有很多学生套用屈原、苏轼的材料,这已经引起了很多教师的反感。高考阅卷专家痛陈其弊:“我们要阻断屈原、苏轼正向我们走来之路。”仅仅借古人说事,远离自身生活,这样的文章如何能感动自己、感动教师?生活中总有一些东西触动过我们的心灵,要学会挖掘感动点,只有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才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在发掘感动点时,还要注意抓住细节,并能把它形象、细致、真实地再现出来。
当然,写作绝不只是对生活的照搬,它是对生活的思考和提炼。很多考生挖掘生活的能力不够,也影响了作文的质量。例如,2009年的江苏省高考作文《品味时尚》,有些学生只是列举描述老年人、中年人、年轻人的时尚,而缺乏对不同时尚背后的思考,缺乏提炼与挖掘,使文章很难再上一个层次。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思考人生与社会,提炼思想和情感,升华人生智慧,让学生人人力争做到“三个真”:写真实生活,抒真情实感,发真知灼见。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写出新颖独特、思想深刻的作文,才可以还原出质朴的生活。
二、作文语言应自然质朴,意蕴丰富
何永康教授说:“高考作文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应该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个萤火虫都没有,那就只能在基础等级徘徊了。”“太阳”“月亮”“星星”“萤火虫”是什么?实质上,就是“亮点”。质朴也是“亮点”之一,语言质朴自然,不等于粗糙稚嫩。用词妥帖,有表现力的质朴,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平淡自然也不失为一种美。
那么,来自现实生活的质朴又是什么呢?笔者的理解是,高考作文,呼唤来自生活的质朴,就是呼唤用质朴的方式来表达最质朴的情感,要求考生作文时,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寻常事物的细微之处,关注自己的生活和内心的体验,表达自己心灵独有的感受,将切实感动了自己、触动了灵魂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自然地表现出来,用真情打动读者。
自由抒发健康优美的感情,是写作的基本内容,是对社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要怀抱“少年意气”,写“朴素文章”,有大抱负大追求,追求生命与写作的高境界,不“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满怀悲悯之心、大爱之心、责任之心、理性之心……保持心灵的敏感,不放过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和美好,珍惜一切美好的情感。“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我们应该在对“一花”“一沙”平凡琐碎的观照中获得生命的感动。作文即做人。真诚地表达美好的情感,既可以陶冶作者的情操,又能表现作者健全的人格、成熟的心智等基本品质。
真实、本色、纯净的记叙文文风的“发扬光大”还需要更多人的努力,但只要保持对生活的激情,悉心体味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做自己,写属于自己的作文,就可以“写山就能情满于山,写海就能意溢于海”。
参考文献:
[1]李胜.以阅读促写作 以写作促教学:浅谈新课标下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体会[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0).
[2]罗俊丰.从学习课文中学写作:浅谈初中作文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2011(3).
[3]曾雪芳.对初中英语作文写作教学指导的分析[J].求知导刊,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