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芳莉
摘 要 教学中通过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既培养了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又培养了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是对语言文字运用的一个促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语用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9-0076-02
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一直存在“高耗低效”的现状。理解是学会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语文中的理解不仅仅指理解思想内容,还包括理解怎样运用语文。我认为,教学中通过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既培养了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又培养了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是对语言文字运用的一个促进。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语用教学呢?
一、注重字词教学
汉字是最基础的文化代码,是语文学习的起点,是基础中的基础。加强汉字教学,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而且符合语文本身的学习规律。
有一位老师这样教学课文《搭石》中的“伏”字:
师;我们看看“伏”字是什么意思?
生:是“弯”的意思。
师:我们再看这个字是什么结构?
生:左右结构。
师:左边——
生;一个人。
师:右边——
生:一条犬。
师: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弯的是那样恭敬,那样心甘情愿啊!
“伏”这个生字看似平常,实则富含精神和意味。教师通过分析字理,诠释了文字的文化,使学生加深了对“伏”字的感受。
二、培养积累习惯
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科,没有积累,一切语文活动都无从下手,也毫无意义。读背法是学习积累语言的好办法。小学阶段是人生中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通过背诵,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正如南宋杰出的教育家朱熹说的:“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不論学什么语言,都得背,背诵使人受益不浅。
三、品味语言
打造语用型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找到语言文字运用的切入点,打开与文本对话的一扇扇窗口。品味语言正是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切入点。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咬文嚼字,品词析句,体会内涵的深邃,领会运用的精妙,为运用语言文字打下坚实基础。
1.明意思
品味语言是学习课文的重点,而理解词语的意思则是品味语言、学习课文的第一步。我主要从以下两个层面引导学生明确词语的意思。
第一层面,借助工具书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平时,我要求学生书包里必须放一本字典或词典。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必须通过工具书了解词语的意思。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随时查阅工具书,逐步养成随时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第二层面,学会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语境。在理解语境的过程中,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在理解“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中“排空而至”一词时,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知道句子中的“排空而至”应该是指许多灰椋鸟整群整群地从空中迅速飞落下来。在理解语境的过程中,还可以联系学生生活来理解。在理解“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中“回味”一词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游玩的经历,帮助学生理解这里的“回味”就是对经历或接触过的事情重新体味的意思。
2.悟情感
从语言文字的微观分析,我们发现,语言文字是有感情、有内涵的,值得我们反复咀嚼、体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语言文字的“温度”。正所谓“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我们在理解词语的时候,不仅应了解词语的意思这些表象的东西,还应该透过这些表象去感悟词语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情感,感受语言的温度。
在《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寻找骨髓的艰辛,我从“几经辗转”这个词入手,让学生说说关心小钱的人们会去哪些地方寻找。当学生们说出一个个自己知道的地名时,他们也就体会到为了寻找可以匹配的骨髓,他们是跑遍了大江南北、天涯海角,也理解了“几经辗转”的真含义。他们对文本中的人物情感的理解也升华了。
四、读写结合
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在运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习得表达方法,提升运用能力。读写结合就是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有效策略。去年笔者执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中,为了引导学生体会德国奇丽的景色,我设置了情境教学,电脑显示:假如你是一位放学回家的小学生,看到这奇丽的景色,你会……假如你是心情烦闷的青年人,看到着如花的街头,你会……假如你就是留学在此的季先生,看到这美丽的街道,你会…… 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想象,续写句子,在书写中,内心对德国景色的奇丽,对德国民俗的奇特有了更深的体会,并将自己的情怀倾诉于纸上。
总之,只要我们立足学生和文本实际,找准语用的起点,夯实语用的基础,习得语用的方法,提升语用的能力,就一定能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实效,使语言文字运用真正成为语文课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实现语文课堂的真正回归。
(责任编辑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