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淳
《弟子规》不光是写给孩子看的,也是给家长看的。所以家长也要成为独立而有爱的成人,按书上的内容去侍奉自己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兄弟、关心自己的朋友
有一天,忽然被朋友问怎么看待《弟子规》,说这是不是家长本位思想?因为她一方面觉得中国传统文化好,一方面又因其学外语专业,对西方文化很推崇。她想把孩子送去读国学幼儿园,又怕所谓“糟粕”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她看了心理学大咖很多批判传统文化的言论,由此陷入了无限的纠结和烦躁。
如果人生是一场豪赌,建立一个系统和完整的价值体系,应是最大的筹码。那么问题来了,经典和大咖,你赌谁赢?
我回答说,如果是以前,我会同意《弟子规》是封建思想的糟粕,是严重的家长本位观念,是戴在孩子头上沉重的紧箍咒,但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
她问,为什么,是现在境界高了么?
我说,《弟子规》是让孩子立规矩的,一个人只有控制得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才有资格谈自由。如果一个小孩子没有规矩,长大了控制不住自己,会非常痛苦的。相比来说,有规矩、能自律的孩子更容易获得世俗的成功和心灵的自由。
我们可以在很多的艺术载体上看到对自由的表达。林怀民先生的云门舞集,觉得真美,演员的神韵气质,融入到每个动作,每个鼓点,那么严丝合缝又浑然天成。我感觉到一种用身体表达的自由。可人们都知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旅日书法家熊峰先生,将画中之境,注入到酒酣狂草中,一气呵成,让人细品不厌,我感觉到一种用笔墨表达的自由。采访中才得知,不管睡多晚,已年过知命之年的他还坚持每天练一个小时的小楷。
打拳要从扎马步、练套路开始,画画要从临摹、素描开始。学习人生的智慧,怎么不需要日复一日的基本功?
朋友问,家长如何把《弟子规》和孩子真实天性的发展很好地结合,而不至于压抑孩子呢?
我说,《弟子规》不光是写给孩子看的,也是给家长看的。所以家长也要成为独立而有爱的成人,按书上的内容去侍奉自己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兄弟、关心自己的朋友。孩子在家长的行为中耳濡目染,这个力量要远远大于用圣人的话去压制和要求孩子。
我也曾非常排斥和厌恶儒家文化,甚至认为《论语》奴役人性。后来,我慢慢跟着读古典、学经典,也渐渐理解了古人的思想与智慧,并由衷地欣赏与折服。比如细读《论语》之后,我就喜欢上孔子这个可爱的老头,不会射箭的音乐家不是好司机,夫子何其多能也。在还没有飞机、高铁的时代,舟车劳顿十四载,就是去找一个能完成天命的平台。孔子最灿烂的生命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五十岁,他才知道自己的天命。
我时常好奇,好像古人对年龄没有很强的界限感。姜子牙、百里奚都是七老八十才出来干事业,诸葛亮二十几岁就看天下若观掌,西施十五六岁能当美女间谍。而我灿烂的生命会从什么时候开始呢?我知,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
很多心理学大咖的书籍和文章中,樂此不疲地批判着传统,把人们的失败、懒惰、贪欲归咎于原生家庭,归咎于传统文化,他们一面批判着“巨婴”,一面又在为无数的“巨婴”寻找开脱的理由。而作为铁粉的朋友,面对生活的一地鸡毛,却还是无能为力。
没有一种修行是舒服轻松的,所以在世间都要做好跟烦恼打持久战的准备。我安慰朋友,圣人也一大堆烦恼,我也有数不清的糟心事,就当是在事里修心吧。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圣人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好了路,而且历代先贤都证明了这条路是对的。以我们短短二三十年的功力,就能另开一条风光旖旎的小径么?多数时候兜兜转转还是会绕回到这条大路上来的,大道虽然风光平淡一些,但往往是通向生命真谛最快捷最明媚的路。
所以看100篇大咖自相矛盾的煽动和安慰,不如好好读一章经典,深刻体会,细细品咂。经典可能让人的“小我”不舒服,但绝对会给生命的成长注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