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小方 姬富才
(河南科技大学附属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心血管内科 河南 三门峡 472000)
冠心病合并肺源性心脏病138例临床研究
宁小方 姬富才
(河南科技大学附属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心血管内科 河南 三门峡 472000)
目的 观察冠心病合并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河南科技大学附属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肺源性心脏病患者138例,设为观察组,取同期入院的冠心病患者138例,设为对照组。采用医院自拟问卷调查表对两组一般资料、心电图、彩超检查情况进行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结果 观察组临床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者少于对照组,心界向右或向左扩大者多于对照组,心电图电轴左偏、缺血性ST-T改变、束支传导阻滞及陈旧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心脏与颈动脉斑块彩超双室扩大、左心室扩大/球形变、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及左室后壁搏幅降低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合并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心肌梗死等基础疾病,且容易出现持续缺血性ST-T改变,加强不同疾病的鉴别,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临床分析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均为老年人群中的多发病,当两种疾病并存时临床症状、体征等相互掩盖,进一步加剧疾病的发生、发展[1]。患者发病后临床表现为胸闷、气短等症状,导致临床误诊率或漏诊率较高,部分患者由于早期难以确诊,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加强冠心病合并肺源性心脏病临床特点研究对提高诊断、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观察冠心病合并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特点。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河南科技大学附属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肺源性心脏病患者138例,设为观察组,男80例,女58例,年龄为53~82岁,平均(65.3±7.7)岁,病程为5~21 a,平均(10.2±5.1)a。选取同期入院的冠心病患者138例,设为对照组,男88例,女50例,年龄为51~83岁,平均(64.9±8.6)岁,病程为5~20 a,平均(10.5±4.5)a。观察组纳入标准:①符合冠心病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②患者均经过生化指标检查、超声及影像学检查确诊。排除标准:①排除合并有影响效应指标观测、判断疾病者;②排除合并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③排除合并传染性疾病及意识不清或存在精神障碍者。
1.2 研究方法采用医院自拟问卷调查表对两组一般资料、心电图、X线检查情况进行分析。内容包括:①临床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心界向右扩大等。②心电图表现为电轴左偏、缺血性ST-T改变、束支传导阻滞及陈旧心肌梗死等。③超声检查结果为左心室扩大/球形变、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等。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定性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表现观察组临床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者少于对照组,心界向右或向左扩大者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表现比较[n(%)]
2.2 心电图表现观察组电轴左偏、缺血性ST-T改变、束支传导阻滞及陈旧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心电图表现比较[n(%)]
2.3 心脏与颈动脉斑块彩超表现观察组双室扩大、左心室扩大/球形变、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及左室后壁搏幅降低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心脏与颈动脉斑块彩超表现比较[n(%)]
冠心病与肺源性心脏病均为临床内科的常见病,后者属呼吸系统疾病,前者为循环系统疾病,两者的诊断、治疗均较明确,但合并发病时,因为症状的重叠及相互掩盖,会增加疾病诊断的复杂程度,容易造成误诊、漏诊的现象。虽然冠心病症状不典型,但透过多种症状存在的多重冠心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长期吸烟、肥胖、糖尿病等冠心病易发因素,可让合并冠心病的诊断思路变得更加清晰[2]。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者阻塞,或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进而导致心绞痛或心肌梗死[3]。肺心病主要是由于支气管-肺组织或肺动脉血管病变等引起的肺动脉高压型心脏病,根据起病缓急和病程长短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为肺心病导致右心室扩大,肺功能与结构发生不可逆性改变,低氧血症、气道感染的反复发作,增加肺血管阻力,进而使得肺动脉血管结构重塑,形成肺动脉高压,导致肺心病[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者少于对照组,心界向右或向左扩大者多于对照组,心电图电轴左偏、缺血性ST-T改变、束支传导阻滞及陈旧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心脏与颈动脉斑块彩超双室扩大、左心室扩大/球形变、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及左室后壁搏幅降低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冠心病合并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心肌梗死等基础疾病,且容易出现持续缺血性ST-T改变,加强不同疾病的鉴别,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1] 孙辉,韩峰.麝香保心丸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1):33-36.
[2] 林莉,李成玉.氯沙坦与环磷腺苷葡胺联合治疗肺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2013,33(8):1915-1916.
[3] 袁辉敏.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临床探讨[J].中国实用医刊,2016,43(8):34-35.
[4] 肖俊生.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相关因素分析及临床诊治[J].临床肺科杂志,2014,19(3):518-520.
R 541.5
10.3969/j.issn.1004-437X.2017.05.033
2016-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