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昱 总参管理保障部幼儿园
园本教研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与改进建议
文/朱昱 总参管理保障部幼儿园
园本教研从解决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真正把教师和幼儿园两者的共同发展结合起来,成为促进幼儿园提升教育质量和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然而一些研究者也指出:当前的园本教研存在教研目的“功利化”、教研过程“形式化”、教研形式“表面化”、教研内容“片面化”等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在幼儿园实习的机会,通过问卷调查了82位教师对于园本教研的认识,并对其中5位教师进行访谈,深入了解了教师对园本教研的感受与评价,目的在于更加深入地揭示园本教研存在的问题,为园本教研质量提升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园本教研时间及频次
通过调研,我们可以看到现阶段幼儿园开展园本教研的热情十分高涨,开展园本教研的次数也较为频繁,60.9%的园所开展教研集中在一周2次或者一周1次。
很多教师表示园本教研的出发点肯定是好的, 最终也是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但是在采访中有教师表示现在幼儿园一个班级中往往只配备3位教师,教师不仅要做好保教工作,还要去参与每周一次或两次的教研活动,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大型活动,使得教师有时候力不从心,工作压力较大。教师无法在带班和教研中找到平衡感。频繁的园本教研使得教师疲惫不堪,57%的教师表示由于工作忙没有了反思消化吸收的时间。园本教研强调教师的主体参与和个人反思,强调研究问题的真实化,以研究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为核心。其不同于传统教研的根本,是要引导教师通过自主性反思去研讨自己所面临的真实的、复杂的实践问题, 在真实的教育实践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提高幼儿园办园质量,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然而现阶段的幼儿园管理者过分注重园本教研的频次,认为开展得多就学习得多。其实却恰恰相反,园本教研注重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学习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思考,为教师留下时间,让教师多关注幼儿,多观察幼儿,从一线实践中发现问题,教研活动后,教师才能够再次自主思考,自主学习,才是提升园本教研质量的有效方法。
(二)一线教师在园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不突出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现阶段的园本教研内容往往是业务园长或者教研组长制定的。而园长、业务园长、保教主任、研组长常常是园本教研的专业引领者,他们在园本教研中起到的是决策、规划和主导的作用。从而园本教研内容的选择、教研目的的确定以及教研形式的设计都缺乏教师的参与,教师难以开展基于自身实践问题的行动研究。访谈中一线教师表示她们对于业务园长的引领和指导作用表示认可。但是不免感到教研管理者高高在上,与教师有一定的距离感,使得教师处于被动的局面,教师在园本教研中是跟着领导走,过分依靠教研管理者而忽略了自身的主体地位。同时这样的做法也会降低教师参与园本教研的兴趣。教师在一线观察到的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途径,使得其无法在教研活动中研讨,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这也就产生了教研和实践脱节的现象。在访谈中,也有教师表示,园内领导为了体现教研主体性,让每位教师轮流准备讲座或者进行集中培训。而对于这种做法,教师表示并不认同。首先,教师压力本来就大,备课,带班,做家长工作,环境创设以及教研活动,已经使得本来就不轻松的工作变得更加紧张,而教师轮流办讲座更加重了教师的负担,有的教师甚至周末都要忙工作,而也有些教师认为自己学历不够,缺乏资历,办讲座对于其他听讲座的教师也起不到效果。而恰恰是这种教师对于自己的教研能力缺乏自信,加之领导包办代替了教研方向及内容,使得其恶性循环,园本教研的教师主体性地位愈加低。
(三)园本教研形式缺乏适宜性
教研活动应是围绕教研目标而开展的多种形式的研讨活动,它包括围绕教研重点组织教师开展的学习活动,为解决问题而开展的研究、观摩、评析活动,它一般包括学习、研究、实践、总结四个阶段。教研活动不仅仅读读文章,集体备课评课,而是尽快解决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然而在实际的园本教研的开展上,教研形式呈现多样性,但是缺乏适宜性,往往看到一种教研形式就搬来使用。殊不知每种教研形式都存在其优点和不足,在选择上要结合本园教师的特点,选取合适的教研形式,既要保证教师能从中有所收获,又要保障幼儿的一日生活不受其影响。例如:有的园内领导开展了教学比赛和展示,却未能得到教师的好评;有教师表示为了准备比赛,浪费了大量精力,使得其无心照顾幼儿一日生活。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园内领导再次选取合适的教研形式。
(四)园本教研缺乏理论支撑和指导
在实践中可以发现,当前很多幼儿教师对理论学习存在“排斥”的心理,在访谈中,有教师认为专家研究的问题脱离实际。很多教师是被迫参与专家讲座,而并不是真的喜欢这种形式。而专家指出的方法有时候并不适合实践教学。也有教师表示理论和实践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一线教师只要带好班,看好幼儿就足够了。可见理论知识的学习未能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这也就间接导致了部分教师认为参与园本教研有些困难,有时候不理解教研内容。问题意识淡薄,在发现实践中的问题后,不能触及问题的本质。教研活动常常表现为就事论事,只能解决当前的问题,而不能对类似问题进行解决。由于其认识水平滞后,缺乏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缺少对问题的归纳能力,缺少对理论知识的提升和概括能力,导致他们很难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而对于园内领导而言,由于一线教师的教研能力有限,为了获得更好的成果,往往将教研的内容和方向交给教研主任或者业务园长来决定,使得园本教研与一线教师产生了距离。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园本教研的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一、园本教研的时间安排缺乏合理性;二、教师在园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三、园本教研的开展形式缺乏适宜性;四、园本教研缺乏理论支撑和指导。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其主要成因有以下几点:
(一)园内领导方面
1. 园内领导控制性较强。
园本教研不同于传统的教研模式,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教研机制,“自下而上”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动参与和团结合作。园本教研过程中,教师是教研的主体,他们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同时也是直接受益者。但是在调研过程中,可以看到当前很多幼儿园园本教研时的问题一般都由园内领导提出,或者来自幼儿园正在开展的课题,来自普通教师日常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则是少之又少。在具体的开展过程中,由于许多教师习惯于听从领导指挥,使得园本教研活动成了被动接受的过程。在园本教研中呈现出跟着领导走,领导研究什么就跟着研究什么,全然不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对于工作的指导是什么。由于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是教研的主体,加之园内领导的高控制性,使得这种园本教研组织形式有悖于其所要达成的最终目的,对教师参与园本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了消极影响。
2. 园本教研的开展形式缺乏适宜性。
当前幼儿园园本教研的形式呈现多样化,却缺乏合理的运用,很多幼儿园教研组织者看到新的教研形式就迫不及待地搬过来使用,盲目地使用造成了园本教研形式多样却不适宜本园的教师。教研的组织形式要贴合本园实际,符合教师的特点,选取适宜的园本教研形式,才能够促进园所发展及教师成长。
3. 园内领导忽视园本教研本质,园本教研安排缺乏合理性。
开展园本教研就是引导教师对自己及他人的教学实践进行观察、体验、反思,使教师在反思与实践中提升教学实践质量。园本教研是以园为本的教研,它重视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有利于促进教师把先进的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教师通过参与园本教研了解幼教新动态新思想,解决教育教学不断出现的新的要求和困惑。而现如今,部分幼儿园领导误解了园本教研的目的,认为教研活动开展频率越多越好,这样的安排导致教师产生了疲惫的状态和排斥的心理,使得教研活动的质量大打折扣。
(二)教师方面
1. 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有待提高。
幼儿教师理论知识匮乏是最为突出和直接影响园本教研活动有效开展的原因之一,幼儿教师平时的工作繁琐,工作量大,很少有时间去学习新的理论。久而久之,教师的理论储备匮乏,分析问题缺乏深度,反思能力有待提升,尤其是不能从一定的理论高度理性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幼儿的学习反应,直接影响了园本教研的开展和效果。而园内领导在教师的学习安排上,过分注重带班的实效性,而忽视了理论在实践中的作用。教师参与的教研多以解决实践问题为主,只能解决一时之急,由于缺少理论的支撑,导致教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使得教师缺乏深入研究,深入思考,深入分析的能力。
2. 教师受到固有思想的禁锢,对园本教研缺乏主见。
当前园本教研活动中,由于受到固有思想的禁锢,教师缺乏主人翁意识。园本教研时以教师为主体的。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存在着跟着领导走的思想,缺少自己的思想和看法,普遍对教研活动持有推、等、靠的敷衍态度,缺乏主动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3. 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反思能力有待提高。
当前园本教研活动中,教师普遍缺乏问题意识和反思意识,在一线实践中发现问题后很难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归纳和概括,使得其选择的教研问题过于宽泛,不具备实践价值,或是过于集中,缺乏实际意义,其根源在于教师普遍缺乏深刻和有效的自我反思能力,沉醉在自己的思维范式中,受到固有思想的禁锢,不能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有效的批判和分析。此外,幼儿园教师学历普遍集中在大专以下,他们中很少有人接受过系统的科研能力训练,在发现问题后,缺少理论思考,从而就事论事;在参与教师培训后,缺乏反思意识,不能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这也是造成教师教研活动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合理安排园本教研时间及频次
对于园本教研来讲,我们需要重视的是园本教研的质量和效果,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教师通过园本教研获得的专业性的成长。有效的园本教研不能仅仅重视其开展的频次。更要保障园本教研在时间安排上的合理性,这就需要园内领导结合幼儿园的实际状况,根据师资人数,合理安排园本教研,既要保障教师学习的机会,又要保障幼儿的一日生活。同时可以发挥班内教研、年级组教研、全园教研的不同功能。对于班内教研,可以着重解决教师带班中的小问题。对于年级组教研,则可以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各班中会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探讨。对于全园教研就需要立足本园实际,结合幼儿园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探究幼儿园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的资源,着眼于幼儿园的整体改革和发展规划,开展园本教研。如:根据自身特色,确立办园风格和主要研究的领域等。
(二)提升教师在教研中的主体地位
园本教研是应当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研究模式,教师在园本教研中处于中心的位置,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通过园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提高。
要提升幼儿园教师教研的主体地位,首先要营造一种平等愉快的教研氛围。其次在教研内容的选择上,先听取一线教师的建议,让教师参与到园本教研内容的选择过程中。教研活动管理者发现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寻找教师感兴趣的并且是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提升和归纳。最终形成园本教研的内容。最后,教研活动管理者以参与者的身份与教师共同研讨,虚心听取意见,及时鼓励和肯定教师的想法,善于归纳教师存在的问题,启发教师思考。
(三)选取适宜的园本教研形式
园本教研活动是幼儿园教学研究的重要载体。园本教研的质量和效果是我们始终关注的问题,也是园本教研的生命力所在。针对现阶段园本教研形式是多样的,但是缺乏适宜性。
我认为园本教研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应着眼于解决教师自身实践中的问题,在有了适宜的研究内容后,不同的教研形式收获的效果是不同的。根据本园教师的特点,选取适宜的园本教研形式。在教研活动中鼓励教师们通过对话、协商和合作来解决问题,将园本教研的主体交给教师,避免园内领导的一言堂,这样不仅使教师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了不断的改组和重建,而且还使教师们产生了新的知识和新的理念。同时定期让教师对园本教研进行反馈,及时发现教师关注的教研问题,了解教师对于园本教研活动开展的建议,并对园本教研进行合理及时的调整,让园本教研真正地为教师服务,让教师从中收获知识。
(四)发挥理论知识对园本教研的引领作用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提高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园本教研的开展。首先,要加强专家的理论指导,让专家的理论指导落实到一线实践,让教研管理者以及教师充分意识到专家理论引领的重要性。其次,幼儿园应加强对教师理论学习的重视,鼓励教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结合实际问题阅读相关的理论书籍和期刊;并尝试用理论来分析、指导日常工作。再次,鼓励教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或者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体会理论指导的作用。最终,通过专家组指导,再次帮助教师巩固并促进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水平。提高园领导和教师的理论知识及知识的运用水平,要从一线中发现问题,在教研中通过理论知识把握问题的本质,最终透过本质看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园本教研的质量,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提高理论素养。
园本教研是促进教师成长,提升保教质量的有效途径。提升园本教研质量,是许多幼儿园都将长期面临的课题。幼儿园应合理安排园本教研的时间及频次,切实提高教师在园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选取适宜的园本教研的形式,发挥理论对教研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