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华
摘 要 低段学生的作文能力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曾令许多教师头疼不已,该如何打开这扇神奇之门,说它重要,是因为写作能力是伴随学生终身的能力,它无论在学习、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说它艰巨,是因为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漫长的训练过程。
关键词 小学 语文 低段 作文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0-0067-02
1.从日记开始,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入手,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与习惯,激发他们抒发激情与展示才华的渴望。日记的内容要根据学生年龄、年段的特点进行引导,从基础开始,不作统一规定,但必须是真实的。从句入手,然后扩展到片段,进而发展到篇,这一引导过程,其实就是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的过程。一篇篇日记洋溢着孩子们的童心、童真、童问、童趣,字里行间充满了他们的欢欣、喜悦、疑惑与感恩。一篇篇日记就是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他们将自己色彩斑斓的生活,五花八门的奇思妙想真实的呈现在你的眼前。日记不仅仅是孩子们成长的最好见证,也是他们的第一部书。从身边起,从小事起,写自己的经历,自己的心理体验。这些素材源于自身的生活经历,学生不陌生,写起日记自然言之有物,活灵活现。即:写我所见我所想我所历我所感。文题不宜生涩过大。小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加之生活环境的影响与局限,作文难免有一定的为难情绪,有时常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想象。因此,从他们最熟悉的事物入手,学生言之有物,叙之有情。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表情并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去看、去听、去想,把注意力集中到观察的对象上;其次指导学生有次序地观察,抓住不同的事物的有趣、有味的一面。学生学会了观察事物的方法,也就找到了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
2.提高习作能力还要与听说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说出了自己的观察,其实就是将习作大致叙述出来,再将多种形式的评融合进去,这样个体行为与集体合作相结合,可以取长补短,促进学生修改习作的积极性与热情。读是写的基础,写以读为前提,只有学生读得多了,写作时才能思如泉涌,付诸笔端。广泛阅读,积累语言是解决学生“有话道不出”的重要方法。
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到一定程度,就要想法写下来。一年级学生才开始接触汉字,识字量太少,无法表情达意,只好用音节代替,但他们求知欲很强,精力充沛,教师可布置学生课外认字,街上的广告牌、饭店、商店招牌、标语,各种包装上的名称等等,随家家长上街就能认不少字。课上教师随口说一个句子,然后问学生,刚才老师说的这句话里有哪些是你会写的?上去写在黑板上,不会的可以用拼音代替。过去,一上作文课,有的学生就发愁没的可写,这是学生不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没有积累写作素材造成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留心观察,亲身实践,才能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写出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如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的风霜雨雪,生活中的偶发事件,重大节日的庆祝活动,生活环境的改善等;让学生动手进行小实验、小制作、家务劳动等;让学生深入实际调查,如环保调查,节日礼品的调查,零花钱的使用调查,餐桌食品的调查等,这些都是学生绝好的写作素材。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豁然开朗,深深感到是生活赋予他们创作的激情和灵感,生活是永远写不完的诗,作不完的画。这时学生的作品便会丰富多采,各具特色。例如,我让学生进行环保调查,全班学生选材达几十种之多,如乱砍乱伐、水资源浪费、大气污染、乱贴小广告、生活垃圾、动物保护等,而且写得内容详实,既分析了现状,又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这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实践的结果。
3.注重积累,通过多种渠道丰富作文内容,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日记的内容很广,自己的喜怒哀乐、所见所闻都可通过日记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可以给学生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比如:结合农村小学生的实际,可让他们动手植树、养花、种菜,也可以饲养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然后把栽种或饲养的过程以日记的形式写出来。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在教学中要牢固树立阅读为写作服务的思想,把阅读教学始终贯穿于作文教学之中。无论是低年级的用词说话、看图说话,还是中高年级的读段、写段和写一篇完整的作文,这一系列的作文训练,都要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把阅读中的作文知识有效、合理地切入,通过导读、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这一个个训练环节,来丰富学生的作文知识。
学生写得多了,批改是个问题。另外,以往一味地教师批改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尽管教师对每一篇作文一字一句批改得不能再细,可对学生来说无济于事。因为,学生拿过作文大多看看分数,根本没有仔細看批改的内容,使教师的批改成了无用功。针对这一现象,我改进了评改作文的方法,首先以教师的评改引路,然后逐渐放手,让学生集体评改,小组合作评改,自评自改。
参考文献:
[1]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