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台县小麦生产现状、问题与对策

2017-05-12 11:05刘东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凤台县生产现状问题与对策

刘东

摘 要:该文分析了凤台县小麦的生产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小麦绿色高效生产的技术对策。包括:调整品种结构、加强技术创新、防控麦田渍害、加深耕层培肥地力、推广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等。

关键词:小麦;生产现状;问题与对策;凤台县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8-0043-03

凤台县位于沿淮淮北,为稻麦两熟耕作区,常年种植小麦4.2万hm2左右,其中稻茬麦约占90%。近几年,通过技术攻关和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小麦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等重大农业项目实施,小麦单产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十二五”期间全县小麦平均产量稳定达到6 000kg/hm2以上,并涌现出一批平均单产6 750~7 500kg/hm2高产田,有力地促进了小麦生产的发展。

1 生产现状

1.1 种植技术有新发展 建立了“以选用稳产高产半冬性品种为基础,以提高群体质量和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为中心,适期适量播种、配方施肥与氮肥后移、三沟配套降湿防渍、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相配套的凤台县稻茬小麦稳产高产栽培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同传统方式相比有“五大进步”:一是品种结构和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用半冬性品种替代春性品种,以适宜于稻茬种植的优质稳产高产半冬性品种烟农19、济麦22替代原推广种植中低产水平半冬性品种,提高了冬前温光资源利用率和稻茬小麦抗灾生产能力。二是突出“三沟配套”,降湿壮根。把三沟配套,降湿防渍作为稻茬小麦稳产高产关键配套技术,小麦播种后按畦面宽3~4m、畦沟深0.2m技术要求开好田间“三沟”,并与田外排水沟相连,显著提升了稻茬小麦降湿防渍能力。三是施肥技术有较大改进。首先改偏施氮肥为配方施肥,近5a小麦配方或按方施肥面积90%以上,平均基施纯N154.65kg/hm2、P2O5 73.5kg/hm2、K2O 79.35kg/hm2;其次改传统底肥“一炮轰”为返青肥与拔节肥结合,看苗追肥。试验表明:氮肥后移能明显提高小麦的最终产量,试验中拔节追氮和孕穗追氮的产量明显高于返青和起身追氮。其中,拔节追氮对于小麦产量的提高效果更显著(表1)。四是通过对2007年以来全县近300个苗情监测田播种量、基本苗、越冬苗、高峰苗与小麦产量结构统计分析,建立了凤台县稻茬小麦不同群体动态与产量结构量化指标体系(表2),为建立稻茬小麦高产群体,实现“穗、粒、重”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五是病虫害综合防控能力显著提高。按照绿色防控技术要求,在小麦赤霉病、纹枯病、蚜虫等病虫害发生期,依托病虫害机防专业合作社、专业防治队为农民提供统防统治服务,有效地降低了病虫害的损失。

1.2 单产水平有新突破 通过选用半冬性品种和稳产高产配套技术推广,小麦单产显著提高,“十一五”全县平均单产5 719kg/hm2,较“十五”期平均增加1 660kg/hm2,增幅达40.9%;“十二五”全县平均单产6 233kg/hm2,较“十五”期平均增加2 174kg/hm2,增幅达53.56%,较“十一五”期平均增加1 054kg/hm2,增幅达18.43%,2013年桂集镇大王社区村民王德国种植的小麦高产攻关田,省科技厅专家组现场实割测产平均产量达8 777.25kg/hm2,创沿淮稻茬小麦高产纪录。

1.3 社会化服务能力有新提升 为有效地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小麦稳产高产配套技术难落实等实际问题,提高技术到位率,每年在全县15乡镇建立40多个苗情监测田,定期和不定期开展“三情”(苗情、墒情和病虫情)监测,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三情信息”,通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包片抓点、现场指导、举办培训班、印发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开展对科技示范户和种植大户指导服务;扶持培育“凤台县禾谷香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凤台县农旺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两个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等112个病虫害机防专业合作社、126个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在全县开展土地流转、代耕代种、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年完成小麦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6 700hm2以上,病虫害专业化防治20 000hm2以上。

1.4 稻麦连作,腾茬集中,茬口较紧 凤台县地处沿淮,温光条件可以基本满足麦稻一年两熟栽培,但茬口和季节比较紧张,“霜降”前小麦播种有利增产。但从凤台县水稻生产现状看,30%左右移栽水稻9月底至10月上旬腾茬,有利小麦播种,而70%的机插水稻和直播稻集中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初收获腾茬,收种时间十分紧张,对秋播小麦质量有较大影响。

1.5 田间差异大,均衡生产能力不强 凤台县稻茬小麦田块间产量差异较大,高产田产量7 500kg/hm2以上,低产田产量5 250kg/hm2左右,這种现象在全县各乡镇普遍存在。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病虫防治效果。以小麦赤霉病防治为例,2016年调查:赤霉病未防治田病穗率达76.3%,病指57.2,病粒率29.9%;防治两次的病穗率14%,病指7.4,病粒率0.8%;防治1次的病穗率26.5%,病指16.8,病粒率4.7%;由此可见防治效果对小麦产量和品质有较大影响。二是播种期。对不同播种期小麦产量调查发现,适期适量播种田小麦产量较高,迟播田产量较低(表3)。三是渍害的影响。拔节前受渍小麦根系生长受到抑制,吸收功能下降,导致叶黄苗瘦,分蘖缺位,抗性降低,纹枯病加重;抽穗后受渍会导致小麦植株早衰死亡,降低粒数和粒重,渍害是造成产量差异重要原因。四是土壤肥力的差异。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排灌便利的田块小麦产量较高。此外,家庭劳动力状况、技术投入、机械化水平、种植效益等也对小麦产量有一定影响。

2 存在的问题

2.1 土壤问题 一是土壤基础肥力不高。从土壤普查结果看,全县土壤有机质平均21.7g/kg、全氮平均1.08g/kg、有效磷平均12.6mg/kg、速效钾平均113.3 mg/kg;有效锌平均1.13mg/kg,低于1mg/kg的耕地面积约为3.2万hm2,约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0%;有效硼平均1.44mg/kg,低于0.5mg/kg的面积约1.7万hm2,约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7%。二是土壤适耕期短,耕性差。三是土壤耕层浅,保肥供肥能力不强。一般田块土壤耕层厚仅13~15cm,与小麦高产土壤要求相差甚远。

2.2 渍害问题 凤台县位于沿淮,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土壤质地粘重,加上稻田土壤结构致密的犁底层,滞水性较强,通透性较差,极易发生渍害。每年都有6 700hm2以上田块出现不同程度的渍害,这些田块一旦受渍很难恢复,叶黄、苗瘦、根蘖少,成穗不足,穗粒数较少,对产量影响较大,受渍严重田块减产可达20%~30%。

2.3 病虫草害重 凤台县常年病虫草害发生16.7万hm2次以上,造成产量损失2.1万t以上,主要麦田杂草有看麦娘、日本看麦娘、繁缕、猪秧秧等;常发生病虫害主要有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蚜虫和麦蜘蛛。近几年赤霉病已成为我县小麦常发性重大病害,也是安徽省的重发区。2016全县赤霉病发生面积4.47万hm2,病田率100%,平均病穗率14%,平均病指6.8,平均病粒率1.5%。

2.4 整地播种质量较差 目前凤台县主要采取旋耕整地+撒播的方式种植小麦,在适墒的情况下整地播种,小麦出苗较齐。若遇旱,表层块状的土壤结构,很快失墒不能出苗;若遇阴雨土壤湿度较大时则烂耕烂种。近几年,随着水稻秸秆全量还田面积增加,正常旋耕播种时很难将秸秆掩埋到土中,反旋可掩埋70%左右秸秆,但不论正常旋耕或反旋都会造成土壤虚松,出苗不齐、出苗率下降,遇旱还会出现死苗现象。

2.5 气象灾害频繁 凤台县地处沿淮,小麦生长期间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是小麦生产中不可忽视的潜在威胁。2007—2016年10a间先后发生冬春干旱2a(2009年、2011年)、穗期连阴雨3a(2014—2016年)、倒春寒1a(2013年)、烂场雨1a(2016年)、秋季连阴雨2a(2014年、2016年),尤其是2016年秋季长期持续阴雨,致使全县85%以上的小麦播种期推迟到11月中旬至12月初,给小麦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3 技术对策

3.1 调整品种结构,选用优质、稳产、抗逆性强小麦品种 根据品牌粮食建设需要和水稻种植方式的变化,进一步调整优化品种结构,筛选利用优质稳产、耐渍性好、抗赤霉病、抗穗发芽的半冬性品种或春性、弱春性品种,抓好订单生产,实行区域规模种植。

3.2 加强技术创新,推广绿色高效生产技术 围绕稻茬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切实抓好水稻秸秆全量还田、科学播种、配方施肥及氮肥后移、开沟防渍、水肥一体化、病虫草绿色防控等技术示范推广。认真开展持续阴雨或干旱条件下土壤耕作、小麦播种技术创新研究,为适期适量播种创造条件;从抗病品种选用、高效防控药剂筛选、防治剂量、防治时间等方面入手,切实加强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研究,有效控制赤霉病发生为害;以提高稻茬小麦整地播种质量为重点,改进农机作业技术与工艺,以满足小麦绿色生产的需求;要针对水稻机插、直播等种植方式的变化,加强小麦晚播高产配套技术研究,确保稻麦全年均衡增产。

3.3 综合治理,防控麦田渍害 首先要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修复或完善农田排水体系,切实提高农田排水降湿能力;二要选用根系活力强,耐渍性好的小麦品种;三要加强渍害防控技术研究,推广三沟配套、高畦种植等配套技术,以减轻渍害发生为害。

3.4 加深耕层,培肥地力 要重视加强耕地质量建设,针对长期旋耕种植造成土壤耕层浅,保水保肥和供肥能力较差等突出问题,推广土壤深松耕或隔年耕翻等整地方式,逐年加深耕层;要充分认识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对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作用,加强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技术研究,解决好秸秆还田对整地播种质量的影响,形成便于操作的技术模式;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推广配方施肥及化肥深施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土壤污染,保护好耕地。

3.5 積极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是促进绿色发展,提高小麦质量效益的必由之路,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政策,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通过土地流转、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扩大生产规模,开展标准化生产。

(责编:吴祚云)

猜你喜欢
凤台县生产现状问题与对策
万物皆可成为我笔下最美的事物——2018年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小升初作文真题解析
TeachingEnglishListeningthroughSongs
上海市小白菜高效安全生产现状与建议
祁连县油菜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信息化条件下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管理策略探究
浙江省中小企业民间借贷问题探讨
“生存关注”阶段中学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