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超
吉鑫园、百加百、天顺等在云南曾名噪一时的民营企业,这两年来相继倒下。罪魁祸首究竟是什么呢?
梳理这些企业的过往,迅速扩张、资金短缺、股权纠纷、风险意识、创新能力等成了杀死这些民营企业的“凶手”。
创始人讲述“百加百”倒闭真相
“百加百倒闭了!”“老板帶着钱跑了!”……2015年12月份,云南各大媒体对“昆明百加百突曝倒闭,数百维权会员哄抢店面”事件进行了报道。一时间,“百加百事件”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据此前同城媒体报道:2012年,从欧美等国调研回国的百加百创始人邰龙江,决心结合国内市场建设全新的“汽车、生活、金融020服务平台”。这一连锁平台的构想,是通过免费或低价洗车增加店面客流,以顾客购买5000元、1万元、2万元不等的洗车美容套餐,赠送相应积分或提供联盟商家增值服务等方式,吸纳高端会员。
而最终,百加百以发布会形式回应:百加百公司“暂时不敢,也无力承诺会员后续问题”。就这样,百加百和邰龙江随后便从大家的视野里消失。
据邰龙江自述,辍学后从摆地摊到洗车工,再做到店长,2000年的汽车后市场“开店想亏本都很难。我贴膜是一把好刀,广州的防爆膜总代业务让我做代理商,我就从批发零售开始。2001年,我做了差不多1000万的生意,净利润有300万左右。”
2003年,邰龙江成立了巧手专业贴膜公司,主营专业贴膜和加盟连锁。2004年到2008年,巧手在全省、西南乃至全国迅速扩张,2008年开了21个办事处,120个加盟店。2010年,百加百加盟连锁店成立了。
到2013年,百加百的加盟连锁店和巧手的加盟连锁店,做得好的时候一共有200多家,在这期间他去了趟国外考察该行业,也就下决心来做这个行业。
后来由于做大之后,在经营连锁过程中,与加盟商的控股、利润等方面分配始终未能处理妥当。“2014年的时候我们决定只做直营连锁店。从2014年初开始,当时得到了银行的帮助,银行给我贷款将近1个亿。”邰龙江说。
发展到2015年,百加百的店面数量接近70个店,到2015年装修完准备付款的还有20多个店,加起来有97个店。
2015年12月份百加百公司休克,让邰龙江的创业至少目前看来是从O到020再到0。邰将倒闭的原因归于两点:一是扩张太快,连锁变直营,这是核心的原因;二是10个月的收入1.6个亿,银行贷款还了1个亿,付银行利息差不多2千多万,开支差不多6千万,整体上还是入不敷出。
过桥米线企业的沉沦往事
梳理过桥米线发展的近30多年历程,坎坷似乎和这道滇派名吃有着道不尽的纠缠。
上世纪90年代,经历了市场淘洗,李麟的吉鑫园、陈宗康的过桥园、陶鑫国的过桥都、张宪荣的新世界最终沉淀下来了,而其中的前三者之前的竞争以及名声相对更大一些。
综合名声最大的吉鑫园关停的原因来看,一是之前开启的歌舞伴餐模式,对演艺要求过高,很长一段时间演艺上的人员投入、支出等超过餐饮,这无形中加大了投入;二是该商业模式主要寄希望于政府的接待以及旅游接待,伴随着国家政策调整,这样的重资产面对市场遇冷就吃不消了;三是高利贷。“在资金使用方面,吉鑫集团在民间融资这块成本非常高。
事实上,在陈宗康和陶鑫国刚开始创业时,二人打了联手,一个董事长一个总经理。后来两人之间的矛盾渐渐大起来了,在宣传上、在经营中、乃至在过桥米线的配料上,陈、陶两人的意见往往统一不起来。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而且是友好地分手。这后来还被云南餐饮业界传为佳话。
这样的经营理念矛盾也传导到了桥香园的江氏兄弟处,和陈、陶友好分手的平静相比,江氏兄弟的分手就显得有些波涛汹涌。
按照预期目标,之前已经基本由职业经理人经营管理的桥香园,谋划在2011年或2012年上市。桥香园一直是由江勇江俊二人经营,后因为二人经营理念不和而分道扬镳,为了取得对合伙关系的认可,2011年8月18日江勇一纸诉状将江俊诉至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
对于这场官司对桥香园带来的影响,多人用了“破坏性”和“毁灭性”两个关键词来形容。就在诉讼旷日持久的开展过程中,2014年实际掌管着桥香园的江俊做了一个5年发展目标,除了继续谋划上市而外,还谋划到2019年的开店数量突破100家。
但2014年底江勇胜诉,顺利分到了桥香园店面的一半。桥香园整个扩张模式靠的就是连锁,而如今店面数量少了一半,资金等方面也遭遇压缩。
就在桥香园受困于兄弟合伙纠纷之际,过桥米线再现遍地开花之势——龙润集团跨界涉入,不少高端酒店进入,各个层次的饭店都有供应,个体户更是雨后春笋般的出现。
本来云南过桥米线可以在巨头、资本等的推动下,能形成更广阔的市场格局,并实现产业升级发展,但最终受制于后继无人、资金短缺、家族合伙纠纷等原因,似乎过桥米线又重回上世纪90年代的那个原点状态——百家争鸣。
天顺等本土商超批量倒下
商超倒闭从来都不是新闻。普尔斯马特、诺马特、盛兴、百佳、天顺等商超在昆明乃至是云南,曾盛极一时,但最终都沦为后来商超发展学习的反面教材。在倒下的这些商超中,天顺的案例相对靠近当下。
天顺楚雄店则是这场风波的导火索。
事情缘起于2015年天顺超市楚雄开发区店的房屋租赁合同到期,房东要求在2015年8月31日前交回房屋,当年5月14日夜间,先后发生供应商到楚雄开发区店、永仁店哄抢商品的事件。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在其他店面发生,天顺从2015年5月15日起,40家超市全部歇业。
“这便是商超界典型额多米诺骨牌效应,往往一家超市出现问题,就可能波及其他的连锁超市。”云南一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指出:“这表明没有出问题的超市和可能出问题的超市正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如果经营不畅而没有及时将货款支付给供应商,那就已经坐在火山口上了。”
超市频频倒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行业进入门槛太低,而且可以通过设置结款周期,以一定的初始投入占用供货商的资金。一些超市经营者一旦进入经营角色,就会抑制不住扩张欲望,错误地认为规模扩大了就能赚钱,因而盲目地发展,众多超市竞争激烈,资源体系和管理能力又没有相应的韧度和强度,利润率低,资金少,显然进不了好货。没有好货,就不能吸引消费者,销售额就会下降,资金就不能正常周转,与供货商的款项就不能按时结算,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一旦资金链因开新店、投资或其他原因脱节,供货商的货款拖欠,马上会引发供货商聚众清货的局面。
早在2009年之前,天顺在全省范围内累计开店也就10家,但从2009年至2013年,最低的一年也开了5家,而最高时一年曾开到了8家,总数达到了40余家。
按照天顺之前的长远规划,在未来几年内,积极拓展云南县级城市、重点乡镇和周边地区及国家,力争连锁超市门店数量达到100个以上。然而,这一切伴随着那一波门店关闭潮戛然而止。
业内人士认为,通常地方性商超的扩张带有一种盲目性,因此经营者要确立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处理好效益与速度的关系,要做到量力而行。
一份《云南民营经济发展调研报告》指出:“近一两年我省民营企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生存和发展状况受到了极大挑战,形势十分严峻。”
总体上来看,云南民营企业产业分布较窄,规模以上的大多在黑色、有色、建筑、煤炭、房地产等国家去产能、去库存的范围,受国家政策影响,这些企业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加之滇企本身经营传统、防风险意识淡薄、创新能力差、企业成功转型升级困难。这也便是,云南民营企业生存脆弱繁荣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