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艳华
摘要 介绍徐州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新时期防控体系建设的發展方向,以期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问题;发展方向;江苏徐州
中图分类号 S7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6-0144-02
林业有害生物是制约林业发展的瓶颈之一,直接影响社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1]。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将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对促进林业健康发展、确保森林资源生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徐州市位于江苏省西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地理位置为东经116°22′~118°40′、北纬33°43′~34°58′。境内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约占全市面积的90%,平原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降低。现辖3个县5个区2个市157个镇(办事处),人口945万人,土地总面积达11 258 km2,有林地面积达294 866.66 hm2,森林覆盖率达31.3%,活立木蓄积达1 120万m3。该市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期,符合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的基本条件[2]。
1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概况
近几年,徐州市随着荒山绿化、城市园林建设等的加快,森林覆盖面积逐年增加,为各类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提供大量寄主植物。根据2015—2016年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结果,全市已初步鉴定林业有害生物677种,其中病害49种,虫害有12目126科618种,有害植物10种。除了常发性林业有害生物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舟蛾类(Not-odontidae)、草履蚧(Drosicha contrahens)、桑天牛(Apriona germari Hope)外,柿绒蚧(Acanthococcus kaki Kuwana)、重阳木锦斑蛾(Histia rhodope Cramer)、杨白潜蛾(Leucoptera su-sinella Herrich-Sch?覿ffer)、黄翅缀叶野螟(Botyodes diniasalis Walker)、缀叶丛螟(Locastra muscosalis)、仁扇舟蛾(Clostera restitura Walker)和杨扁角叶爪叶蜂(Stauronematus compre-ssicornis)等呈上升趋势,如果环境条件适宜,这些害虫有可能转变成本地的主要林木害虫。徐州市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多,发生面积大,危害严重。据统计,各类林业有害生物年均发生面积为30 766.67 hm2,重点发生在全市111个镇(办事处)、1 524村(街道、小区)。不仅危及林业生产安全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对当地的群众生产和生活构成严重威胁。
2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现状
2.1 森防机构建设
市所辖3个县、5个区、2个市均已建成了办公室、实验室、标本室和农药械仓库等“三室一库”基础设施健全,以及测报、防治、检疫功能较齐全的森防检疫站。徐州市森防站在马庄基地建立了市级应急药剂药械库。全市现有森防专职人员103人,其中正高级工程师5人,副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26人,技术力量比较雄厚,能承担辖区内林业有害生物检疫、防控工作。
2.2 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目前,全市共有76个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点,其中国家级中心测报点3个、省级中心测报点1个、市级中心测报点4个,县、镇级一般测报点68个,基本形成国家、省、市、县和镇5级测报网络。国家、省、市级测报点装备了小气候监测仪、自动虫情测报灯、太阳能杀虫灯和性诱捕器等先进测报仪器,一般测报点挂设虫情测报灯、黑光灯和性诱捕器等。并有专人对监测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和分析,准确掌握虫情发生动态,及时上报国家、省森防部门。全市现有专职测报人员26人,兼职测报员113人(村村有测报员),监测覆盖率达到95%以上。制订与完善美国白蛾、杨舟蛾、草履蚧等主要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办法,规范监测调查技术,提高森林病虫害测报数据的标准化水平和预测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时效性,为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开展测报业务培训,按照测报工作的完成情况,对专职测报员的工作进行考核,并作为年终对各县(市)森防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依据之一。
2.3 检疫御灾体系建设
全市现有专职检疫员89人,兼职检疫员78人。重点突出“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以市、县森林植物检疫网络为基础,通过添置先进的检疫设备,加大检疫执法力度。针对近年来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调运活动频繁以及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严重的趋势,加强对种苗产地的检疫力度,建设无检疫对象苗圃;加大外来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产品的复检力度;防止有害生物的传播与蔓延。完善检疫信息网络,调运检疫运输证及时上传省、国家森防网,形成一个覆盖面广、运转高效的网路体系。结合全市检疫工作实际,制定《产地检疫工作制度》《检疫证书管理办法》《危险性病虫疫情普查、监测技术规程》等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提高检疫水平和林业有害生物的检测能力。强化业务培训,规范检疫人员执法行为,树立良好执法形象。
2.4 防控体系建设
目前,全市森防系统有350人专业防治队伍,各类防治设备200多台套;专门从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社会化服务公司8个,人员191人,设备302台套。逐步建立设备先进、技术优良、服务功能齐全的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组织。并对专业队伍开展定期防治新技术、现演练的培训,不断提高专业队伍的素质,形成一支反应灵敏、行动迅速的专业防治队伍。广泛宣传,让全社会参与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徐州市加大森防工作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台、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调动群众参与防治的积极性。
2.5 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多年来,徐州市一直以科技作支撑,有效开展防治工作。与南京林业大学、江苏林科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完成了原林业部科技、中试和推广项目“6HZ6020型树干注射机的研制与应用”,完成“杨树害虫注干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该项成果2003年获第三届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完成的“杨小舟蛾防治技术研究”获省农业科技进步三等奖;还完成了“杨尺蠖等杨树主要害虫防治更新技术”“森林病虫害烟雾载药防治技术及设备的研究”“人工释放啮小蜂等杨树害虫无公害防治示范与推广“生物天敌繁育”“飞机防治林业有害生物示范”等10多个项目。
3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检疫御灾体系不完善
随着全市森林面积的不断扩大,贸易活动、物流日趋频繁及城乡大规模环境绿化的开展,危险性的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危害程度也随之增加,新出现的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多为突发性[3],防治难度大。目前全市涉木企业689家(还不算小家庭企业)、苗木生产经营企业343家,木材、苗木和木质包装材料运输量大。检疫监管难度大、任务重,现有的检疫人员力量和检疫设备很难应对各类林业有害生物的快速检出工作,易造成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3.2 灾变监控技术不完善
林业有害生物灾变的发生具有大强度、小概率、复杂性、混沌性和突变性的特点[4]。对此,运用常规预测方法往往无法应对,而造成全市面临目前灾变预测的两难境地。
3.3 应急物资筹备制度不健全
目前,徐州市尚无真正意义上的林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应急物资、技术、能力专门储备,各种经费投入、药剂药械等只能满足日常基本防治的需要,远远不能满足突發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
3.4 专业防控队伍亟需加强
专业防控队伍不稳定、防治设备老化,面对突发性病虫害发生,不能快速作出反应,不能及时控制灾情。
4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
4.1 增强检疫御灾能力
建立市级检疫检验处理中心,配备先进的高科技检疫仪器。加大对检疫执法人员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检疫人员的执法能力。培训全市兼职检疫员,提高业务水平,努力建设一支懂政策、业务硬、责任心强的检疫执法队伍。
4.2 提升灾变监控技术能力
开展宏微观结合、多学科交叉的多尺度和多途径综合研究是最好的选择。要对灾变做出预警,就必须找到引发突变的触发点和临界值,这就要求以“3S”技术和昆虫雷达技术等高新技术以及非线性科学为基本工具。为此,要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队伍的素质建设,加强新技术应用培训,并增加必要的技术设备,满足防控工作对技术的需要。
4.3 完善应急防控物资储备制度
应建立突发应急防控的专项资金,将其列入财政预算。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专项预算资金,建立农药储备库和防治机械库,以保持防治机械完好。
4.4 建立林业有害生物监控动态调整制度
随着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各类人员、物资等的交流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扩大,要及时调整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范围,在加强对传统林业有害生物监控的同时,必须将入侵型有害植物等林业有害生物纳入防控范围,以防止生态灾害的发生。
4.5 培养稳定、高水平的防控专业队伍
林业有害生物具有灾变的突变性特点,要求防控体系具有立即出击、迅速扑灭的能力。以响应能力为目标,经常开展应急反应演练,培养提高相关人员的应急管理水平及应急技能。
4.6 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机制
防灾减灾不仅是政府计划和行动,同时也是社会性行动,必须取得公众的支持和参与。首先,要利用一切传播手段和教育途径,宣传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知识,树立全民参与防灾意识,增强公众的危机意识和社会意识,提高公众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次,广泛调动公众参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积极性,减轻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压力,降低应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成本。
5 参考文献
[1] 刘丽珍.陕西省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经济损失评估[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2] 刘峥.营林技术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控制效果[J].民营科技,2016(12):179.
[3] 成聪,解春霞,马阅.江苏林业植物检疫现状及思考[J].江苏林业科技,2011(3):55-57.
[4] 张天.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探讨[J].山西林业,2013(5):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