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根
摘要 山东北部沿海地区由于受土壤条件、气候、水利条件限制,在组织小麦种植,特别是规模化种植时,应根据土壤条件、水利条件、小麦品种科学选择地块,合理选择耕、耙、种、灌、管、防、收等农艺措施,以求规模种植高产、稳产。本文就小麦规模化种植的必备条件和种植过程中的农艺措施进行探讨,以期为山东北部沿海地区盐碱地小麦规模化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盐碱地;规模化;种植模式;沿海地区;山东北部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6-0071-01
近年来,随着棉花补贴政策的调整和农村土地流转的深入发展,山东北部沿海地区小麦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规模化种植的农户越来越多。但由于对盐碱地种植小麦的基本条件不了解,生产过程中受土地返碱、干旱、病虫害、干热风等影响严重,给小麦生产带来较大影响。本文对山东北部沿海地区盐碱地小麦规模化种植的种植条件和模式进行探讨。
1 盐碱地进行小麦规模化种植的必备条件
1.1 土壤条件
盐碱地分为重度盐碱地、中度盐碱地和轻度盐碱地,30 cm耕层中,重度盐碱地含盐量为0.4%~0.6%,中度鹽碱地含盐量为0.2%~0.4%,轻度盐碱地含盐量为0.1%~0.2%。小麦属于中度耐盐碱植物,一般而言,中、轻度盐碱地可进行小麦种植,重度盐碱地需结合小麦品种特性、水利与气候条件、管理水平等慎重考虑。
1.2 种子条件
小麦虽有一定的耐盐碱能力,但不同小麦品种之间耐盐碱能力差异很大。经试验,山东地区目前大面积种植的济麦22、山农20等在轻度盐碱地上可以正常生长,在中度盐碱地土壤中出苗困难,出苗率只有50%~70%;由德州市农科所小麦研究室培育的德抗961可在土壤含盐量0.3%~0.6%的盐碱地上种植;青岛农业大学培育的青麦6号,在中轻度盐碱地上种植创出8 217.3 kg/hm2的高产纪录;“渤海粮仓”工程在河北、山东、辽宁、天津组织的耐盐优质高产小麦选育也取得了突破,小偃81、小偃60耐盐新品种在示范区种植取得了显著增产效果。在进行规模化种植前,应根据土壤情况,科学选择适宜品种,并进行小面积试种试管。
1.3 水利条件
山东北部沿海多数地区资源匮乏,小麦生长期降水不能满足生长需要,严格按照小麦生长规律组织灌溉几乎不可能。因此,要结合小麦整个生长期需水规律,紧抓孕穗期、开花期2个需水临界期的水分供应以及秋末和初春2个土地返碱返盐高峰期的压盐排碱用水需求,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经过山东省潍坊市北部地区近3年的种植实践,认为最少应保证春季拔节前浇水需求,需水量2 250 m3/hm2左右;冬前浇冻水1次,需水量1 800 m3/hm2左右。
2 盐碱地小麦规模化种植措施
山东北部沿海地区降水量不能满足小麦生长需要,春季干旱少雨,影响小麦生长,冬季气温较内陆低,易发生冻害、病虫害,年年大风、倒春寒发生频率高,小麦生长后期受干热风影响大。在种植模式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上述特点。
2.1 科学试验选好种
选用耐盐品种是盐碱地小麦种植的关键。目前,山东北部沿海冬麦区适宜种植的冬小麦新品种有德抗961、小偃60、小偃81、青麦6号等,这些品种均具有耐盐碱、早熟高产的特点。
2.2 秸秆还田培好肥
秸秆还田是当今世界上受普遍重视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在避免了秸秆焚烧造成大气污染的同时还有增肥增产作用。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使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加、容量减轻,促进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发育。采用合适农机收获上茬作物的同时,将作物秸秆粉碎(长度小于10 cm)均匀抛撒于地表。采取秸秆还田措施的地块,要适量深施速效氮肥调节碳氮比,以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加速秸秆快速腐解。
2.3 深耕细耙整好地
经多年实践,盐碱地种植小麦宜每年进行深耕,一般耕深为20~25 cm。深耕能把地表含盐量高的土壤翻到底层,加速淋盐,防止返盐,增强保墒抗旱能力。同时还能翻埋作物秸秆、杂草和病虫,改良土壤的养分状况,并把土表以下的病虫翻至地表,改变了其生活环境而使其被消灭。深耕后进行耙地作业,密实土壤孔隙,使表层土壤细碎疏松,地表平整,达到表层松软、下层紧密的目的,为播种作业和种子发芽生长提供良好条件[1]。
2.4 机械条播下好种
选择带镇压轮的种肥一体小麦条播机,在最适播期内适墒播种,同步施肥,播种时日均气温15~17 ℃,施高氮酸性或中性复合肥600~750 kg/hm2作种肥。根据不同小麦品种要求,按照225万~300万株/hm2的密度确定下种量,播种时间每推迟1 d,播量增加7.5 kg/hm2。
2.5 冬前灌水保好苗
山东北部沿海地区秋季降水少,是土地返碱造成死苗的2个时期之一。冬前浇好“上冻水”是保苗的关键,一般在立冬之后,日平均气温4 ℃左右进行,小冻前开始,大冻前结束,夜间冻白天消时为最合适时期,可以起到防止土壤返碱、调节地温、疏松土壤、促进吸收、预防春旱的作用。
2.6 翻春肥水促拔节
山东北部沿海地区春季气候特点为多风少雨,倒春寒频繁,土壤返碱明显。组织春灌应结合土壤墒情、返碱情况和苗情科学合理地确定灌溉时间、灌水量、用肥量。总体上应把握宜迟不宜早、宜多不宜少2个原则。只要墒情、苗情允许,土壤返碱不严重,应尽量延迟春灌时间,最好推迟到拔节期进行。一是因为浇水过早容易造成田间大降温,对小麦返青后的生长十分不利,重者还会引起冻害;二是有试验表明,若在小麦生育期只浇1次水,分别放在4个不同时期,即冬灌、拔节灌、孕穗灌和开花灌浆灌,则拔节期灌水产量最高,比其他3个时期灌水产量高4.3%~15.0%[2]。由于受灌溉条件限制,山东北部地区组织春灌后,一般不再进行浇水。因此,春灌浇水量宜多不宜少,以保证满足小麦后期拔节、孕穗、开花、灌浆各时期用水需求,并可有效降低干热风的影响。春灌的同时根据苗情适量追施高氮肥。
2.7 机械喷防消灭病虫草害
使用自走式喷药机和无人机完成植保作业,可大大降低植保作业劳动强度[3-4],避免人员接触农药,并且机械作业比人员作业喷洒均匀度更高、药雾穿透力更强、作业速度更快。在潍坊市寒亭区采用潍坊拖拉机厂生产的3WP-1000自走式喷杆喷雾机,2名植保人员1个作业班次即可完成53.3 hm2大田的植保任务,效率高,便于大面积作业。
2.8 适时机收保高产
机械收割以完熟初期进行为宜。完熟初期小麦叶片基本枯黄,籽粒变硬、呈品种本色、含水量20%以下,是机收的最佳时机。收割过晚小麦植株完全干枯,茎、秆、叶以及根基等不能再制造养分,但仍需要消耗养分进行呼吸,造成粒重降低;收割过早小麦籽粒鲜重还在上升,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3 参考文献
[1]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粮食高产高效技术模式[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11.
[2] 王勤,么俊卿,李晋生.适时浇好小麦拔节水[J].河北农业科技,1990(3):8-9.
[3] 魏新瑞.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J].农技服务,2016(11):44.
[4] 李运江.小麦种植机械化问题与新技术研究[J].乡村科技,2016(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