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捷
[提要] 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带来垃圾的增多,快速发展的苏州在垃圾处理方面仍有许多进步空间。日本在垃圾处理方面则有十分先进的经验。本着学习的目的,苏州市应积极借鉴日本的经验教训,学习技术,从而更好地清理苏州的垃圾,创建一个更加文明、清洁的城市。
关键词:垃圾处理;邻避效应;分类教育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27日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垃圾的产量也越来越多。曾经不被重视的垃圾处理问题,也由于形势的严峻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而越来越受人们关注。苏州市地处江苏省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環境优美,气候宜人,2016年更是被评为国家首批“生态园林城市”。这样的一座城市,在垃圾处理方面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与我国隔海相望的日本,垃圾治理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日本在这方面的理念、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一、苏州垃圾处理现状
(一)垃圾处理方式
1、方法分类。目前,我国城市的垃圾处理方式以焚烧、填埋、堆肥以及垃圾的资源化处理为主。其中,填埋的处理方法较为原始,也是最基本的处理方法。垃圾的填埋技术较为成熟,处理成本也比较低。但是由于垃圾只是经过简单的处理,垃圾中毒害成分并没有减少,残留着大量的细菌和病毒,并且有重金属污染的风险。我国的垃圾含水量在40%~60%,这意味着垃圾的渗漏液有很大一部分都会直接污染土地以及水源。因此,垃圾的填埋方式正在逐渐被各地政府禁止。
焚烧方法则较为彻底,通过高温下的氧化等反应,可以减少80%~90%的垃圾。从根源上抑制了病原体的滋生,将有害物质转换成了无害物质,焚烧过后的残渣可以用于制造水泥等,最后的极少部分垃圾再进行集中填埋,实现了垃圾的资源化处理。但是也存在着有害气体二噁英的排放问题。
2、苏州的垃圾处理。2014年,苏州市市区的年生活垃圾清运量为213.87万吨。根据图1显示,从2011年以来,苏州的年生活垃圾清运量呈上升趋势。其中,2014年垃圾清运量较2013年有着大幅度的飞跃,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里,还将持续上升。(图1)
对于垃圾,目前苏州市区最主要的垃圾处理厂是位于吴中区木渎镇的七子山脚下的七子山垃圾填埋场。2006年通过与中国光大的合作后,垃圾的焚烧率得到了提高。每天可以处理垃圾量3,550吨。2015年,苏州市区运送到七子山的201.58万吨生活垃圾,填埋处置57.78万吨,焚烧处置143.80万吨,全年焚烧率为71.3%。垃圾焚烧的方式,极大地拓宽了苏州垃圾处理的方式,减少了垃圾的堆积。
在垃圾焚烧厂这样的大型集中处理厂之外,分布更为广泛的是垃圾中转站,百度地图上显示,苏州市区共有95处垃圾中转站。除此之外,苏州工业园区星明街正在建设新型的垃圾转运站。地处星明街东、苏虹西路北,辐射园区中心建成区域,将使园区的配套设施更加齐全。
(二)存在的问题
1、邻避效应明显。邻避效应(Not-in-my-backyard)指的是居民或者当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产生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并且采取强烈的、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它反映了设施周围居民对设施产生的环境影响的不满以及对环境风险的担忧。
垃圾场一向被认为是苍蝇横飞、臭气熏天的地方,居民在经过简单的资料查询之后,会注意到垃圾焚烧将产生一级致癌物质二噁英,对于健康有着不能忽视的威胁。这样的双重担忧势必会引起居民对建在自家附近的垃圾场项目的强烈不满。2009年,苏州吴江区平望镇的垃圾焚烧厂本已建成,但由于平望居民的强烈反对,项目被迫停止,政府承诺将在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后才会正式投入运营。吴江区最终重新选址,将垃圾焚烧厂建立在了松陵镇的长白荡畔。但是可以想见,平望区的居民的生活垃圾也有部分是被送到松陵镇,一味的以邻为壑必然不是社会健康发展的趋势。
2016年第一季度以来,全国共有50多个垃圾焚烧项目在建或者拟在建,但许多项目一经公开就遭到了居民的抵制。这种一味拒绝具有重大效益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实际上阻碍了城市的发展。长此以往,越来越多的垃圾将无处安放。
2、居民意识淡薄。垃圾的处理不是仅通过焚烧就可以解决的。居民的观念在相当一部分决定了垃圾处理的工作量。街道上随处可见的垃圾桶,都简单的分类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类。即使是这样,大多数人也并不十分了解垃圾分类的标准,都是随便投掷在其中一个。在投放垃圾方面,人群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想要分类却不懂如何分类。我国的教育普遍缺失,从小学到大学都没有专门的开设涉及垃圾分类知识的课程,面向大众的宣传也没有普及到位。这就导致了有意识想将垃圾分类的人在犹豫了很久之后,还是无从下手。只能按照常识的判断来选择其中之一;第二类是懂得分类者。少数人知道如何对垃圾进行分类。然而不幸的是,一旦垃圾车一来,两种垃圾被全部倒入一辆车,人们的积极性也在看到这一幕之后也就大打折扣了;第三类是不在意者,对于他们来说,两个垃圾桶等同于一个。所以并不会专门的去分类扔垃圾。
3、技术不够发达。技术问题是一切问题的根源。由于没有完善配套的高科技,垃圾场不能让居民放心,对于污染物的处理,可能并不能达到一定的标准。这才是居民强烈反对周围垃圾焚烧厂建立的最本质的原因。
二、日本的垃圾处理
(一)日本垃圾处理现状。如今的日本,在垃圾处理方面,无论是技术还是成效在世界上都属于领先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领先——垃圾分类意识。日本从1982年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其中,生活性垃圾分为四类:一般垃圾、可燃性资源垃圾、不可燃性资源垃圾以及可破碎处理的大件垃圾。不同类型的垃圾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包装方式投放。不同城市的分类方法以及规定处理时间也有所不同。以东京都丰岛区为例,每周一和周四可以在楼下垃圾站扔可燃性垃圾,如去除水分后的厨余以及废纸等;每周二可以扔塑料瓶、易拉罐等可回收垃圾;每周三扔废报纸、纸壳等资源型垃圾;每周四在可燃垃圾之外还可以同时扔不可燃性垃圾,如塑料品、玻璃瓶等;每周五扔不可回收物品以及含有陶瓷、金属类的垃圾,周六、周日及公众假日则不能扔垃圾,必须把垃圾放在家中。并且垃圾必须在早上8点之前放在垃圾站,而不是想扔就扔。
以上严格的分时间处理不仅针对日本的普通居民。甚至是前来日本暂时居住的别国公民,只要在日本租房子住,中介公司就会寄来厚厚一沓资料,详细说明垃圾的各种分类以及必须遵守的规则。若没有遵守,每袋垃圾都会罚款,并且被退回。这样严格的条例在源头上就督促着人们减少制造垃圾,他们的理念是:减少垃圾的产生比事后处理更加容易。
2、技术先进。日本明确提出了3R原则:减量(Reduce)、再利用(Reuse)、再生循环(Recycle),旨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在这样理念的倡导下,日本的垃圾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生产废弃物固体燃料以及垃圾生物降解。
废弃物固体燃料,即垃圾衍生燃料,称为RDF(Refuse derived fuel),是指将垃圾经过破碎、干燥、剔除不可燃物后制成一支支RDF,给专门的发电厂用来发电。这项技术起源于英国,却在日本运用的最为广泛。它易于运输,较为稳定,储存也较为方便,是垃圾变废为宝的实例。燃料棒经过1,500℃的高温燃烧以后,只会产生5%的填埋物质。不仅如此,该项技术二次污染和二噁英类物质的排放量都很低,清洁方面符合低碳的要求。另外,日本的垃圾生物降解技术也十分成熟。
3、公益性显著。由于先进的技术带来的污染非常小,日本的垃圾处理点环境幽雅,建筑风格也精致特别。这与国内的垃圾处理厂大为不同。比如,新宿地区垃圾运转站周围就有许多高档住宅小区,学校也离之不远。该垃圾中转站具有综合功能,垃圾处理在地下,地面用来办公。居民可以到顶楼的网球中心进行锻炼,并且办公地点的会议室等也可以免费借用给市民。东京的丰岛区垃圾焚烧站则设立在东京市区商业最繁华的地区附近,烟囱高耸,没有一丝烟尘。紧邻着丰岛区的居民健身中心,有游泳池等设施。这些设施都是对周围居民的补偿。不仅如此,垃圾焚烧厂还对公众免费开放,就像一个高级写字楼,进去都需要换上拖鞋。而且有专门的讲解,并配备环保的宣传材料。在参观过程中有任何不懂的问题都可以随时询问工作人员。这也使垃圾焚烧厂成为家长带领孩子进行环保教育的绝佳去处。
垃圾焚烧厂的建立能够让居民乐于接受,并且还有助于培养下一代的环保意识,日本人这样的做法实在是高明。这样的公益性也对社会产生了正的外部效应。
(二)日本的垃圾处理探索之路。实际上,如此清洁的日本在垃圾处理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摸索过程。
1、东京垃圾战争。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开始飞速发展,与之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垃圾。垃圾焚烧厂与居民之间的矛盾也愈加的凸显。每个人都不愿意将垃圾场建立在自己的区域内,江东区和杉并区也产生了冲突,最终在法院的调停下,杉并区不得不同意将垃圾场建立在自己的区域内。
东京垃圾战争之后,居民们深刻反思,建立起了专门的公民组织,来监督工场的建设。他们还使处理厂改变了方案,并且重新修了一条专门运送垃圾的道路,以降低对居民的影响,除此之外,处理厂还为当地居民建立公共机构,将受益回馈给当地居民。
2、二噁英减排控制。1999年2月,日本朝日电视台在其收视率极高的《新闻驿站》中,报道了埼玉县所市的蔬菜中存在二噁英TEQ达3.8pg/g的消息,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一方面迫于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也是以此事件为契机,日本政府迅速地推出了一系列严格控制二噁英的措施。此后的到2003年,二噁英排放量较1997年减少了95.1%。可以说政府的措施卓有成效。
经过以上两个惨痛的教训,日本才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垃圾处理的措施,最终达到了今天的效果。
三、日本经验对苏州的借鉴
相较于日本发达完善的垃圾治理体系,苏州还处在初步阶段。我们可以吸收日本的经验来更好地处置苏州的垃圾。
(一)减少垃圾生产、治理垃圾最好的办法是从源头做起,减少垃圾的生产才是根本措施。我国大量商品都存在着过度包装的现象,不但增加了流通时的负担,更为后续的垃圾处理带来了不便。苏州是一个轻工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很多日用品的产地都在这里。首先,工厂应从源头开始,减少不必要的包装,避免日后垃圾处理的麻烦;其次,居民应当减少制造垃圾,奉行简易的生活态度。在日本,处理大型的如家具之类的垃圾是要自己付费并且预约处理的。而中国普遍是将垃圾卖给废品回收站,自己还可以有一些收益。如果过度的制造垃圾是要付出不菲代价的,那么人们会自觉地减少购买一些不必要的用品,也会减少垃圾的量。
(二)加大对环保的投入。由于目前技术水平的限制,公众很难彻底放得下心來。一方面政府应当加大对环保研发的投入,支持高新技术产业,扶植本土的垃圾处理企业;另一方面应当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日本如今普遍使用的RDF技术也是从英国引进的,技术的引进有利于更快速地解决燃眉之急。事实上,苏州政府目前在工业园区星明街的垃圾转运站便是引进了国外的处理技术,干净整洁,投资也过亿元,有向日本垃圾中转站发展的趋势。
(三)政府加强引导作用
1、加强对公民的教育。日本从娃娃抓起,四年级就开始开设相关课程。苏州市也应当从小学开始,开展环保方面的课程。鼓励孩子积极回收废物,如收集家里的旧报纸并集中上交,换取奖励等,以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数年前,麦当劳曾有回收废旧电池的活动,类似这样的集中回收,可以在全民之间激起浪潮。政府可以推广相关的企业,鼓励他们向居民分类回收废物。如今是数字时代,媒体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政府应当积极利用新媒体来向公众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并且利用微博、电视台、微信平台等媒体进行宣传,以获得更加全面的普及。不仅能够使本地市民积极参与,更能在全国范围内起到表率作用。
除了环保意识,邻避效应是不得不克服的一道关卡。对于居民偏向把垃圾处理中心建设在别的地方的行为,必须加强引导。比如,鼓励他们建立自主委员会,自行监督垃圾处理行为是否有害他们的利益。我国人民在自主意识上可能差一些,政府应该承担起主动带动他们的责任,及时的告知相关信息,以保证政策实施的公开透明。
2、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我国的废品回收行业比较不规范,很多垃圾都被这一行业收去,也因而使专门从事垃圾回收的行业可得利润较少,结果就是他们不愿参与这个行业,从而不能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在利益导向的今天,利润高的行业往往收到的投资也越多,发展的也更为迅速。苏州市政府应当在政策方面对该产业进行支持,以吸引更多的人进入这一行业,融入更多的资金,从而加快发展。
3、加强配套政策的实施。居民意识加强之后,务必有配套的政策来进一步激发积极性。为了避免居民垃圾分类后又被合并这一尴尬局面,苏州市政府必须建立起完善的措施来使各个垃圾处理中心都开始分类收垃圾。推行一段时间之后,应有相应的奖惩措施。只有具有约束力的条例,才能让居民自然地遵守。开始推行期间会遇到一些阻碍,但坚持实施之后必然会取得成效。日本当年刚刚推行如此严苛的垃圾分类、分时回收的规定时,也是遭到居民的反对的。事实证明,这些年推行下来,人们看到结果,便自然地愿意去遵循了。
综上所述,日本在垃圾处理方面有着长时间的经验以及完善的技术,苏州应该多加学习,政府、居民、企业共同努力,一起建立一个更加清洁的现代化古城!
主要参考文献:
[1]董聚山,刘晶昊.日本垃圾处理考察见闻[J].广西城镇建设,2010.4.
[2]薛冰川.日本垃圾处理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环境,2014.2.
[3]杨雪峰,左光栋.日本垃圾处理技术创新[J].环境教育,2009.1.
[4]张铁军,王淑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垃圾处理的启示[J].河南农业,2009.13.
[5]郭晓.借鉴日本垃圾处理经验,构建和谐环保社会[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3.
[6]陳曦.日本垃圾处理的启示[J].中国国情国力,2010.5.
[7][视野]骄傲的背后:20世纪下半叶日本城市的“垃圾战争”.http://huanbao.bjx.com.cn.
[8]日本二噁英减排控制的历程、经验与启示.http://www.cn-hw.net/html/sort054/200904/10075_2.html.
[9]东京垃圾战争.百度百科.
[10]苏州市2011-2015统计年鉴.