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晓辉
摘 要:2015年10月,浙江省迎来了全国高考改革试点的第一次开考。在这次高考历史选考试卷中,主要由学考题和加试题两部分组成。学考试题是一种服务学业水平的考试类型,区分度并不是很大。所以,在高考过程中,选择历史的考生来说,加试题就显得十分重要,加试题成为考生展现科学素养与能力的重要部分。对2015年10月、2016年4月和2016年10月的浙江省高考历史选考加试题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具体的备考策略。
关键词:浙江省;选考加试题;特点;策略
高考选考是一个新型的考试模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要考的科目,进而根据学生成绩来选择报考的学校与专业,这种模式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地位。然而,由于是一个全新的考试形式,师生出现了一定的迷茫,不知如何正确备考。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根据具体的高考历史选考加试题的分析,总结出历史加试题的特点,从而让学生正确积极备考。
一、高考历史选考加试题的特点
1.注重考查基础知识
选考加试题贴近高中历史教材,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一直是浙江省的命题重点。比如,在2016年10月的第33题考查了“概括秦汉修筑长城行动的预期目的及实际产生的结果”,这些都能体现对基础知识的重视。该题主要考查的是选修六中第五章内容“世界建筑的奇迹万里长城”,在注重考查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命题者仍然保留了对史学理论与方法的结合,从而考查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因此,浙江省高考历史选考加试题对基础知识有较强的关注度,学生在备考中要注重对历史教材的全方位理解,注重选修和必修的结合。
2.考查对知识点的整合
浙江省高考历史选考的试卷摒弃了自选模块,这将给命题者带来很大的想象空间,因此,可以在试卷中体现必修与选修两部分的教材内容。浙江省的选修教材分别采用了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和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在2015年10月的高考历史选考加试题中有很好的体现,第33题将“孔子创办私学”、必修3中的“西汉太学”“科举制”以及选修6的“故宫之保和殿”相结合,从而将历史知识进行了一定的整合,进一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第34题将选修3中的“法西斯专政”与选修6中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结合在了一起,选修3中的“局部的反法西斯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选修6中“德国法西斯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等知识点。
3.积极与时事热点相结合
这是一件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学生在备考时也会做大量的练习。然而在2015年10月高考历史选考的加试题中,命题者没有刻意回避时事热点,而是将反法西斯战争最核心的内容作为考查知识点。这对历史来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对世人也会起到一个警醒的作用。在第34题中,分别从德国法西斯建立专政的原因、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特点以及概括法西斯主义的实质三个方面进行考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法西斯主义的
认知。
二、高考历史选考加试题的备考策略
1.聚焦教材,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从浙江省高考历史选考加试题的特点分析来看,基本知识点来源于教材。因此,要求学生对选修以及必修的内容都要做到烂熟于心。然而,从选考加试题的分析来看,主要集中在背诵的层次上。但是,学生在备考时要注重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不然换一个题型,可能就会出现不会的状态。从选考加试题的命题形式来看,虽然形式较为丰富,但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要依托教材,理解能力的考查更要依托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储备量,并是否可以随时进行解题。所以,在备考高考历史选考加试题时,考生要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从而为学生培养历史思维提供一定的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科指导意见以及考试大纲进行深刻理解,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知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高考历史的复习会经过两轮的复习,在第一轮复习时要狠抓基础知识,并切实做到准、实、活。首先,准是指要将考试大纲里所涉及的内容全部讲到。实是指将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影响都做到准确理解。活是指对教材中的知识点可以做到迁移,注重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第二轮复习时就要将不同模块之间的内容进行整合,在归纳、总结和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而更轻松地应付选考加试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以主题式通史的方法进行复习,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也通过知识之间的再次整合,使教材内容进行了二次开发,与既定的主题有密切联系的中外历史内容进行结合比较,从而形成较为清晰的历史结构体系。
2.加强对史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高中历史的教学材料中,历史教材是十分重要的课程知识,但是也一定要结合史学资料进行复习,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重视教材一直是浙江省高考的特色,在选考加试题中同样也有体现,但是加试题注重考查的是学生的历史课程知识,考查学生的历史基本素质。所以,在备考高中历史选考加试题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史学资料的学习,在利用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可以先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随后要求学生在课后自主命题。在命题过程中,可以不要求学生具备命题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但是要求学生要和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并将史学资料与教材知识进行整合,使题目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这样就会不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
3.帮助学生建立历史知识体系
从两年选考加试题的分析来看,加试题比较注重对历史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历史知识。教师可以尝试以时间轴、空间轴和事件轴为核心,建立三维的知识网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比如,在复习工业革命时。教师可以先以时间轴为中心分析英国工业革命,并将新航路的开辟、殖民者的扩张以及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等史学资料进行结合,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工业革命的历史原因。其次,以空间轴为中心分析英国工业革命,并将工业革命与中国历史进行适当的结合,从而引出鸦片战争和民族工业的兴起等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顺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以事件轴为中心分析英国工业革命,在挖掘工业革命爆发背景的基础上,联系英国的议会改革和浪漫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史学资料,这样就帮助学生建立了工业革命的历史结构体系。
三、总结
通过对2015年10月、2016年4月和2016年10月的选考加试题的分析,加试题保持了以往的风格,将基础知识作为考查的重点内容。因此,在备考过程中,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在聚焦教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除此之外,加强对史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结构体系。在对选考加试题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加试题的选题内容缺乏一定的创新,并主要考查了学生的记忆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历史综合应用能力有一定的缺陷。因此,在实际的备考过程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之外,还要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加试题。
参考文献:
[1]耿利刚.论新课改背景下探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6(22).
[2]昌庆钟.历史高考与课程标准的“適度一致性”分析:基于2012~2014年文综(历史)新课标全国卷的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