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洪玲
摘 要:成功的课堂导入对教学效率具有推动作用,能够使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在温习旧知识的同时,为获取新知创造条件。课堂导入又是一门教学艺术,需要老师运用精妙的导入语言,自然而然地完成知识过渡,在课堂伊始营造出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带领学生走进新奇万象的英语世界。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导入;教学质量
一、高中英语课堂导入的局限性
1.课堂导入缺乏创意
许多英语老师千篇一律地通过复习已学过的单词、语法、句式来导入新课,如“Let us review the words together.”或者“Who is on duty today?”每堂课都是如此,久而久之让学生对英语课堂丧失兴趣,从一开始便提不起学习积极性。缺乏创意的课堂导入更会让学生产生懈怠、消极的学习情绪,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并无益处。
2.课堂导入的形式过于单一
老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仍被许多老师沿用至今,“一问一答”并非不可取,然而老师提出的大部分问题模式化严重,无法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针对性不强,师生互动交流毫无意义,更无法激起学生对新知的渴望与好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伊始就受到禁锢,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二、课堂导入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1.直观导入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 Unit 3 Computers为例,笔者在课堂开始直接指着电脑问:“What is this?”学生答:“Its a computer.”笔者又问:“What do you think of it?”学生答:“Its very popular and it can make our life colorful.”笔者接着说:“But do you know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s?Ok,lets look at some pictures and learn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s.”笔者边说边向学生展示各种品牌、型号的计算机图片,鼓励学生大胆设计未来电脑的样子,并挑选出最具有创意性的设计,让学生当众讲解设计思路。直观的课堂导入在教学实践中实施方便,通过呈现实物、照片等具体形象的教学工具,能够令学生最直接地感知新知。
2.设疑导入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1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为例,笔者首先为学生播放一段英国人和美国人的交谈视频,并且要求学生在看完视频后说出这两个人哪个来自英国,哪个来自美国,为什么?设疑导入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目标明确思考,老师在导入之前应该把问题抛给学生,问题的设计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学习与思考。
3.情境导入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3 Travel journal为例,笔者是这样设计课堂导入的:“This holiday,I want to go somewhere for a visit.But I dont know how to go to these places.Who can tell me how to go to these places?How can I go to Xiamen?”有學生答:“By train.”笔者又说:“OK,Then I want to go to the Gulangyu Island.How can I go there?”学生答:“By ship.”为了让学生熟悉使用交通工具的句型,笔者又以这样的方式连续问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该乘坐哪种交通工具。情境导入是带领学生进入某个教学情境,给学生贴近生活的真实感,培养他们运用英语交流的能力。设置的情境应该是学生熟悉的,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太远,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启发学生在思考中有所收获。
4.复习导入
这是老师最常用的课堂导入方式之一,具有温故知新的作用。通常某个单元中两篇联系紧密的课文教学,老师会采用复习导入法,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五Unit 2 The United Kingdow为例,笔者首先与学生一起回顾之前学过的必修三Unit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中提到的不同国家、地区的传统节日,接着才与学生一起了解英国的风土民情。因为学生先温习了英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再学习英国的文化、地理、习俗等内容就不会觉得陌生。复习导入的目的是由点至面,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框架,从已知过渡到未知,从简单过渡到困难,让学生把旧知识与新知识自然而然地衔接起来。
所谓教无定法,课堂导入的形式千变万化,老师在选择导入策略时,应立足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现实情况,让课堂导入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邱玲.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课堂导入[J].英语教师,2013,13(1).
[2]肖艳.高中英语教学中课堂导入的魅力研究[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