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凡
摘 要:在阅读中模仿,在模仿中创造,让学生语文能力在学习中提升。在语文教学中大力开展模仿教学,这是语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切入点,也是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的规律。
关键词:模仿教学 写作与阅读 规律
语文阅读教学要教到怎样的程度?“学生会模仿写作”应该是考量我们语文阅读教学成功的目标之一。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指出:“学习即模仿。”日本学者佐藤学提出:“模仿与创造的循环作用既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又是一种螺旋上升的运动,使得他者的文化得以扩大和发展。”在阅读中模仿,在模仿中创造,在创造中阅读,这种螺旋式上升的学习运动,就是我们称之为“学习”活动。
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行为的过程,即模仿。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模仿可分为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模仿、外部模仿和内部模仿等多种类型。而语文教学中开展有意识的模仿教学,既可以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又可以通过模仿,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主旨和写作特点。因此,模仿教学理应成为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立交桥。
鉴于上述观点,在语文教学中大力开展模仿教学,是一条必经且正确的道路,否则空谈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就毫无意义。
一、依葫芦画瓢,把握“瓢形”是基础
课文本身就是一个例子。课文的示范性和思想性的引导是模仿教学的重要基础。如学习《阿里山纪行》时,我们可以预设这样两个目标:运用知识线逐小节理清段意,概括出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模仿课文“移步换景”的写法写一篇文章。第一个目标就是老师带着学生分析文章,弄清文章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表现出作者哪些情感。
1.第一个目标——“把握瓢形”。就是用知识线的形式形象展示,让学生对文章内在的内容、结构、写法看得清清楚楚,阅读教学的文学性自然显示。读透文章,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完成第二个目标——“依葫芦画瓢”:确定写作对象----景点,梳理游览的过程;确立写作主旨或目的;抓住景物的特征运用多种手法展开描写;模仿写作。
2.第二个目标——“画瓢”。模仿课文“移步换景”的写法写一篇文章。模仿教学,就是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在理解了文章内容、了解了文章的写法之后,受到情感熏陶,把握“瓢形”后,由模仿“瓢形”开展写作教学“画瓢”的过程。当然在“画瓢”过程中,学生又进一步掌握了写法,提升了情感。这样就自然建构了一座互通式的立交桥。
相反,如果没有了范文引导的阅读写作课,就好比没有了“例题”的数学课,学生就无所适从,没有抓手,阅读教学就变成了断头路,写作教学变成了理论讲座。利用范文阅读的示范功能,还可以在标题的拟定、文章的谋篇布局、写作方法的运用,主题的挖掘等方面开展模仿教学。长期训练,加上学生个性化的模仿,甚至学生还会在选择和整合多个范文的同时,往往能打破千篇一律的格局,真正实现智慧课堂。
二、旧瓶装新酒,提升酒质是保障
1.模仿标题,要有创新思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与全文的内容相比,它只是个“引子”,但是,没有好“引子”,就不会吸引读者,就不能说清楚写作内容或抓住中心。所谓“题好一半文”,所以学会拟一个好的标题,就显得十分重要,当然在模仿中要有创新。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模仿学习一些常见又十分有效、简单易学的拟题方法。如《明天不封阳台》《甜甜的泥土》《白杨礼赞》教学时,指导学生模仿拟题目:《明天不再想你》《今天不去阳台》;《蓝蓝的天空》《甜甜的笑声》;《松树赞》《毛竹礼赞》等。这样的模仿教学,易学又吸引人,还能让读者很快了解文章要写的内容,甚至初步把握文章的中心。
2.模仿结构,要关注内在逻辑。结构是文章内容的组合构造,也是文章思路的外现。文章的内容要通过组织安排才能表达出来,主题也要通过结构来加以显现。如果把文章比作一幢房子,那么结构就是框架,语言是外墙,内容则是各种建筑材料。如果没有好的框架结构,任你有再好的建材,也不能造出好看的房子。因此,我们要想作文出彩,就要在搭好“框架”上下功夫。但很多学生依葫芦画瓢时,没有把握好内在的逻辑关系,反而弄巧成拙。因此在模仿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把握例文的内在逻辑关系。例如:《敬业和乐业》。文章在提出中心论点后,提出了两个分论点“敬业”“乐业”,两者之间是先后递进的逻辑关系,顺序不可颠倒。再如《春》,作者是按照“春花—春草—春风—春雨—春中人”顺序安排材料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理解例文的内在逻辑关系,这样学生模仿写作就会有提升。
3.模仿字句修辞,要能活学活用。比如《阿里山纪行》中:“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它真像一條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身上、台阶上、甚至依附在树干上。”可以让学生模仿写公园里的绿地。可以将陈述句改为反问句,如:“人们常常称赞成功者是英雄,而很少想到失败者。其实,称赞他们,是因为他们有着坚韧不拔的意志。他们顽强进取的精神令人感动。一个失败者如果有与成功者同样的意志和精神,他就值得歌颂,他就是英雄。”改为:“其实,称赞他们,不正是因为他们有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吗?不正是他们顽强进取的精神令人感动吗?一个失败者如果有与成功者同样的意志和精神,难道他不值得歌颂吗?难道他不是英雄吗?”经常性进行语言模仿教学训练,用“旧瓶装新酒”之法,可以事半功倍。
4.模仿内容,更要提升主题。内容要为主题服务,一篇文章的主题是灵魂,要想学生作文有提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时代特征,给例文注入新鲜的时代元素。
首先,题材的选择。平时学到什么题材,就模仿写哪方面题材的文章。如学习了《我的母亲》:母亲背我看热闹,母亲给我讲小说故事,母亲流着泪看我被父亲打时还说好,母亲深夜为我做布鞋。五个题材五个方面,凸显母亲的优良品质。教师指导学生模仿课文题材写《我最尊敬的 》,如《我最尊敬的老师》。题材模仿:老师带我们郊游,老师给我们讲他自己的故事,老师关心我的学习。学习了朱自清的《春》,文章选取春花、春草、春雨、春风等题材,就成为指导学生写《夏》《秋》《冬》等写景文章的模板。如《秋》,题材可以这样模仿:秋草、秋花、秋果、秋天里的人。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更新,互联网的普及,人们思想观念正在发生剧烈变化。如邹韬奋《我的母亲》,这些题材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一篇浓缩母爱的好文章,但对今天的学生有着时代的隔阂,老师在指导学生模仿写作时,一定要让学生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寻找生活中的细节。如:母亲为我抄错题集,母亲站在窗前目送我上学,母亲鼓励我参加志愿者服务等。
其次,要学会提升主题。一篇文章的主题不外乎人与人,人与事物,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习了《散步》,可以让学生模仿写一篇《广场舞》的文章,但如果文章主题仅仅停留在“一群老年人幸福快乐、和谐团结”这个层面,文章就显得通俗、一般,如果能让学生作文主题提升到“要珍爱生命或要学会对社会负责”,就很明显上了一个台阶。学习了《谈骨气》,可以让学生模仿写一篇《再谈骨气》的议论文,学生可以用今天的题材阐述新时代骨气的含义。
三、移花接木,嫁接材料是艺术
1.人物描写模仿。阅读《故乡》中的杨二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范进中举》的范进,让学生懂得人物模仿可以凸显人物个性,反映社会现实道理。可以要求学生模仿文章中的方法,描写生活中熟悉的人物。在模仿前,教师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的人物描写,把握以下模仿方法:选取人物典型的事例,抓住人物特征性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可以采用正面和侧面结合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采用多角度、多种感官等。学生有范文的引导,又掌握了人物描写的方法,模仿就能有章可循。
2.环境描写模仿。教学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济南的冬天》后,让学生模仿写“上学途中”“我们小区的那块空地”的环境描写。教师通过分析,让学生把握以下几个要点:确定要描写的景物,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采用多角度、多种感官,发挥想象和联想等。学生掌握了描写的方法,就是学会了“嫁接”,模仿就水到渠成。
3.情节线索模仿。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叙写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发生的人和事,这是按照地点的转移、时间的发展来安排情节。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写《从教室到书房》《从农村到城市》,把教室里或农村的人和事模仿课文写下来。《背影》是按照“不忘父亲背影—描写车站买橘子的背影—离别时的背影—读来信后浮现的背影”线索来写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外婆的手》《老师的眼睛》,可以模仿《背影》中四次写父亲的背影的方式,来写外婆手的变化或老师一天里眼睛的变化。
4.写作方法模仿。我们在教学《白杨礼赞》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象征手法,指导学生写《毛竹礼赞》《铺路石的颂歌》和《小草的风格》之类的散文。当然要提前讲清“象征”“想象”“联想”这些概念,语文阅读教学还得善于抓住概念本质,进行讲解。学习了唐弢的《琐忆》,就指导学生模仿先抑后扬的技法写人物;学习了《爱莲说》,就可以指导学生写托物言志的文章;学习了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中对烈日和暴雨的描写,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模仿用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可以模仿《背影》的前后照应,可以模仿《散步》以小见大,还可以模仿《闰土》的前后对比等。
总之,阅读教学是模仿教学的土壤,模仿是创造技能的基础,创造是模仿教学的硕果,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模仿学习中生根,发芽,开花,直至结果。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抓住课文中可借鉴的“闪光点”,指导学生进行模仿練习,要遵循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由形似到神似的规律。从“阅读”到“模仿”到“创新”的写作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学习过程,它不是一两次简单教学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在不断由阅读到模仿的学习中,我们要让学生找到走上“高速”的通道,为学生架起阅读与写作的立交桥。◆(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胡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