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娥
[摘要]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教学导入,它的好坏直接决定一节课的成功与否。正因为教学导入如此重要,所以教师应注重对导入法的设计。唯有精心设计导入,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扣住学生的心弦,使课堂教学出现一个良好的开端。
[关键词]历史;课堂;新课;导入;方法
精彩的导入是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手段,一个好的导语具有画龙点睛的妙用。导语要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历史课堂与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融合。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才能抓住学生的心弦,促使学生情绪高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就是开门见山式的导入,导入语要有概括性,内容简练,不拖沓,不冗杂,没有不必要的重复,还要掌握好时间,否则就会出现结构失衡的感觉,课堂结构失去合理性,直接导入的好处就是能够快速地将学生带到新课的历史情境中。
如在讲解八年级上第14课《难忘“九?一八”》这课时,教师直接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导入,这对中国人来讲是一段屈辱的血泪史,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的那场事变。同学们会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因为他们很想知道1931年9月18日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使中国人民这样愤怒。
二、读图导入
图片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内外的各种图片资源,使之成为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如果在导入这一环节中能巧妙地结合新课的内容,使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出示相关图片,并指导其读图,则能较好地使学生感受到直觉印象,引起学生的注意,起到据图思考的妙用。如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一课时,课前出示两幅图片——《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形势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两幅图片,并归纳出其变化的特点。学生经过仔细观察会发现:战国七雄时国家的数量比春秋五霸时国家数量少了许多,这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呢?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出:统一是大势所趋,那么统一的重任又会是由谁来完成呢?学生会顺着教师的思路一步步走进新课。
三、情境导入
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反应生活或历史的情景剧,情景剧实际就是当时事件的一个浓缩,可以在历史课堂的导入中使用情景剧。去年11月下旬,笔者在黑河三中组织的组内公开课活动中听了初三庞老师讲的一节课《冷战中的对峙》,这是九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开篇她是这样设计的:找了两名男同学在讲台前表演扳手腕,输的一方将被对方用“原子弹炸死”,整个导入活动学生兴致高涨,此时庞老师说:这是模仿本课中一幅漫画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各自坐在导弹上,时刻准备按下手中按钮的一个情景。这个情景的设计直接反应了本课主题——冷战中的对峙,庞老师恰到好处地将活动导入与本课主题联系在一起。这种方式导入新课很新颖,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精神。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课程的具体情况使用這种方法,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诗词、歌曲导入
古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财富,不仅脍炙人口,还蕴涵着丰富的学科知识。用诗词引入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古人诗词创作的意境以及思想情感。如在讲授七年级下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时引用配乐的岳飞的《满江红》或屠洪纲的《精忠报国》导入新课,既能让学生了解这一诗词歌曲的创作背景,又能彰显岳飞的形象与宋高宗和秦桧形成强烈对比,使学生有效地学习和掌握本课知识。
五、生活导入
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是我们学习的资源。教学亦是如此,取材越是贴近生活,越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在教学导言中把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能使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学习。如在讲解七年级下第15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时,先让学生算一笔账:如果用雕版印刷的方法来印我们手里的历史教科书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让全班同学每人得到一本?结果出来后同学们大吃一惊,需要十几年的时间啊!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印刷技术。同学们会带着好奇的心情来认真学习本课知识——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生活导入还可以借助乡土历史导入新课,如在讲辽沈战役时,可以先想一想东北三省的地形图,锦州的地理位置等相关内容,然再讲解新课,同学们就会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生活导入用的例子往往都是同学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的事物,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六、学案导入
新课堂教学模式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使用学案。运用学案导入最大的好处就是敦促学生能够仔细、认真地读书,因为学案中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如在讲《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课时,教师使用导学案,课上学生根据预习填写学案,同时,每组派两名同学到侧黑板填写,然后学生反馈,反馈的结果显示整个班级对本课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良好。使用学案能锻炼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也是新课改精神的核心。
七、节日或纪念日导入
中外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特殊日子,把它们用作新课导入的引子,意味特殊。如中国历史上,端午节、五四青年节、党的生日等众多节日都是由相应的历史事件得来的。在讲到相应的历史事件时就可以借用当天的节日导入,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节日意义,并带着了解节日由来的兴趣学习这节课效果很好,纪念日的使用效果也是如此。如在讲八年级上册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借用日历上五月四日青年节和七月一日党的生日导入,教师给出这两页日历,让学生猜猜是什么日子?这个两个节日是怎么得来的?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更能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但是,节日或纪念日导入新课的方法不是每课都可以用,应根据课程的内容来设计,好的导入设计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成语导入
成语导入,言简意赅,这也是一种不错的导入方法。中国古代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有许许多多耐人寻味的成语典故,历史教科书上的成语典故,如果用在教学导入中效果也不错。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问鼎中原”“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以及“淝水之战”中出现的“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等众多的成语典故。成语典故里蕴含许许多多的历史故事,初中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所以成语故事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如在讲七年级下册第20课《三国鼎立》一课时,抛出“三顾茅庐”这一成语,学生根据该成语说出其他的成语,并且能够讲述其故事,师生共同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
九、复习提问导入
复习提问法是教师最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因为每堂课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使用复习提问法可以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上节课的重点知识,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指导学生回忆旧知,寻找新旧知识联系点,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新课学习,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但导入时问题的设计既要体现上节课的重点,又能衔接新课的内容,针对性和目的性要强,并且导入的内容要与新课的重点紧密连接在一起,起到新旧知识联系支点的作用。切忌只顾复习旧知识而忽略了新课,也不能只顾新课而复习的内容偏离了旧课的重点内容。如在讲授七年级下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回忆之前两宋留下的印象,学生会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出了两宋在政治上非常软弱的特点,这时教师将话锋一转:两宋时期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不堪,学完第10课你就会对两宋有一个新的认识。因为两宋时期经济高度繁荣,并且在南宋时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师用一句话高度概括了新课的内容,从而导入了新课。
新课导入的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因课而异,但教师在设计时一定要充分体现新课改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选用适合的方式,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认识和感悟历史,最终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肖川.中国名师教学艺术[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3.
[2]郑书刚.情景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11).
[3]曾庆春.好教师必学的5项教育新思维[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