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皮村的一堂文学课

2017-05-11 18:23翁佳妍
看天下 2017年12期
关键词:见面会工友育儿

翁佳妍

每堂文学课后,工友们会按自己的节奏写诗歌散文,交给负责人付秋云。

工友们写的最多的“东西”是诗——小学没毕业、做了9年育儿嫂的王姐“有时候心理压力跟山一样重,有好多话要说”。

43岁,她突然“发疯似的,脑袋里诗句成片来,心里就跟着了火似的”。

皮村的文化活动非常活跃,社区活动中心经常爆满

4月30日,一周一次的皮村文学课照常开课。这是范雨素成为“事件”后,文学组第一次上课。

皮村是北京最后的城中村之一,位于通州区与顺义区交界的夹缝中,最近的地铁站在10公里外,周边分散着工地和小工厂。因为居住成本低廉,两万多打工者暂住于此。

一周前,皮村育儿嫂范雨素写的文章发表在非虚构写作平台上。这是一个育儿嫂的自述,涉及家中三代女性的命运和一些留守儿童、贫富分化等社会议题。短时间内,阅读量突破十万加,三天内,达到近四百万。

皮村因这篇文章引发了众多关注。

打工春晚已經成为皮村的品牌,2017年1月,第六届打工春晚正在上演

敲开皮村工会办公室,浓郁的泡面味,负责人不在,两张沙发上挤着五个写稿的记者,边角塞满拍摄器械。屋外,皮村工会负责人正在面对着三台形状各异的录音笔。五天里,他加了五十多家媒体从业者的微信。他们中有人干脆在皮村住下,挨个敲门,穷尽一切地搜罗所有皮村的信息。和媒体一同前来的还有出版人,他们带着出版合同、工作邀请,蜂拥进皮村活动中心大院。

皮村工会“工友之家”甚至为此召开一场见面会。见面会定在劳动节汇演的新工人剧场,一进门,满眼鲜红的劳动节装饰。墙上四行标语:“没有我们的文化,就没有我们的历史。没有我们的历史,就没有我们的将来。”

见面会结束,劳动节汇演开始,媒体散去。汇演中,村民跳着自己编的歌舞,唱自己写的歌,朗诵自己写的诗。小孩敏捷地翻进窗子,又从窗台陆续跳下。文学课老师张慧瑜站在剧场门口,看着渐渐散去的人群,“媒体其实应该留下来看看这个,这就是工人文化,比刚才的说明会更说明问题。”他说,“我觉得这波热度也不会持续太久。”

热度过后,是皮村人的日常生活,他们照样耕地劳作、上流水线,在每个周日晚上上张慧瑜老师的文学课。

晚上七点整,我走进了这间位于皮村大杂院的文学教室。七点一刻,学员陆续进门,不到二十人围坐一圈。有的刚放工,有的刚挤下地铁,室内有股淡淡的汗味。

先讨论一个社会新闻,然后一人一段朗读发到手中的阅读文本,读一段讲解一段——这是张慧瑜为皮村文学课制定的教学程序。他偏向选择“文笔漂亮,故事有意思”的文本,学写作“语言是一方面,对社会历史的理解也很重要”。

皮村的社会公益团体“工友之家”,这也是文学课的场地

花卉师马大勇的听课笔记显示,上堂课读了鲁迅的《故乡》,之前读过《安娜·卡列尼娜》和《欧也妮·葛朗台》,还有郝景芳讲述北京阶级分化的科幻小说《北京折叠》,冯远征回忆80年代穿过柏林墙去西欧学表演的口述《我穿墙过去》。

张慧瑜在皮村教了三年文学课。2014年9月,工友们向皮村“工友之家”提建议,“能不能搞写作培训?”

工友创办学习小组,在皮村不是新闻。2002年,音乐老师孙恒、摇滚青年许多和相声演员王德志办了打工青年艺术团,白天上班,晚上去工地厂房给农民工免费演出。三年后,他们注册了公益机构“工友之家”,皮村是根据地。

工友们在皮村办了学校、开了图书室和卖旧衣服的爱心商店、还开设了工人大学、吉他社和瑜伽班。现在,他们想写东西,又“找不到方法”,于是决定给自己找个老师。“工友之家”负责人付秋云在网上发帖找老师,每周来皮村上一堂文学课。付秋云上过皮村“工友之家”办的免费大学,学了不少电脑技术,后来留在“工友之家”工作。

张慧瑜在朋友圈看到皮村“工友之家”发帖招聘文学辅导员,发去一份简历,他从北大中文系博士毕业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可能看到我从本科到博士都是读中文,所以就让我过来了”。“他报了名我们就通过了,其他说白了也没找到。”王德志开玩笑,“没想到做得还挺好。小组就这样诞生了。”

每堂文学课后,工友们会按自己的节奏写诗歌散文,交给负责人付秋云。工友们写的最多的“东西”是诗——小学没毕业、做了9年育儿嫂的王姐“有时候心理压力跟山一样重,有好多话要说”。43岁,她突然“发疯似的,脑袋里诗句成片来,心里就跟着了火似的”,而之前她几乎没怎么读过书。40多岁才离家打工的郭福来在一首诗里写自己孤独,北京“是别人的森林”。

付秋云拿到这些作品辨认字迹后输入电脑,然后张慧瑜把工友的作品编成一本《皮村文学》的刊物,一共出了两辑。

来自吉林的苑老师正在带领皮村的孩子们朗读诗歌

每周花两三个小时在文学组坐下来读书,是皮村工友的“港湾”。工友苑长武写过一首诗,写自己在流水线上走神,想到课上讲的《红楼梦》。工友王春玉十年一直跟着“工友之家”,工会搬到哪儿,他就去哪儿打工。而郭福来说,写作就像和尚撞钟,写下来就好,“撞一天是一天。声音大小传播远近,都无所谓。”

文学课常常因为讲不完课拖堂到近10点,这天也是如此。深夜,住皮村的工友开着堆满杂物的面包车,把其他人送到10公里外的地铁站。张慧瑜记得自己只叫过一次代驾,那是他从美国访学回国,第一次去皮村上课,工友在皮村的饭店里弄了个欢迎仪式,挂上横幅“欢迎慧瑜老师回来”。

2017年4月28日,皮村的文学小组与媒体的见面会

他还收到了工友们写给他的诗——

你说日子会过得很快,

转眼就是一年。

你在那边生活是不是习惯,

走路的时候靠左边还是右边。

新工人剧场翻新了,

皮村报改版了,

同心农院的桃子熟了,

慧瑜快点回家吃饭。

猜你喜欢
见面会工友育儿
春·工友
下坡时会遇见他们
育儿神器
育儿Q&A
育儿Q&A
“编读零距离”柳州、柳江见面会散记
向“桥”里的工友们看齐
团员给工友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