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梦楠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我国高校交往空间展开研究,首先阐述了其基本状况,然后着眼于原则和内容两个角度,指出了在设计交往空间适应性是值得关注的关键环节,接着从空间系统设计、步行交通系统及整体规划三个方面着手,对高校交往空间的适应性设计方式展开了分析,最后在上述基础上针对当前我国高校校园交往空间设计给出了一条基本思路。
【关键词】交往空间;适应性设计;交往
当前,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场所,能有效的促进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具有高素质、高科技的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为此“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已逐渐代替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应对这样的变化,高校空间环境也必须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尤其高校扩招战略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得以推行之后,目前我国高校已经将重点从数量转移到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方面,这样的形式下对于交往空间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两方面的要求也就更高了。下面主要对当前我国高校交往空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地域特色在空间环境中未能得到很好的提现;从校园环境的整体来看,交往空间偶然行为和层次性的设计较为缺乏,规模较小并且形式较为单一,上述问题的存在对当前我国高校校园交往空间模式从整体上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限制。
一、设计高校交往空间时遵守的原则
环境主要是围绕着人和人群,并且会对其行为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其实质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人工物质系统。
1、整体性原则
借助各种设计手段力图为校园建成适于交往、有机和谐的整体环境是校园交往空间适应性设计设计的根本目的所在。在针对已有的建筑进行维护和整治过程中,适应性设计首先要考虑的都是人的活动,不论是整体的布局还是细节的设计都尽量营造出适应人的行为和心理的交往空间,不但能很好的对环境的整体性做到保持,还能够对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多元化的交往活动做到有效的激发。
2、多样性原则
当前时代,大学在各个方面都与社会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更甚至在本地区,大学被作为文化资源的中心。因此校园一旦是有机整体和谐的,那它必定具备多样化的特点。对于校园空间的研究着眼于交往角度而言,一方面交往空间的创造要尽量做到多层次。对于高校交往空间的划分可依据使用者的不同展开,分别是建筑内部交往空间,特定建筑(群)的附属外部空间和公共开敞交往空间另一方面,校园交往空间的发展必须要重视多元文化之间的矛盾这一动力。
3、可生长性原则
对于校园的建筑、校园的整体环境及人的交往活动交往空间适应性设计是有要求的,要求这三者能够达到一致协调,并且伴随着时代及周围环境的变更,要求建筑能够及时积极的进行反馈和适应性,进而有效的对整体的校园空间实现维护与更新,使得整体的协调平衡得以保证。
二、对高校交往空间进行设计的内容
1、整体规划
动态的规划思想是整体规划校园建筑时一个尤为关键的思想,传统思想下校园建筑的设计都是基于目标的,也就是设计之后的校园建筑便成了静止的、不变的,这显然是与不断变化的校园多元化交往存在的不确定性是不相符的,然而在动态规划思想的指导下,无论是校园组织结构、空间设施还是学科设置,其更新速度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这样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建筑都可以根据需要灵活的进行变动。
其次,各个交往空间中心的构建及其相互之间的聚合也必须要得到重视。依据传统思想,校园在对生活、教学和交流等活动场所进行规划时,都将其规划成了完整又相互之间独立的区域,虽然这样使得各个分区间明确的功能及互不干扰得到了有效的保证,然而当前师生间的交往形式越来越丰富,层次越来越多,这样的规划显然不能满足这一点。研究显示,300m以内是人类最为合适的步行距离,然而当前校园的规模越来越大,相应的各个分区间的距离也不断的加大,这种情况下各个分区间聚合的加强就显得尤为重要,以此来使多个中心之间的交流得到有效的促进。为了使绝对功能分区的模式得以改变,使得多个交往中心实现适当的综合,可借助在教学区适当增加其他生活服务设施的方式来实现,以使创造出的区域无论是管理、环境还是尺度都有利于交往活动的进行。
2、步行交通系统
在学校中学生以交通系统为纽带对学校进行感知、参与学生活动,如果交通系统能够紧密的与环境元素做到联系、布置环境较好,既能有效的促进人们对校园形成一个具有个性的印象,又能很好的促进交往空间的丰富发展,进而推动高校交往活动的多元化发展。着眼于交往而言,交往双方在低速运动的情况下,信息和细节的获取会更为便利,也会有更多便于交往的时间。因而,对于校园偶然性交往,其校内的步行空間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促成因素。在对步行空间进行设计时不可仅考虑交通的因素,形式也要适当的丰富,要切实的将学生的感受距离与步行距离的关系考虑在其中,为了能增加学生在其间体会到的乐趣,不再单纯的一直往前,就要很好的考虑好步行空间铺设材料、高低配合及空间的连续问题。
3、空间系统
校园外部公共空间和建筑本身的实体空间是校园交往空间系统在强调人与环境适应性设计时注重的两个内容。当前是信息化大发展的时代,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恰当的引入到模数化的规划及建筑设计思想中,建筑规划会有更好的发展,也正是与当前时代的发展相适应的。在坚持模块化、通用化原则的指导下,将校园交往空间塑造成多层次的,十分有利于多样性交往空间的激发。也更有利于具有创造性、舒适性、多样性和时代性的校园交往空间系统的设计并建立。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这都属于校园单体建筑,在当前高校不断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的环境下,模数化逐渐被广泛的应用于这些单体建筑的设计中。塔伊兹大学工程学院是由也门设计建设的,这栋楼是以内院式为基本形式的单元体空间布局,这是一个十分典型的注重空间形态与学生行为及心理需求的适应性的例子。既遵循了可持续形成生长的原则,又具有稳定统一的特点,同时空间效果也具有叠透性,这样的交往场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例如校园自然景区、中心广场等都属于校园外部交往空间,对这些场所的设计规划要合理的坚持适度发展的思想,保证校园有一定数量的预留用地,以更好的为以后的发展留足空间,这一思想典型的例子就是康奈尔大学的校园空间设计,切勿选择密度低、尺度大的空间形态。校园中心区域建筑坚持适应性的原则,在规划设计时就要依照组团式的思想,将整个建筑群的统一整体性借助有秩序的建筑空间和连续协调的建筑形式表现出来,进而整个建筑具有更为清晰的空间结构,整体的环境意向力和围合感也会得到增强。
三、结语
强调规划的动态性,针对不同单元规划需求的弹性变化利用多中心聚合布局来满足是校园交往空间的适应性设计思想所追求的,而这种理念的本源其实就是人的心理、行为及环境与建筑物(群)的协调。整体规划注重各个区划的联系;对交通系统进行规划时注重营造步行交通系统交往空间;不局限于当前需求,注重未来发展,采用模块化、通用化的设计原理则是空间系统规划设计的侧重点;并且整体要提现对于文化的继承和对于协调性的凸显。
【参考文献】
[1] 赵伟韬, 李 迪. 高校校园公共交往空间调查与分析[J]. 北方园艺,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