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刚
摘要 本文就萝北县玉米田非常发性病害——玉米眼斑病、大孢指疫霉疯顶病、炭疽病的症状特点、发病因素、防治方法等进行详细阐述,以促进玉米的科学种植,提高种植户的经济收入。
关键词 玉米眼斑病;大孢指疫霉疯顶病;玉米炭疽病;防治方法;黑龙江萝北
中图分类号 S435.1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6-0132-01
萝北县玉米田主要发生的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黑穗病、黑粉病、锈病等。由于近年来,玉米品种更新迅速,品种名目繁多,异地调运频繁,加之土壤状况、气候条件、生态环境的变化,已经有玉米非常发性病害出现,包括玉米眼斑病、大孢指疫霉疯顶病、炭疽病。发病规模仅限于个别地块,发病率不高,发病地块一般占2%~10%。其中,玉米眼斑病2015年在萝北县团结镇发生面积达5.3 hm2;炭疽病 2014年在萝北县凤翔镇、太平沟乡发生面积达8 hm2;大孢指疫霉疯顶病2015年在萝北县肇兴镇发生面积达10 hm2。
鉴于非常发性病害发展趋势的不确定性,掌握其症状特点、发生条件对制定科学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现就萝北县非常发性玉米病害的症状特点、病原菌类型、发病因素以及防治方法等方面内容进行详细论述,以供广大种植户参考。
1 玉米眼斑病
1.1 症状及危害
该病害以危害叶片为主。一般常在近于成熟的上部叶片发生。发病初期,叶片出现小而透明的圆形或卵圆形病斑,呈水渍状,中间白色至褐色,周围呈褐色至紫色环状,有黄色晕圈,大小为1.0 mm×1.5 mm,呈眼斑状。随着病情发展,病斑会融合成片状或帶状坏死区,也可发展到叶鞘、包叶。严重时影响玉米生长发育,造成减产。
1.2 病原
玉蜀黍球梗孢菌,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主要危害玉米[1]。
1.3 发病因素
该病菌主要在病残体、种子上越冬。在第2年早传播到幼苗上。后以分生孢子萌发侵入叶片,潜伏7~10 d即出现病症。病斑上产生孢子,并借助风力传播,进行反复侵染,导致该病蔓延。孢子萌发适合温度为24 ℃,冷湿气象条件利于该病流行。
1.4 防治方法
1.4.1 农业防治。一是选用无病种子或抗性品种;二是实行3年以上轮作,深翻土壤,及时中耕除草,提高地温;三是使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
1.4.2 化学防治。一是用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5%的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二是发病初期立即喷药,可选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隔7~8 d喷1次,连续防治3~4次。要注意交替用药,以防止菌核病菌产生抗药性。
2 大孢指疫霉疯顶病
2.1 症状及危害
大孢指疫霉疯顶病是玉米的全株性病害,病株雌、雄穗增生畸形,结实减少,严重的导致颗粒无收。被害植株产生典型疯顶症状。初时症状为过度分蘖,每株4~10个分蘖,上部叶片旋转扭曲,雄穗增生,呈叶状结构。发病重的叶片狭窄,呈带状,坚韧。有的植株只是呈现植株矮化或叶片有褪绿条斑。
2.2 病原
大孢指疫霉玉蜀黍变种,属于鞭毛菌亚门真菌[2]。
2.3 发病因素
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翌春卵孢子在潮湿土壤中萌发,产生孢子囊、游动孢子,侵入寄主组织,其菌丝完成系统发育。孢囊梗从叶片气孔伸出,并发育出孢子囊,藏卵器在病部大量产生。该病以种子带菌传播,适宜的土壤湿度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植株在4~5片叶以前,土壤湿度饱和,即可引起苗期发病。土壤湿度能维持饱和状态24~48 h,就能完成侵染。
2.4 防治方法
2.4.1 农业防治。一是实行大面积轮作;二是低洼地块注意排水,避免在低洼地种植玉米。
2.4.2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可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9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克抗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喷防。
3 玉米炭疽病
3.1 症状及危害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病斑接近梭形,中央浅褐色,周围深褐色,病斑大小为3.0 mm×1.5 mm。病部生有黑色小粒点,为分生孢子盘,后期病斑扩展、融合,直至叶片枯死。在严重发生时,这个病原菌也能造成植株顶端死亡,侵染玉米茎秆,引起玉米茎基腐,造成玉米减产。茎基腐引起的减产往往大于叶部病斑引起的产量损失。
3.2 病原
禾生炭疽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3]。
3.3 发病因素
病原菌以分生孢子盘或菌丝块在病残体组织上越冬。
第2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多次再侵染。高温多雨容易引起发病。
3.4 防治方法
3.4.1 农业防治。一是选用无病种子或抗性品种;二是实行3年以上轮作,深翻土壤,及时中耕除草,提高地温[4];三是使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
3.4.2 化学防治。一是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5%的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二是发病初期立即喷药,可选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隔7~8 d喷1次,连续防治3~4次。要交替用药,以防止菌核病菌产生抗药性[5]。
4 参考文献
[1] 冀萍.玉米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1(19):196.
[2] 李汉忠,张国英.玉米疯顶病的发生与防治[J].种业导刊,2010(12):29.
[3] 王富荣,石秀清,石银鹿.山西省玉米病害的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J].玉米科学,2000(3):79-80.
[4] 戴法超.玉米病害与玉米种质资源抗病性[J].作物品种资源,1997(4):28-31.
[5] 吕国忠,陈捷,白金铠,等.我国玉米病害发生现状及防治措施[J].植物保护,1997(4):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